專家論藝-北市國以跨國合作弘揚國樂

編按:在兩岸國樂團中,北市國樂團透過創新跨界以及與西方名家合作,開啓屬於自己的天空,而在開創的路程當中,北市國也同時兼顧傳承經典和推廣教育的使命。北市國新樂季9月揭幕,團長耀光分享樂團的新願景

記者臺北市立國樂團近幾年持續與 西方名家合作,包括大提琴家麥斯基、擊樂家葛蘭妮、薩克斯風演奏家德隆長號林柏格長笛貝札莉等,同時在瑞典知名廠牌BIS旗下發行了兩張專輯,這些成果,對於今年邁入第32年的樂團,意義爲何?

耀光(以下簡稱鍾):北市國與這些西方名家合作,可以說是「交朋友」的過程,但是成爲朋友後,要如何把握機會友誼繼續發展,纔是重點。

明年6月樂團計劃歐洲巡迴,於法國巴黎英國曼徹斯特等地演出。此次樂團首度的歐巡,可被視爲交朋友的第2階段,也就是在他們的土地上,上演這些中樂團與西樂器同臺作品

歐洲觀衆過去必定聽過一些國樂的作品,但北市國演出的畢竟不是傳統的國樂曲目,我個人很好奇歐洲觀衆聽完的反應。我們在巴黎演出的地點,是著名的夏特雷劇院(Le Theatre du Chatelet),我查了一下,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彼得羅西卡》就在該劇院首演。我正在考慮是否要以此曲爲創作素材,譜寫一首國樂小品作爲安可,向歷史致敬。

記者:北市國今年初赴美巡演,明年接着造訪歐洲,樂團拓展國際舞臺,還有下一步計劃嗎?

鍾:我覺得下一步就是與國外樂團合作,演出雙(樂團)協奏曲。上次鋼琴郎朗在臺北小巨蛋彈奏《黃河》鋼琴協奏曲,演出的版本就是我所改編的雙團(國樂團+西樂團)版本。至今樂團已累積爲數不少的雙團作品,如果有機會與歐美樂團同臺演出,想必會讓西方觀衆大開眼界。

記者:北市國一開始邀請這個西方音樂家與其合作時,過程都很順利嗎?與其他國樂團相較,尤其是香港中樂團、中央民族樂團等,臺灣的優勢爲何?

鍾:音樂家是很專業和實際的,他們在答應邀約之前,一定要求先看作品,纔會做決定。以英國知名的擊樂家葛萊妮來說,北市國在邀請她時,先是寄上5、6首我的作品錄音總譜給她。她拿到作品時,只知道我是將要幫她寫曲子的作曲家,根本不知我是團長,甚至不知道我也曾是擊樂家。她會點頭答應,完全是她喜歡作品。

長笛家貝札莉則是首次與北市國演出新作胡旋舞》就很愉快,進而幫我們與她的唱片公司BIS搭起合作的橋樑。至於長號家林柏格,他與葛蘭妮、貝札莉均屬同一個唱片公司,有前兩者的背書,他也很快的同意了! 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寫出符合這些獨奏家的作品,我想這是與西方名家合作的關鍵。而且我覺得籌碼是累積下去的,起頭或許難,相信過去3年所花的努力,未來將有所回饋。

記者:西方演奏家、觀衆現階段如何看待國樂?國樂有機會走上國際舞臺,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西方觀衆對於國樂團的專業程度和國樂作品,已經具有判斷能力,而不是隻因爲好奇?

鍾:基本上他們對於東方文化存在好奇也甚爲尊重。但是尊重東方文化是一回事,合作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只演奏經典國樂的作品,他們可能會享受,但並沒有交流,請他們同臺演奏,等於進行對話。面對歐美的觀衆也是一樣,當大家說着共通的語言,我們演出的作品運用到他們熟悉的語法,他們對於北市國的演出一定更有共鳴。

記者:樂團邀請西方名家同臺合作,團員的收穫爲何?北市國近年也嘗試不少跨界合作,像是之前與雲門2合作的《跳Tone》,今年則要與劇場導演王嘉明推出《國樂情人夢》音樂劇,對於這些新鮮的嘗試,團員感受如何?

鍾:與西方音樂家一同合作時所受的尊重,我想會大幅提升團員的自信,但是他們所獲得的自信不是因爲他們曾經與某位音樂家合作的結果,而是與大師合作過程所產生的榮譽感

跟非音樂領域的人合作,我覺得對團員是很好的刺激,讓他們看到其他從事藝術的人,也有值得切磋的地方,更可以體會不同藝術結合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