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潘淙》和平比戰爭更需要勇氣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網路熱門話題是恢復徵兵、延長教召、社區皆兵、美國民衆願意支持臺灣和中共作戰、甚至是如果中共訴諸武統的話,有高達8成臺灣人願意打仗,一時間,臺灣上空似乎戰雲密佈,好像年輕人個個都想上前線奮勇殺敵,結果前國防部長馮世寬突然來了一句「渣男」,頓時間澆了一盆冷水,讓大家冷靜下來。

70年了,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來臺,臺灣本島已經70年沒有發生任何戰事,歷經了3代的和平時光,正因爲這樣,大概都對戰爭的災難無感,儘管曾經走過戰爭年代的老一輩再三提醒:避戰,避戰,避戰!但是聽在年輕世代的耳中,不是打成失敗主義,就是打成中共同路人馬英九前總統也提醒首戰即終戰,同樣遭到無情的批判。這讓我想起了,以色列總理拉賓

拉賓兩度擔任以色列總理,當過國防部長,曾經是一位驍勇善戰的軍人領軍打過著名的「六日戰爭」,戰勝埃及、約旦等這些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但是,在1993年他卻和死對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首腦阿拉法特達成了和平協議,這項偉大的創舉,讓他隔年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可說是實至名歸。然而,卻在第二年的一個和平集會中遭到激進的以色列青年暗殺死亡,震驚全世界,原來爲了和平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拉賓作爲一位軍人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是死在和平的集會場合中,令人不勝唏噓。

當年拉賓在簽署和平協議時,面對以色列一波又一波反對謀和的聲浪抗議示威,曾經說過許多名言,他說:「我是個經過浴血戰場的人,所以我要尋找和平的出路…,幾萬個示威的喊叫,還遠不如一個哭兒子戰死的母親的眼淚,給我的震撼。」當時反對他簽署和平協議的羣衆大會上,有人高舉拉賓是猶太人叛徒,然而拉賓用過人勇氣堅持走和解的道路。

前一陣子,在美國的鼓勵牽線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等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川普自豪這是他的政績,讓中東遠離戰爭。可是,回到亞洲,美國卻爲了和中國對抗,拉着臺灣上前線,民進黨爲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也跟着配合演出,再發動所謂鍵盤戰士,在網路上喊衝喊殺,兩岸對立氣氛直線上升,戰爭還沒開始,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例如,爲了應付中共戰機擾臺,日前國防部長證實,我國空軍爲此已出動超過2000架次戰機,耗費的成本達臺幣255億元,另外,爲了防衛需要,未來幾年我們對美的軍事採購總經費估計7647億元,這麼龐大的預算需在未來數年編列預算支應,必須要耗盡民生經濟來應付。然而回頭看看臺灣的現狀,面對勞保即將破產,政府卻無力負擔,所以要轉嫁到勞工身上;健保也將破產,所以要調漲健保費率。我們寧可拿錢去買軍火,卻犧牲了民生經濟,這划算嗎?

臺灣還有一個更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大家都知道,上戰場的都是年輕人,臺灣人口老化的問題非常嚴重,我們爲了保護年輕人都來不急,還要犧牲他們去打仗嗎?最近光是爲了教召延長的問題,馬上有人聯想到對企業生產力的影響,最近國發預估,臺灣的總人口將於今年開始轉呈負成長,主要是因爲今年出生數將低於死亡數,人口開始自然減少,預估5年後我國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不去思索如何創造安居樂業的環境,還處處想要着戰爭,甚至搞到社區皆兵,這樣年輕人還敢生小孩嗎?還記得前一陣子雙十節的軍機在凌晨預演,就讓睡夢中臺北市民驚醒,以爲戰爭臨頭,慌張不已,可見戰爭會帶來多大的恐懼與傷害。

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意思是所有的戰爭都是殘酷無情。我們政府最喜歡說,我們不求戰,也絕不避戰,但如果看看戰爭的後果,甚至是這段時間我們浪費了這麼多的時間在討論戰爭,花了這麼多錢在軍事武器的採購上,是不是應該改成,我們要全力避戰、求和。拉賓在被暗殺的時候,那顆無情的子彈貫穿胸膛,鮮血將他的演說稿染紅,這篇演說稿的題目是〈和平終將實現〉,一位軍人尚且用自己的生命追求和平,我們有甚麼理由不斷升高戰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