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丁順、熊博超報道:“這裡是抗日戰爭時期冀魯邊軍區機關舊址……”6月底,中部戰區空軍某旅二級上士彭文興利用演練間隙,與戰友分享紅色故事。這是該旅廣泛開展“學英雄、講傳統、鑄忠魂”專題教育的一個縮影。
該旅所屬部隊常年分散在外執行任務,點多線長、人員流動是常態。爲有效解決教育統籌難、集中授課難等問題,他們廣泛開展羣衆性自我教育活動,按照“主線清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原則,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整合資源、拓寬載體,探索創新“小班化教學”“班站式討論”等教育方式。
執行任務期間,該旅各分隊統一制訂教育計劃,安排隨隊參謀、技術軍官、普通戰士自主備課、靈活授課,變“一人講”爲“大家談”;充分利用任務地域紅色資源,根據任務進程、階段轉換,周密安排教育內容,推動教育進帳篷、上陣地、到方艙,讓官兵時時受教育、處處有收穫。
前不久,該旅某任務分隊圓滿完成演訓任務,多項戰法訓法得到有效檢驗。隨後,該旅依託線上渠道,將他們的演訓經歷和先進事蹟,與各任務分隊和留守官兵共享,極大鼓舞了官兵聚力備戰、精武強能的練兵熱情。
“一堂教育課,就是一次精神洗禮。” 該旅某營理論骨幹蔣慶凱介紹,隨着羣衆性自我教育活動不斷走深走實,官兵對使命擔當的認識更加深刻、崗位建功的信念更加堅定,在演訓場上掀起陣陣練兵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