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美養黑熊輿論不容,相關單位理應自清
最近美國贊助臺灣組織及個人的輿論之火越燒越旺,相關單位卻極少出來澄清社會疑慮。路透社
最近美國贊助臺灣組織及個人的輿論之火越燒越旺,相關單位卻極少出來澄清社會疑慮,這對臺美關係與當事團體皆非好事,從危機管理角度來看,最好能及早提出說明,既能保護自己,也可避免親手添加疑美論的柴火。
臺灣社會一向對美親善,但美國的世界名聲卻是譭譽參半。以最早傳出贊助臺灣社團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簡稱開發署)爲例,除了它早期經援有助臺灣經濟歷史,以及對世界貧困地區的人道救援外,也不得不指出,一直有人指責該機構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或其他致力於推翻外國政權團體的白手套。
例如根據1976年美國政府問責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的報告,在 1960、70年代,該機構經常與中情局已關閉的公共安全辦公室(Office of Public Safety)合作,而該部門被指控向外國警察提供恐怖和酷刑技術培訓;2009年,聯合國難民署參與了在巴基斯坦的阿富汗人口調查,這項調查主要捐助者是開發署,但後來完整數據卻拒絕與巴國,甚至部分聯合國難民署官員分享。這使外媒質疑此與中情局在當地的反恐行動有關。
2010年,美國在古巴秘密推出社交媒體平臺,建立類似Twitter的服務,希望促成古巴共黨政府的垮臺,根據美聯社調查,該計劃最終失敗,卻讓當權者有機會收集4萬名古巴人政治傾向情報,此資金來自開發署;2013年公佈的維基解密,則概述了美國顛覆委內瑞拉查維斯政府的策略。這也被傳由開發署過渡計劃辦公室(Office of Transition Initiatives)實施。上述事件助長了若干外國政府的懷疑,即開發署是美國情報計劃的掩護。
目前看美國對相關團體與個人的贊助,不像是要顛覆臺灣現行政府,但卻增加了不少猜測,例如介入內政、甚或是爲臺灣社會增加不安因子。最早爆出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會」被指疑似拿了開發署的錢,而臺灣至少有11個團體在7年間獲得相關基金會總計370萬3726美元(約1億2166萬元臺幣)資助,其中追蹤報導還聯繫了某政治人物在若干受援社團的角色,以及其他外國政府也對該人提供了金援。
外界相信美國沒要顛覆臺灣現行政府,原因之一是該人位列執政黨立委不分區名單前列。立委對收錢的辯解,是稱當時他是教授,也成立組織做研究,最著名的就是「中國滲透指數」。他問,大學教授申請預算,拿各國補助很奇怪嗎?雖然少見,確實不太奇怪。然而,研發單位通常委託研究,不僅是因爲題目有興趣,也要看教授專長是否配合。給教授錢的單位是研發機構嗎?而看教授研究領域與著作主要在犯罪學領域,與對岸相關者,唯討論大陸公司與白領犯罪,外國政府爲何相信他可以做出「滲透指數」?這就很奇怪了,再加上給公司的錢先進個人口袋,不似一般正常報帳程序,這就更奇怪了。
至於說增加臺灣社會不安因子,是因爲即便過去對臺經濟有功的美援,也早有研究指出,不僅是扶植親美政府,有利於美國家利益,就算是經濟實益,美國也很精打細算的沒放過:不是最低廉採購,而限制我們要向美國廠商買,不論是美製武器、技術及商品市場,都將臺灣納進美國消費市場,形成依賴關係。
現在美國對臺社團援助,難道只是花錢幫臺灣社團鼓吹當事人想要的生活形式?尤其讓人不解的是,現行論述多強調美援是在分享美國價值,但美國自己,包括聯邦、超過一半以上的州與軍隊執行死刑,卻在臺灣資助廢死團體。固然理念該尊重,但團體確實在臺不得人心,美國政府花錢,給了他們不相稱的影響力,還勉強別人接受美國自己不要的價值,這也讓人覺得奇怪。而這些列名團體除了主張價值方向性外,還有什麼共同特徵?頗堪玩味。
有少數列名組織提出解釋,用心應予肯定。但該指出的是,有自誇存在對臺灣民主與公平選舉的助益極大,不應由社團單方面說嘴。理論上,對民主及公平選舉最可能的壓迫力量來自政府,苦主則是在野黨。外界卻可見該組織在2021至2024年4年間,接受外國捐款,而稍加瀏覽,就可發現不論是在野黨或媒體,皆曾於2020年7月、2022年1月,以及2024年3月指出組織的親政府色彩。這是助益還是配合當權者打壓?引人好奇。
從危機處理角度來看,整起事件演變至今,當事者不及早出來解釋,或故意誤導方向導致質疑之聲越多,只會讓不利說法越燒越旺,相關單位的危機處理能力有待加強。尤其在美烏領袖白宮爭吵、臺積電大舉赴美投資的風向下,相關單位更應及早反應,像擠牙膏似的一點一點講,或想等風頭過去,並未看到當前民心變化。
對臺灣社會的啓示是,相關事件使人聯想起過去對中共統戰的主流描述。於「在地協力者」部分,以前多強調他們單向接受中共指揮,沒有自己的認同與利益。關於認同,將之簡化成只有中國與臺灣兩種認同相抗,過去中華民國認同沒有意義;至於利益,只以中共給的利益爲協力者動機。就算不考慮認同因素,卻沒想到中共如果真拿下臺灣,翻天覆地變化下,沒人能肯定先前所獲利益如何確保。把協力者計算單純化,這是貼政治標籤,學術研究卻顯粗糙。
現在臺灣社會要怎麼看美國「統戰」與「在地協力者」角色呢?這些協力者認同是所謂臺派、還是堅持個人主義式的認同?而在目前美國形象大變情況下,讓人看到協力者收錢辦事,對臺灣利益產生什麼影響?相關研究者可不能薄此厚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