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 聽民聲:一碗麪條帶來的震撼與思考

新華網北京8月28日電題:(走基層 聽民聲·蹲點手記)一碗麪條帶來的震撼與思考

新華社記者徐江善

在許多城裡人眼中,“來一碗麪條吧”是既方便又實惠的一頓快餐,再普通不過,可在晉西北革命老區的山村窯洞,夜宿高大娘家那頓晚餐卻深深印在腦海中。我在爲一碗看似普通的麪條愧疚不已的同時,不僅心靈受到強烈震撼,靈魂也得到刻骨銘心的洗禮。

還要從建黨九十週年前夕“革命老區建設調研”說起。

帶領三位年輕記者來到山西省靜樂縣神峪溝鄉大山頭村已是深夜時分。“下碗掛麪吧,又快又方便。”在村支書高建生家,大家飢腸轆轆,我隨意說了一句,便脫鞋上炕,盤起腿與高毛寬老漢聊了起來。

年近八旬的高老漢祖輩住在這裡,講起發生在這塊抗日戰爭熱土上的故事滔滔不絕。不到半個小時,高大娘端上了熱氣騰騰的麪條,每人碗裡還臥着一個香噴噴的雞蛋,她還特爲我們端上半碗鹹菜。

“山裡條件差,湊合吃點吧!”慈祥的高大娘面帶歉意。

大家端起大碗稀里呼嚕吃得正香。這時,我才注意到只有我們記者在吃,高大娘一家人並沒有動筷。

一會兒,弟弟高亮生端來一大蓋簾黑乎乎的莜麥麪條,這是他在另一孔窯洞蒸熟的,是他們一家近幾天的主食。

事後才知道,這一帶地雖然不少,但只生長莜麥、穀子、山藥(土豆)等作物,而且產量很低。村裡沒有脫穀機、磨面機,要到七八里外的張家莊加工,10元錢一袋,去一次要一天時間。至於吃上用小麥麪粉做成的麪條,對於許多老百姓是奢侈的享受。

高建生在縣裡打短工,家境在這個村裡算是最好的。爲了孝敬年邁的父母,他買了兩斤掛麪,父母一直捨不得吃。聽了我無意中說的一句“下點掛麪吧”,高大娘一定要把這兩斤掛麪做給我們吃,還把家裡僅有的4個雞蛋一塊煮了。

當熱氣騰騰的莜麥麪條端上土炕,高建生兄弟倆、高毛寬夫婦圍上前去,拿起筷子,一人挑起一大坨面放在大海碗裡,每人一小勺鹽面,撒在莜麪上,又拿起醋瓶,澆上一點醋,然後用筷子不停地攪拌,便吃了起來……

看到這一切,我全明白了。目睹高大娘坐在竈臺旁默默地吃着莜麪,我的眼睛不禁溼潤了。並非因爲莜麪粗糙得難以下嚥,而爲我的無知感到慚愧,算起來參加新聞工作已近30年,自以爲對基層的情況很瞭解,可是,一碗麪條卻顛覆了我以往的自信。

“一次老區行,一生老區情”。山西是抗日戰爭主戰場,靜樂縣是晉綏邊區東大門,著名的百團大戰就是在這裡拉開序幕,戰爭年代有1萬多人上前線,有1000多人獻出生命。據縣幹部介紹,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縱向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人均年收入1000多元的貧困人口還有四五萬……

走基層、聽民聲,一些地區的深度貧困令我震撼,一塊塊爲新中國誕生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紅土地使我的靈魂得到前所未有的洗禮,同時也使我對密切聯繫羣衆的優良作風如何在新形勢下薪火相傳深深思考。在靜樂縣任家村,抗日戰爭時的一則故事令人感嘆不已:危急時刻王改傳大娘給八路軍幹部穿上兒子的衣服,而自己的兒子卻讓日本鬼子抓走殺害了。正是因爲這些幹部與羣衆有着血肉聯繫,關鍵時刻羣衆才能舍子相救。可是,當我們來到這個村採訪,聽說記者來了,一些羣衆圍住記者反映村裡的問題,還爭搶着拉我們到家裡查看煤礦開採造成的開裂房屋……

離開大山頭村的早晨,高大娘一家把我們送到村頭,還爲我們準備了土豆--山裡人最珍貴的禮物。雖然我接着要到湖北紅安,沒能收下這份禮物,但那一碗麪條已經成爲足夠我一生享用的財富。

就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村支書高建生來短信告訴我:村裡的低保問題解決了,鄉親們特別高興,盼着你們再來啊!

走基層、聽民聲,使我對新聞記者的責任和使命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在古希臘神話中,戰無不勝的安泰只要與大地接觸,就有無窮的力量;新聞記者只有把根深深地紮在人民羣衆之中,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才能書寫出激動人心無愧時代的華章!(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