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式幫扶 全方位服務(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④)

核心閱讀

近年來,爲深化東西部協作,山東積極推動與重慶之間在醫療、農業、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交流合作,以人才組團方式,支援協作地。根據重慶的現實需求,量身定製人才隊伍;派駐專家指導產業發展,爲羣衆增收打牢基礎;在多個領域開展技能培訓,培養當地人才,促進鄉村持續振興。

在山東省中醫院的小兒推拿技能培訓基地結業考試現場,來自重慶市石柱縣人民醫院的馬淨潔和馬亞順利結業。爲了提高石柱縣人民醫院的中醫服務能力,更好地開展小兒推拿項目,馬淨潔和馬亞在山東省衛生健康委的安排下來到山東學習。他們學成歸鄉後,填補了石柱縣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爲幫助協作區縣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山東先後選派掛職幹部76人、專業技術人才2671人,大力實施“組團式”醫療幫扶、教育幫扶等,不斷提升重慶協作區縣的教育、醫療和農技水平。

根據重慶現實需求

量身定製人才隊伍

山東省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原院長張樹棟在退休前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去重慶市巫山縣支醫,參與到東西部協作的大潮中。作爲山東有名的骨科專家、三甲醫院院長,張樹棟抱着服務更多患者的初衷,來到巫山。

巫山縣地處重慶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從醫療條件看,當地的農村地區基礎十分薄弱。”張樹棟說。在決定支醫前,張樹棟曾經多次看望來這裡支援的煙臺山醫院同事,每來一次,留下來幫扶的決心就會增加一分。退休後的張樹棟被聘爲巫山縣中醫院首席專家。除了看病、做手術、下鄉義診、培養人才之外,他還利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幫助中醫院完善自身管理。

爲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山東積極推動與重慶之間在醫療、農業、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交流合作,以人才組團的方式,支援協作地。

張樹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和他一起的,還有來自山東各醫院的精兵強將。根據協作地需求,山東量身定製人才隊伍,急重慶所需,盡山東所能。截至今年,山東先後派出1300餘名醫療人才到重慶開展支醫工作。按照“解決一項醫療急需,突破一個薄弱環節,帶出一支技術團隊,開展一批惠民項目”的工作思路,山東將支醫人才整合打包,對相關科室、專業和鄉鎮衛生院進行整體幫帶。

煙臺山醫院副主任醫師施宏志來到巫山縣中醫院時,這裡的神經外科剛剛成立,只有一名主治醫師接受過爲期半年的專科培訓。在硬件方面,科室僅配備了最基本的神經外科器械。施宏志結合科室現狀,從基礎技術入手,每週開展1―2次業務培訓,此外,還主動要求聽班,做到隨叫隨到,與當地醫護人員一起參與患者救治。

“人才組團,就是以問題、需求和目標爲導向,以人才爲引領,協同推進資源集聚、資金整合、政策集成,充分釋放疊加效應。”山東派駐重慶的掛職幹部嶽言坤說。除了醫療領域,山東還在教育、農業、科技等多個領域,注重發揮團隊力量,形成了組團幫扶的強大合力。

專家指導發展產業

帶動羣衆持續增收

“每去一次,都要體現出我們的價值。”魯東大學農學院博士生王建瑞是食用菌研究專家,也是煙臺在巫山設立博士工作站的駐站專家之一。每一次去巫山,他都要求自己盡最大努力幫助當地發展食用菌產業。

爲進一步發揮人才在東西部協作中的重要作用,煙臺在巫山建立博士工作站,一批來自煙臺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專家,讓東西部產業協作插上科技翅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王建瑞和他的同事們來到重慶後發現,氣候溫暖溼潤的巫山,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具備生產食用菌的潛力,但當地缺乏相關技術。“我們學院的食用菌團隊先後10次對巫山的野生食用菌資源及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開展了調研,向當地提出了建議。”王建瑞說。

“種植食用菌是個技術要求較高的產業。僅僅是栽培料袋大小的選擇,就能對菌菇的質量和產量產生影響。”在王建瑞的建議下,當地養殖戶換用較小的料袋,在秋季低溫期開展生產,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

“魯東大學食用菌團隊多次到我們這裡進行技術培訓,通過指導廠區規劃、改進生產工藝、調整栽培品種,提高食用菌產量和質量。”重慶兔兒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何武昌介紹,當地還動員周邊羣衆一起種植,讓老百姓都參與進來,實現持續增收。

除了食用菌團隊,博士工作站還引進了農產品貯運保鮮與綠色加工服務團隊、農林作物遺傳改良中心團隊、智慧農業與大數據服務團隊等6個專業服務團隊,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魯東大學等院校34位博士專家入駐。在巫山縣掛職的煙臺市農業農村局幹部申俊立介紹,博士工作站依託學科優勢,圍繞現代農業、全域旅遊、現代物流供應鏈、食品綠色加工等領域,加強在技術引進、平臺建設、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合作。通過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巫山縣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立足本鄉本土特色

開展多個領域培訓

來到重慶開州後,山東濰坊第八批赴重慶支教教師劉永智,率先把支教學校停課多年的“信息與技術”課重新開了起來,同時動員周邊學校開課。“要讓山裡的孩子掌握計算機的真正價值。”劉永智說。

和劉永智同批來開州支教的共有10名教師,他們是按照“組團幫扶”原則,根據協作地需求選拔而來的。其中體育、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老師佔了大頭。除了日常授課,這10名教師還承擔着去周邊學校送示範課、開講座、牽頭線上培訓等任務,構建起立體式教學培訓網絡。

激發協作地羣衆內生動力、夯實持續增收基礎,是魯渝協作的重點。山東整合全省教育培訓資源,開展分級分類、統籌兼顧、全面覆蓋的立體式培訓。“立體式培訓網絡,首先要做到各種類型、各個學段、所有被幫扶地區的全覆蓋。”派駐重慶的山東干部亓立東介紹。

在教育系統,山東組織200所學校與重慶182所學校結對,實現了學校結對幫扶從幼兒園到職業院校到大學的學段全覆蓋。山東自2018年起啓動了重慶中小學幹部教師遠程培訓項目,重慶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近20萬人次報名參加了遠程網絡研修。

全覆蓋不代表沒重點。山東綜合利用各類黨性教育基地、市縣黨校等培訓平臺,組織協作地黨政幹部赴魯培訓。山東衛生健康系統開展了“五個一百衛生人才培訓工程”,每年爲重慶市培訓鄉村醫生、鄉鎮衛生院院長、中醫臨牀骨幹、遠程診療系統骨幹、衛生管理人員等共計500人次。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最終還要立足協作地本鄉本土特色,培養出越來越多紮根當地的幹部和人才。山東作爲文化大省,在非遺項目的傳承上有着豐富的經驗。針對重慶當地一些留守婦女、老人等羣體不適於從事強體力勞動,但專注力高、適合手工藝品製作的實際,充分挖掘重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圍繞刺繡、竹編、藤編、服裝飾品製作、陶器製作等13項非遺內容,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共舉辦各類非遺培訓班23個,培訓學員10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