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特拉斯訪臺的黨派鬧劇

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左)先前訪臺,蔡英文總統(右)在總統府接見。(中央社)

最近從英國公佈的國會議員額外收入得知,前首相、現任下議員特拉斯(Liz Truss)受邀訪臺,演講費四小時八萬英鎊,及與總統部長會面的食宿交通等一萬八百英鎊,總額約爲臺幣三百五十萬元,都由政府外圍智庫的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和外交部支付。由於外界焦點多放在人來四天爲何要花那麼多錢,我外交部僅迴應,相關費用依我國邀訪外賓規定,歷任政府均依此原則辦理。

自從蔡政府完全執政以來,越來越多事人民不知道。隨便舉幾個記憶猶新的例子,大到檢疫措施調整爲「3+11」、疫苗採購合約封存,或者中共飛彈飛過本島上空等,現在連花錢請議員演講經費,也變成不得了的機密,要等外國公佈了。

錢花的是否值得?爲蔡政府開脫者,大致認爲臺灣外交艱困,願來的不多,四天三百五十萬元應可接受。但蔡政府邀的訪客不只這一個,裴洛西、歐布萊恩、龐培歐…等,而根據外交部今年度預算書,蔡政府將擴大推動邀訪外賓,預計邀請2368人次外賓來訪。臺灣有多少錢能這樣花?再比較一下,也會有不同看法。

猶記當時綠營高調宣傳她的訪臺意義。外交部新聞稿稱,她是繼柴契爾夫人以來,睽違27年後第二位訪臺的英國前首相,具體展現臺英友好夥伴關係。吳釗燮部長感謝特拉斯前首相堅定支持臺灣,並表示此行彰顯民主國家團結一致,臺灣有衆多國際友人並不孤單。

但她與柴契爾夫人相比,天差地遠。後者擔任首相11年,是英國近代任期最長的首相,而前者任期最短到只有49天。同批公佈的該議員演講行情,在印度孟買爲私人公司演講也是四小時,對方花六萬六千英鎊左右,我們則多付了一萬四千英鎊,摺合臺幣約五十五萬。

而既然知道特拉斯來臺是蔡政府買來的,就該特別批評外交部的黨派意識。來客的意義除了比不上歷史上的柴契爾夫人外,也不代表當前臺英關係更進一步,甚至連她的政黨亦不支持。首相蘇納克當時表示,沒看特拉斯演講的細節,也只表達英政府立場沒因她來訪,有任何變化;國會外交事務特別委員會主席、也是特拉斯同黨的議員克恩斯說,「這場訪問只是表演性質,完全沒有實質幫助,只會升高臺灣緊張情勢,讓臺灣人更苦」。

訪客不能代表她的國家與黨,而吳部長代表感謝的,恐怕也只是他的黨,因爲這有利於綠營大內宣。會這樣說,是因爲當時在野黨立委質詢時就問,政府用公帑邀請特拉斯來臺,在野黨卻沒有機會與她見面,「不知道是不是爲了選舉造勢?」她也在臺灣逛夜市、吃小吃,「爲什麼沒有見在野黨黨主席?」吳還振振有詞表示,外交部會提一些建議,外賓不願意接受的話,沒有辦法強迫他們。

現在真相大白,外賓是蔡政府花錢請的。既然臺灣政府花了大錢,外賓有何理由不願意多見臺灣政要呢?所以要批評蔡政府花錢爲民進黨造勢。吳部長最該感謝的,應該是臺灣人民的納稅錢。

蔡政府在外交上這麼黨政不分,讓人想起過去在民主化時選邊、所謂知識分子對兩蔣時代的批評。那些人現在多悶聲發小財,還有些在社會浪潮下黑掉。據說時代在進步,現在是民主時代,政府所爲要受民意檢驗,這是自作自受政治。我們至少能比較一下,爲兩個時代留點紀錄。

民主化以來,對兩蔣時代的抹黑沒停過。外來政權、恐怖統治等名詞,把當時政府形象塑造爲不恤民命的鴨霸政府。那麼,這個糟糕政府面對外交艱困,作爲是什麼呢?

是以發展經濟、厚植自身實力爲主。就以退出聯合國那段時間爲例,1950年代初臺灣人均生產總值是對岸的兩倍左右,差不多到1964年起逐步變成三倍,1971年是四倍左右,兩岸實力差距跟現在比是倒過來。但我外交支出扣除交聯合國會費,佔政府總預算比例卻是逐年下降,對外援助則是在美國支援下進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針對非洲的先鋒案。還曾出現楊西昆抱怨李國鼎在先鋒案有浮報美援經費嫌疑,讓美方在覈銷時加以刁難。李能跨部會運用美援而無阻礙,這錢不用在外交,就是經濟。

據說失去聯合國代表權的意義,對沒正當性的外來政權來說傷害很大,當時也一直有選舉供民意檢驗。按理說,不恤民命的殘酷政府政治手段怎麼會比現在的民進黨更差?還是誰才真以國家人民爲念?而臺灣政治究竟是進步了,還是回到更原始的部族時代?除了希望人民擦亮雙眼外,也盼當年那些懂得看風向的聰明人可以教教大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