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人文家園的丹青禮讚(全面小康畫卷)
我國第六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近期成功舉辦,展示了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一系列圍繞文化和自然遺產展開的美術創作,通過藝術化表達、意象化再現、對意境與精神的詮釋,以及多元的傳播方式,彰顯了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深厚的人文內涵、嶄新的發展面貌和獨特的智慧創造。
輝映深厚人文內涵
以文化和自然遺產爲題材的美術作品,大多體現出深厚的人文內涵。在這些美術作品中,自然風物、天地大美往往與工藝勞作、風土人情相輝映,傳遞出自然與人文相融共生之美。
在不少作品中,山川河流不再是人物形象的背景,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觀也不只是畫面的點綴或信息的載體,而是透射着人的情誼、品格和精神的自然,是哺育、塑造了地域人文風情的自然。像張路江油畫《壯美廣西》,林立高聳的奇峰既展現了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典型風貌,又承載着灕江山水之境的豐厚底蘊。經由美術工作者的“加工”,中華大地自然遺產中的人文屬性、精神內涵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和表達。作品往往融入了創作者的生活視角、生命體驗和藝術靈感,富有感染力。
歷經歲月洗禮的文化遺產,在自然環境的映襯下,更添幾分神韻。許多美術作品也以此爲切入點,通過當代藝術視角,再次體驗、發現、認識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靳尚誼油畫《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以充滿詩意的筆法描繪了這座幽藏羣山之間的土司遺址。畫面中,優美的自然風光與厚重的土司文化交織,屹立的石質建築遺存蜿蜒伸向遠方,帶領觀者一同走入歷史風雲。毛岱宗油畫《雲岡石窟全景》,展現了意蘊宏大的摩崖造像,也映現出我國自古以來致力於促進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胸襟。張仁芝中國畫《頤和園攬勝圖》,以傳統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構圖,綜覽頤和園萬壽山的園林佈局和主體建築羣,通過自然景色和人工建築的巧妙結合,展現皇家園林集雄秀爲一身的人文景觀……藉助這些美術作品,觀衆得以再次深刻注視、深情凝視、深入體驗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魅力。
藉由藝術的再創造,相關美術作品實現了創作者、公衆與遺產之間的情感溝通。美術創作搭建了這樣一種橋樑,鏡鑑歷史,燭照人心,使遺產不只是遺產,還是心底溫暖的感動和繼續前行的自信。
記錄嶄新發展面貌
美術工作者還聚焦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嶄新面貌。透過作品可以看到,華夏熱土上瑰麗雄奇的自然遺存與燦若羣星的文化積澱,正成爲國風國潮的創意源泉,展現着古老遺產的蓬勃活力。
一些美術作品直接表現文化遺產的時代風采,捕捉傳統工藝造物、民間戲曲表演、民族歌舞儀式的瞬間,把握勞作中的歡愉、戲曲中的傳承、歌舞裡的生活,形成富有層次、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表達。例如,錄潔囡中國畫《碑拓》以工筆技法描繪了一位正在拓碑的老手藝人,大面積的黑白拓片使作品充滿靜穆之美。透過人物專注的神態,觀者不難感受到手藝人在時代變化中對傳統文化的執着堅守。王力克油畫《傳奇・流光溢彩》,將刀馬旦的颯爽英姿和稍縱即逝的美定格爲濃墨重彩的畫面,喻示傳統戲曲發展的勃勃生機。韓碩中國畫《納西古樂》,以凝練的筆墨,將老中青三代樂師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各具神韻,生動講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的中國故事。這些作品畫“遺產”卻不止步於歷史、不疏離於生活,在描繪平凡日常中展現了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步伐。
文化遺產的多元傳承,也受到美術工作者關注。何曉玲中國畫《彝繡》,表現了一位繡娘向遊客介紹繡品的場景。陳繼海中國畫《吾道有承》,展現了一老一小共賞皮影戲的畫面。還有許多類似的美術作品,都印證了一個時代新象――無論年齡、性別、職業如何,人們愈發願意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學習傳統工藝。這些作品的誕生,與我國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推動非遺從“保護名錄”走進“現代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相關題材美術作品的創作參與主體也更爲多元。比如,由國家文物局指導舉辦的系列“丹青記憶 守望家園――中國文化遺產美術展”,不僅組織美術工作者、美術院校師生參與主題創作,還鼓勵孩子們用畫筆描繪身邊熟悉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培育和引導孩子們對遺產的認識和情感。還有新華社、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中華文物新媒體傳播精品平臺”,匯聚雲展覽、動漫、短視頻等新媒體產品,豐富和拓寬了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播方式。衆多業餘美術愛好者也主動對文化和自然遺產進行描畫、研習,提煉、運用其中的標誌性造型、紋飾、符號等,並通過網絡平臺形成多元化的傳播。
美術創作是視覺的呈現表達,形象而直觀,往往能帶領觀者由感性的體驗進入理性的思考。正因如此,以文化和自然遺產爲題材的美術作品不僅有助於人們認識遺產的價值,也使人們深刻感受到身邊生活中的文化力量。
詮釋獨特智慧創造
作爲對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的藝術再現,以文化和自然遺產爲題材的美術作品,體現了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蘊藏的獨特智慧,也彰顯了其國際貢獻。
五嶽之首泰山,作爲我國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其申報成功,爲世界遺產的評價帶來新的標準。泰山也是美術工作者熱衷表現的題材。在崔光武油畫《瑞雪初照中升坊》中,泰山的磅礴氣勢躍然紙上。於亙古洪荒中彷彿靜止的宏大景觀,成爲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象徵,博大沉靜、樸素堅毅。美術工作者用畫筆接續傳遞的自然之美、理念之美、創造之美,讓觀者對雙重遺產特殊的地質科學價值、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美學價值有了更加直觀的體驗。袁文彬油畫《留園秋色》,以斑斕的色彩描繪可賞、可遊、可居的蘇州古典園林,揭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營造智慧,及其走出國門、海外造園異彩紛呈的深層原因。
近年來,我國通過開展廣泛國際合作、實施全方位遺產保護等,爲世界貢獻了遺產保護的可貴經驗。一些美術作品藝術地展現了這一發展變化。比如,欒劍中國畫《大運河新顏――淮安段》,將大運河的古今之景繪於同一畫面。其中,當代水利建設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大運河立交樞紐,作爲反映遺產保護和管理的傑作,得到畫家細緻深入地刻畫,呈現出別緻的古韻。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不少美術工作者多次來到這裡採風,切身感受到考古遺址已如公園般美麗。在張文惠油畫《良渚古城祭壇遺址》等一批作品中,不僅可以領略良渚文明的悠遠厚重,也可以瞭解大遺址保護利用的中國式探索。
這些美術作品的涌現,意味着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已不只是“名錄”上的遺產保護、博物館裡的遺產保護,或是隻有身臨其境才能知悉的遺產保護,而是進入了更廣泛、更多元、更具創新活力的發展階段。人們可以經由藝術的再創作、再呈現、再詮釋而穿越時空獲得感動,可以經由藝術的提煉和表達獲得啓示,可以經由數字傳播等獲得沉浸式體驗,不斷加深理解與共鳴。美術作品這扇“窗”,讓更多的人看到綿遠悠長的文化古韻、人文內涵,感知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嶄新面貌。
(作者爲中國文聯副主席)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