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贅婿》:詼諧演繹時代羣像 小人物發散大能量

原標題:《贅婿》:人物發散的大能量

古裝題材加持喜劇元素,“輕喜劇”因其輕鬆愉悅的快節奏,更容易爲年輕羣體接受和喜愛。從早期的《上錯花轎嫁對郎》《武林外傳》,到之後的《龍門鏢局》《歡喜密探》等作品,古裝輕喜劇在電視劇的差異化競爭中迂迴前行。

近年來,網劇市場迎來了古裝劇的井噴,古裝輕喜劇也越來越多地融入現代視角的年輕化表達。最近開播的電視劇《贅婿》,其在輕喜質感的基礎上,對劇情與畫面的雕琢,讓這部古裝劇在趣味中不乏深意,更爲鮮活。

逗趣升溫:歡樂氛圍演繹時代羣像

電視劇《贅婿》講述了蘇氏布商家的贅婿寧毅,幫助妻子蘇檀兒一起搞事業,玩轉武朝商界,成爲江寧首富故事;寧毅面對家事國事天下事勇往直前,從一個無人在意的小小贅婿,成長爲真正爲天下立心,爲生民立命順應時代,也改變了時代的大人物。作爲一部古裝輕喜劇,情節逗趣歡樂、語言幽默詼諧是《贅婿》給予觀衆的整體印象。天馬行空、能屈能伸的“贅婿”寧毅,與端莊聰慧的蘇檀兒在家庭與事業的經營中碰撞出各式笑料,在密集的笑點、輕鬆歡快的氛圍中縱覽人生百態

劇情走向在逗趣中持續升溫。寧毅與蘇檀兒從巧遇良緣到同船共渡,兩人關係從生疏到默契,再到結爲靈魂伴侶,其感情線在嬉笑打鬧和共渡難關中層層深入。兩人感情日益牢固,也對彼此的成長起到了關鍵作用。事業奮鬥作爲全劇的另一主線,則是在起伏中逐漸蓄力。寧毅從最初只想獨善其身的贅婿,到後來發憤圖強,成長爲真正胸懷天下之人。其他角色也有着各自的成長,最終爲大的時局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過五關斬六將”的成長模式,由淺入深地將故事層層延展,營造漸進式劇集力度

在人物羣像的刻畫上,全劇緊扣輕喜質感,主要角色都有倔強可愛的一面,描摹出古裝劇的青春樣貌。時而遲鈍憨然,亦可獨當一面;既有玩笑享樂,也會勤學苦練。小處有弱點,大事有擔當——《贅婿》用並不完美的小人物,敘述着真實鮮活的人生。

多向敘事改編:小人物構大時局

小說改編而成的《贅婿》,在敘事改編上集中而鮮明。對於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線的處理,劇版《贅婿》突出主角性格中的閃光點,同時保留真實的性格弱點,即凸顯人物形象,又不失真實。

相較於小說,劇中強化了寧毅和蘇檀兒兩人一對一的交流,以更純粹的情感線見證夫妻間的真摯陪伴。此外,劇版還原創了耿護院這一角色,他是陪伴寧毅成長的關鍵角色,也是最底層的小人物的縮影。耿護院對蘇家的忠義表達與勇敢無畏,也爲寧毅從“安於蘇府”到兼濟天下的轉變和成長提供了足夠的心理驅動力,形成更豐滿的蛻變歷程

劇情的“反轉再反轉”,則帶來驚喜與戲劇意趣。前一秒還氣氛凝重,下一秒就喜笑顏開;上一刻風平浪靜,下一刻卻陷入僵局。喜劇面貌背後,蘊藏着個人成長、商業博弈、情感扶持。危機中的力挽狂瀾,醞釀戲劇張力,多變的故事走向令劇集趣味盎然。

對於故事結構的改編,劇版《贅婿》在卷帙浩繁,人物衆多的幾百萬字原著中抓取核心矛盾,在沿襲原有脈絡的基礎上,依循主角的成長曆程結構故事線。故事格局從“家”到“國”,從商業走向朝堂,版圖上從主商戰的江寧,走向主江湖的霖安,再走向主朝堂的武都。從“家”到“國”,關聯個人、家族與國家。

劇集選取原著中的江寧篇、霖安篇、武都篇的故事進行改編。江寧篇,主要圍繞“家”展開。寧毅最初經商、安逸度日,成爲齊家贅婿後,逐漸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幫蘇檀兒一起創業,重振蘇家商號;又扶持一衆贅婿們自力更生,最終成爲江寧的首富。而隨着寧毅一行人來到霖安,“家”線開始往“國”線過渡。寧毅面對家事、國事、天下事的勇往直前,讓他從一個無人在意的小小贅婿,成長爲真正爲天下立心,爲生民立命,順應時代,同時改變時代的大人物。

情感溫度傳遞價值力度:古裝劇的現實思考

《贅婿》的故事溫暖治癒,在搞笑歡樂的氛圍下,用情感的溫度傳遞着有力度的價值觀。劇中的對白和抉擇中,既有文化共情,也蘊含着現代思考。

劇集以古代爲故事背景,其中的服化道具都有着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與東方美學的典雅。場景沉穩大氣,生動逗趣的人物性格則對文化底色輔以輕快表達,打造出古裝劇的青春活力

歡笑之餘,劇中人物的性格品質也體現出積極向上的一面。寧毅與蘇檀兒一同創業的過程中,不但個人取得了不凡成就,還帶動了當地織造產業的發展。致富道路上,大力弘揚中國傳統道德,富甲一方的同時,也惠及當地百姓。故事反對戰爭和暴力,維護百姓和平生活,倡導真摯的愛情和友情,也融入了平等、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

劇中對“贅婿”的解讀並非是完全傳統的,有着貼合現代觀念的價值思考。劇中不乏“婚姻自由,入贅只是一種形式而已”的平等感情觀、婚姻觀,以及“女性也能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的獨立女性價值表達。以“回首固本業,兼濟達天下”的精神內核,傳遞出懲惡揚善、平等誠信的正向價值觀。

笑料滿滿中蘊含着勵志啓發,《贅婿》的喜劇元素消解着日常生活的壓力,也以輕鬆的方式傳遞着向上的能量。古裝輕喜劇帶給觀衆的,是歡樂與思索的交織。(作者:楊昕,系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