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專欄》中共建黨百年的歷史性思考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新華社)

馬英九執政期間任命的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在民進黨立委質詢並要求辨識時任中共政治局常委的照片時,王鬱琦只能識別胡錦濤、溫家寶等兩、三位常委。北京涉臺學者當時聞訊,感慨地說道:「國共兩黨鬥爭了幾十年,曾幾何時,中共的對手竟然變得如此積弱!」其實,不僅藍營決策精英漠視、輕視現實中國的變遷,在國際拉幫結派靠邊站隊,以至新冠疫情連番衝擊下,反中抗中更成爲民進黨政府的「新常態」。

72年前,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佈新中國成立。昨天,習近平站在城樓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習意氣風發地宣稱,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他並祭出當前處理兩岸問題的基本原則:堅持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堅決粉碎臺獨圖謀。面對中共充滿戰略自信、戰略定力黨慶,作爲百年曆史對手的中國國民黨,竟然連一封中共黨慶的電報都出不了手。

國共不可同日而語

百年以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分合鬥爭,應是近現代中國政治命運難以迴避的歷史篇章。隨着國共內戰爆發,兩岸隔海分治,直到1958年金門砲戰結束,臺海戰火方歇,國共兩黨領導的兩岸當局,在國際冷戰格局的操控下,還參與圍堵與反圍堵的對抗年代。無論冷戰冷和,國民黨長期執政的中華民國,始終是站在面對中共政經軍事壓力的最前沿,在國際間也積累了第一線應對與觀察中共政經變遷的決策經驗

蔣經國總統執政晚期,臺灣持續實現政治解嚴、經濟自由、社會開放、兩岸解禁等改革進程,對中共內部的政經發展也曾造成相當的影響效應。李登輝總統執政後,實現辜汪會談、兩岸授權中介機構開展對話、協商談判,李登輝也曾有「逐鹿中原」的雄心壯志,但因亞太形勢快速演變、中國威脅論、崩潰論四起、地緣政治較量加遽等不可逆因素,臺灣逐步失去與大陸建構新型兩岸政經互動關係的歷史契機。

上世紀九○年代初,由於大陸亟需藉助臺灣經濟發展的「東風」,臺灣的公權力部門、臺商重要企業集團曾有絕佳的發展機遇,得以更深度地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浪潮,但因臺灣政治民主化伴隨而來的政黨鬥爭、惡質的選舉文化等因素,導致連曾經推動開啓兩岸和平交流、授權協商談判,甚至還積極倡議舉行兩岸最高當局「馬習會」的國民黨,在當前應對兩岸議題的作爲,完全失去應有的戰略格局與政策攻略。

不僅臺灣朝野失去對現實中國的應有認識,國際普遍對「中國式現代化」缺少實證體驗,西方又經常浮現「中國焦慮」現象,國際對中國快速崛起的驚慌與挫折,甚至已演變成爲仇中集體意識。來自新加坡的政治學者、香港中大(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鄭永年就認爲,西方錯誤對華政策,都是源於對中國共產黨的誤讀,不研究導致不瞭解,不瞭解又誤導政策制定。如不糾正誤判,西方對華政策還會繼續犯大錯誤。

西方集體仇中意識

無論歷史經驗或政治現實,臺灣對「中國學」或「中共研究」,理應有最權威的決策優勢,兩岸之間還有經貿利益、文化融合與民族認同等具有共同交集的合作領域,都是有利於化解政治分歧、軍事矛盾、外交競合的特殊利器。然而,當前蔡英文政府對兩岸政策的判斷準則,幾乎都是全盤依附美日的大國外交指引與抗中戰略指導,臺灣在兩岸競逐過程的主體性與主導地位,隨着中美大國較量的激化,只會更加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