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最值得美國恐懼的 就是美國對中國的過度恐懼

【文/道格·班多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羣

2月10日,中美領導人進行了第一次電話交談,美國政府正在評估其對華政策,新一屆政府的對華政策很可能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實施的強硬政策驚人地相似。但那是個錯誤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們唯一應該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儘管中國“不好惹”的名聲越來越響亮,但現在最值得美國恐懼的就是美國對中國過度恐懼。

儘管有必要重新思考美國的政策,但考慮到目前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並變得日益強硬,華盛頓應該自信地對華做出反應。現在當然不是共和黨參議員吉姆·英霍夫(Jim Inhofe)所說的“我們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刻”。蘇聯可能沒有生產過蘋果公司的產品,但它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有偏執妄想的核國家——然而在某些時候,美國也是如此。這種恐懼曾幾次使世界處於爆發核戰爭的邊緣,包括最近一次即1983年北約的“神箭手83”演習,幾乎令蘇聯恐懼到了準備開戰的地步。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刊載本文

與現在流行的觀點正相反,美國施行的對華接觸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你還記得北京是從何處起步的話。美國總統尼克松在1972年訪問的那個國家動盪不安。由冷戰轉化而來的朝鮮和越南熱戰本就困擾着該地區,而北京晦暗不明的前景更是破壞了該地區的穩定。

然而在四年後,毛澤東主席剛去世,中國的領導層和國家發展方向就發生了突如其來的變動。儘管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分析人士,對中國在社會經濟激烈變革之際出現積極的政治發展前景抱持過於樂觀的看法,但中國已變得更加自由。

中國公民獲得了對私人生活的控制權,擺脫了貧窮處境,並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享有一定的知識空間。與西方的廣泛接觸受到了限制,但也獲得了默許。如果美國和其它民主國家試圖在國際上孤立遏制中國,那中國就不會取得這麼大的發展成就。

中國不斷增強的能力和野心,產生的機遇和威脅,迫使美國和西方國家政府亟需出臺新的對華政策。毫無疑問,北京對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構成了嚴峻挑戰。一個更有影響力的中國也可能破壞更宏觀的國際秩序。即使是拜登,儘管他相對友好地稱呼中國爲“競爭者”,但他似乎也很可能會延續特朗普政府充滿爭議的對華政策。

然而,無論採取怎樣的對華政策,恐懼都是錯誤的對華態度

在中國前途未卜的情況下,華盛頓應該從長計議。西方國家應該更好地樹立民主價值觀典範,鼓勵信息更自由地流向中國人民,無論是通過線上還是線下方式。笨拙的前國務卿蓬佩奧赤裸裸地攻擊中共合法性,這種做法有可能讓中國領導層相信,中共正面臨着生存威脅,這就會使他們做出更敵對和更激烈的反應。更糟糕的是,蓬佩奧的這種做法有助於北京爲自己披上民族主義的外衣。

儘管與蘇聯相比,中國是一個實力更加全面的對手,但它的根基卻並不穩固。過高的債務、低效的國企和歧視性的經濟政策是它的顯著弱點。而且中國正在邁向人口斷崖,這很可能會讓中國未富先老。

與此同時,美國仍幸運地掌握着大量資源,而中國卻資源貧乏。美國不怕耕地不足。美國可以獲得足夠多的移民來替換其日益老化的人口,而中國目前還做不到這一點。加州仍然是一個比深圳更能吸引全球人才的地方。一個信息和批評自由流動的社會是更好的人才和創新孵化器。從不斷增長的債務到日益激烈的黨派紛爭,華盛頓自己也面臨着各種各樣的經濟和政治挑戰,但儘管如此,時間也還是站在華盛頓這邊,而不是北京那邊。

同樣重要的是,儘管有關“中國威脅”的警告甚囂塵上,但常常被忽視的一個事實是中國對美國的生存並沒有構成威脅。美國與中國遠隔重洋,現在仍安享太平;美國的軍事實力,包括其核武庫水平,仍遠高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而且即使是一隻實力稍遜的美國武裝力量也可能在未來制止中國(極不可能地)進攻美國的圖謀。

北京對鄰國的態度更加強硬,但其行爲仍受到限制。至少到目前爲止,中國只是試圖收回它所認爲的中國固有領土,此前在中國衰敗之時它無法聲索這些領土。也就是說,中國想要的是中印邊境的領土,而不是印度的某些省份或整個國家,中國還想要日本、菲律賓和越南周邊的島嶼,但並不想佔領這些國家的本土。但有一個舉世皆知的重要例外是臺灣。總而言之,幾乎沒有證據證明中國領導層正在密謀發起一場席捲亞太地區的海上閃電戰。今日的威脅雖然是真實存在的,但其性質卻與大日本帝國80年前的掠奪性戰爭有着天壤之別。

事實上,任何潛在的軍事衝突都可能會發生在靠近中國沿海的某一亞太海域。美國決策者往往把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以及盟國的安全混同於美國的重要利益。但實際上,美國影響力的小有損失和中國威脅盟國安全並不等同於中國侵犯美國重要利益。毫無疑問,美國獲益於其在亞太地區佔據的主導地位,它會發現一個更具競爭性的環境,實際上會令其感到不安並深受困擾。然而,美國的本土安全基本上還是有保證的。

在這種環境下,一旦出現危機,最先做出反應的應是美國的各個盟國。顯然它們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利益將受到最大影響。此外,美國還受困於地理距離。和投射力量相比,阻止力量投射所要付出的代價更小,因此北京強調發展本國的區域拒止/反介入作戰能力,而美國國防部則一直要求在該地區增設基地,囤積物資和增加駐軍。

但是,受到威脅的國家最好也發展本國的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以抗衡中國,只有這個辦法能限制中國投射力量。想要成功對抗中國,這些國家不需要打敗中國,它們只要大幅提高其入侵的代價就足夠了。美國的盟友能夠而且應該帶頭反對中國做出危險的自命不凡舉動。

不幸的是,長久以來,美國向中國的鄰國和地區做出了草率的安全承諾,這一做法使這些國家疏於防範。臺灣是首當其衝的地區,但它的軍事準備卻充其量是疲於應付。臺灣的“國防”支出欠賬太多,民調還顯示臺灣民衆缺乏戰鬥意志。類似的是日本,用於該國自衛隊的國防開支僅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如果日本人真的擔心本國自衛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就釣魚島問題發生衝突,那日本爲此次衝突所做的準備就將是一起醜聞

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動了全線進攻,力度不小,但洞見不足。這一策略促使中國變得日益孤立,但孤立中國的做法既不可行也不可取。拜登政府可以做得更好。它首先應該認識到美國佔據着強勢地位。儘管挑戰嚴峻,但美國人既不應該害怕中國也不應該恐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