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抗美援朝英模部隊 “空中王牌”續寫勝戰傳奇

王海大隊飛行員快速實施對地實彈攻擊。黃振偉/攝(資料圖片)

在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機關樓廣場旁,有一架機頭直刺蒼穹的米格-15戰機,機身上塗着“中國人民志願空軍”8個耀眼紅色大字。這架抗美援朝戰場戰鬥英雄王海駕駛過的米格-15戰機,飛越戰火硝煙,見證着這支王牌勁旅勝戰傳奇

1951年10月,組建剛滿1年、人均飛行時間只有幾十個小時的飛行大隊,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在大隊長王海帶領下飛赴朝鮮戰場,與強敵展開空中血戰。

該大隊飛行員駕駛米格-15戰機,在抗美援朝作戰中空戰80多次,擊落擊傷美機29架,創造“15∶0”的空戰奇蹟,榮立集體一等功,形成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空中拼刺刀”精神,涌現出王海、焦景文、孫生祿等戰鬥英雄,被空軍命名爲“王海大隊”,成爲空軍戰鬥序列裡的王牌飛行大隊。

在抗美援朝戰場打出赫赫威名的“王海大隊”,始終以“敢”字爲內核的“空中拼刺刀”精神,激勵一代代飛行員當先鋒、打頭陣、建新功,鍛磨製勝尖刀,打造“空中王牌”,戰鬥豪氣不減當年,大隊先後被空軍授予“硬骨頭六連式的飛行大隊”“模範飛行大隊”等榮譽稱號,參加空軍比武競賽10人次奪得代表空軍自由空戰和突防突擊比武競賽最高榮譽的“金頭盔”“金飛鏢”,以實際行動奮飛在軍事鬥爭準備最前沿,續寫英雄大隊新的輝煌。

敢戰強敵

置身“王海大隊”榮譽室,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實物記錄着人民空軍第一代飛行員在戰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戰場上爲國征戰、不畏強敵的戰鬥航跡。

1951年11月8日,美軍1架偵察機北犯偵察,王海和戰友駕駛4架米格-15戰機追擊。密集的炮彈傾瀉而出,一架戰機彈藥打完了,就換一架繼續打。

“我們心裡彷彿都冒着火,一直追出100多公里。”最終擊落這架敵機的大隊飛行員劉德林跟戰友們說,“我親眼看着它冒了煙,直直地掉下去了。”

正是靠着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戰鬥作風,年輕的“王海大隊”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相隔10天后的11月18日,美軍出動飛機到清川江一帶對鐵路目標進行轟炸。王海率升空截擊北犯之敵,與60多架美軍飛機迎面開戰。

美軍擺出“羅圈陣”——將飛機編隊爲首尾相接的大圓圈,這樣任何一架飛機遭到攻擊時,其後面的飛機就可以立即咬住我空軍戰機的尾部。

“爬高佔位!”王海率大隊發揮米格-15戰機垂直機動性強的優點,立即爬升到6000米高空再俯衝下來,像鐵錘一樣砸向敵機編隊。幾分鐘時間,“王海大隊”就接連擊落敵機5架,打出了5∶0的戰績。事後,王海總結經驗時寫下這樣一句話:“中國軍隊能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因爲每一名中國軍人都有一顆不怕死的心。”

1951年12月15日,“王海大隊”奉命起飛擔負掩護任務。大隊長王海發現兄弟部隊1架單機遭敵4機攻擊,當即率領4機編隊撲向敵機羣。正當大隊4機相互掩護、輪番攻擊時,突然空中又衝下8架敵機,形成12∶4的敵我力量懸殊態勢。王海臨危不懼,沉着指揮反擊,率先擊落擊傷F-84敵機兩架;2號機焦景文咬住敵機不放,也擊落F-84敵機l架;3號機馬保堂冒着6架敵機的炮火,英勇反擊,以準確的射擊動作,擊落F-84敵機1架;4號機劉德林爲了掩護戰友馬保堂,把敵機引向自己,又以高超的擺脫動作甩掉敵機,變被動爲主動,擊落敵機兩架。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王海大隊”兩次入朝作戰,第一次入朝作戰就一戰成名,擊落擊傷敵機15架,自己無一架戰損,創造出享譽世界的15∶0空戰奇蹟,凝結成“刺刀見紅”的“空中拼刺刀”精神。王海個人共擊落擊傷敵機9架,被空軍授予“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他二級國旗勳章。

敢爲人先

幾十年後,當駕馭先進戰機的“王海大隊”新一代飛行員接過前輩操縱桿時,他們把崇尚榮譽、爭當英雄的精神基因根植於心,以“視使命如生命、以打贏爲天職”的忠誠擔當,敢爲人先、勇闖新路、挑起重擔,先後4次贏得率先換裝新型戰機的機遇,不斷填補空白、刷新紀錄,傾力打造智勇無敵的空中勁旅。

初夏時節,“王海大隊”奉命奔赴某地參與體系對抗訓練。對手看到他們的參賽名單,善意提醒:“派幾個換裝飛了幾十個小時的‘菜鳥’參加,萬一輸了不怕丟人?”“王海大隊”的飛行員們卻很有信心:“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先輩飛行時間只有幾十個小時,就打敗了美軍王牌飛行員,我們新一代同樣能做到!只要能飛,我們就一定能戰!”

第一個參賽日,他們大膽啓用新戰法正面迎“敵”。多機升空後,他們在預定空域組成戰鬥編隊,進攻掩護髮揮得淋漓盡致,將對手紛紛“擊落”,而自己無一戰損。精彩的戰術戰法,贏得了對手的稱讚。

每次取得成績後,“王海大隊”飛行員都會來到大隊榮譽室,回顧抗美援朝戰場上先輩們決勝藍天的英雄事蹟,與戰鬥英雄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對照英雄事蹟反思自身不足。他們沒有一個人沾沾自喜,而是認真覆盤總結、檢討反思,頭腦更加清晰,目標更加篤定。

換裝新機只是武器裝備的升級,並不代表飛行員戰鬥力會自然而然水漲船高,需要在沒有任何經驗可資參考借鑑的情況下,自主戰勝前行路上的重重挑戰。曾經,“王海大隊”所在部隊被某型導彈命中率低所困擾。這一“短板”怎麼攻克、誰來攻克?時任“王海大隊”副大隊長王立主動擔綱並立下“軍令狀”:保證啃下這塊“硬骨頭”!

爲儘快攻克這一難題,王立學原理、啃數據,雙眼熬得通紅,困了就靠在椅子上打個盹兒,一本本資料被翻爛,一組組數據被驗證。空地協同、精準操控、深度檢測……王立鑽到深處解剖“麻雀”,通過回放一幀又一幀視頻,演算一個又一個彈道數據,總結出外在因素與導彈發射之間的對應關係,找到了導彈發射的最佳時機和偏差修正的有效方法。

當年年底,王立隨部隊外出進行實彈打靶,他運用研究成果,發射導彈直擊靶心。這精準一擊,標誌着該型彈藥命中率有了新突破

第二年盛夏,空軍突防突擊比武競賽在大漠戈壁激戰正酣,王立帶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自信地準備攻擊某目標。不料,天氣突變,攻擊條件接近極限。與此同時,靶場傳來消息:4個靶標刮飛3個,剩下的一個,倒了一半。打,風險明擺着。不打,這種極限天氣是檢驗該型導彈實戰性能的難得機遇。

“打!”王立跨上戰機,加力起飛。一個“打”字,彰顯的不是頭腦一熱的匹夫之勇,而是“王海大隊”飛行員把一切爲打仗、敢於打硬仗、保證打勝仗的孜孜追求轉化爲不懼生死考驗、出色完成任務的勝戰精神。

帶着對這一導彈極限性能的研究數據,王立連續突破對手層層截擊,以教科書般的戰法,精確命中僅存的“半個”靶標,首創該型導彈極端惡劣條件下首攻命中紀錄,一舉摘得比武桂冠——“金飛鏢”。

邊戰鬥、邊突破、邊成長。新時代“王海大隊”飛行員和先輩們一樣,急難險重衝在前,無懼無畏向戰場,把載荷拉到最大、實彈打到邊界、遠海飛到盡遠,展開夜間轟炸射擊、海上對抗空戰、戰術空中加油等高難課目訓練,用一個個“首次”“率先”,飛出了新時代的榮光。

敢於亮劍

走近“王海大隊”飛行員,聽他們講述一個個奮鬥強軍故事,會發現他們在“空中拼刺刀”精神的激勵下,由內而外流露出一種捨我其誰的自信霸氣。

一次對抗訓練,“王海大隊”作爲配屬力量加入空戰。當天,他們派出兩架戰機吸引對手火力。當時,對手十幾架戰機虎視眈眈,地面火力嚴密封鎖,風險不言而喻。

“誰先上?”指揮員問。

“我來!”“王海大隊”兩名飛行員毫不猶疑地站了出來。此役,這兩名飛行員被對手“咬”了幾十公里,最終安全脫離,併成功敲掉對手的重要目標,保證了任務的圓滿完成。

“過去,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前輩逢敵敢亮劍、戰場逞英豪。如今,面對日趨嚴峻的安全威脅,我們更應當破除賽場意識和靶場思維,始終聚焦戰場,把尖刀磨礪得更加鋒利。”“王海大隊”大隊長楊俊成說。

一次,一場聯合演練在某地拉開帷幕。演練過程中,大雨傾盆而下,黑壓壓的烏雲籠罩在機場上空。

“準備實施空中突擊!”參演的“王海大隊”接到命令,但雨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機場上空能見度、雲底高度已達到戰機起飛極限。

“能不能起飛?”指揮員詢問。

“能!”“王海大隊”飛行員語氣中充滿自信。

飛行員發動戰機,滑行至起飛線。“起飛!”隨着指揮員一聲令下,戰機刺破雨幕,“消失”在跑道盡頭。雲中飛行數十分鐘後,飛行員駕駛戰機準時到達指定空域。瞄準、鎖定、發射、退出,動作一氣呵成。戰機返航落地,戰友們紛紛向“王海大隊”飛行員豎起大拇指。

無論形勢任務如何變化,“王海大隊”飛行員和先輩們一樣,打仗這根弦時刻緊繃着。他們將大隊榮譽室作爲戰鬥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講述英雄故事、開展專題教育、組織宣誓簽名,激勵飛行員練強手中劍、人人敢亮劍。

近幾年,隨着遠海遠洋訓練、應對管控任務步入常態化,該大隊在海上方向與外軍飛機當面過招日趨頻繁。面對強敵對手,該大隊飛行員從老一輩戰鬥英雄身上汲取“空中拼刺刀”精神力量,堅定完成任務的信心決心。一次遠海訓練任務,該大隊戰鬥機編隊遭遇外國軍機抵近偵察。面對外國軍機,大隊飛行員快速判斷戰場態勢,靈活運用戰術戰法,凌厲出擊,果敢應對。外國軍機見勢不妙,一個脫離動作就溜走了。

遲玉光 尚方 王艾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