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非遺|探尋隱居在竹林深處的人文特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隱居在竹林深處人文特色,親身感受代表沂蒙山區的"最美非遺"、"最牛絕活"、"最誠匠心","最美畫卷",向世人展現當代沂蒙人的大美、大善、和大愛!

於氏古陶獸油古陶,隸屬東夷文化,盛於夏,衰於商。它是東夷人在漁獵過程中意外發現將吃剩下的油脂和泥巴攪拌後,捏成器皿可以用來盛水。某一天,人們狩獵歸來,圍坐在火塘旁,突然有人不小心將手中的器皿掉進了火塘,等他取出來後,一個黑亮黑亮的器皿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件黑陶誕生了。

誕生於新石器時代的黑陶,有着"色如墨,聲如鍾,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民間藝人於萬發經過幾年的挖掘整理,已恢復母雞壺、報雞壺、六角盤、鎮墓獸等已失傳多年的傳統獸油古陶製品製作工藝,並開發了鏤空、雕花等工藝品100多個花色品種。2013年,"獸油古陶"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琅琊古軍弓:軍弓,箭靶,戰鼓……走進這處山村石頭小院,時光恍如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琅琊古軍弓"據傳起源於宋遼時期,歷史上有名的宋遼之戰,當時的主戰場之一就在沂南縣(古稱陽都),宋軍爲解決運輸困難採用就地制箭,並在銅井、西王、銅山三村設採礦冶煉坊,招募當地農民爲軍隊製作弓箭。宋代以後此弓逐漸銷聲匿跡,清末至民國時期,鄉人於迎修擅制此弓,後參與東北抗聯。由於此弓耐寒,成爲當時抗聯的一支利器,曾立下赫赫戰功。

今年40歲的於萬發是臨沂"琅琊古軍弓"的非遺傳承人,他繼承了先輩有關琅琊古軍弓的全套傳統制作手藝,守望着中國傳統弓箭製作的前世和今生。現在的"琅琊古軍弓"不僅在射擊、遊藝場上使用,它還是收藏、陳設的藝術品。2009年琅琊古軍弓被列爲臨沂市非遺保護項目。

芳春剪紙:剪紙是一種用剪刀在紙上剪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羣衆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冠以"沂蒙紅"之名的剪紙藝人張芳春的剪紙作品純草根、樸拙透巧,接地氣、靈動天然。她幾乎不用勾勒草圖,人物、花鳥、草木、動物,無不信手拈來,且造型準確生動,構圖豐富簡練。工筆柔膩,玲瓏剔透,拙中見靈,形神俱佳,其狀惟妙惟肖,其勢呼之欲出,呈現出一個純樸美妙、清新明朗的神奇世界。其作品在國家美術館展出,獲文化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等授予的"中國剪紙德藝雙馨獎"。《貓圖》《魚趣》等作品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覽、陳列或館藏。《福壽圖》作爲山東省齊魯名校長赴美考察團交流之作,被康州格里斯沃爾德小學圖書館收藏,《四季之花》陳列於澳洲阿德萊德藝術中心。《四美圖》被市羣衆藝術館作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永久收藏。

草編坊:草編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爲原料編制的工藝品,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東省是草編主產區。草編用草莖滑、節少、質細、柔韌,有較強的拉力和耐折性。

蓑衣大王豐紹德從15歲就開始跟從事手編工藝的父親學習編織,到目前爲止,已經有54年的光陰。經過不斷的學習與改進,現在已經掌握了七八種產品的手編工藝。葦笠、席籠、柳筐……雖然很多產品早已失去市場,但豐紹德依然選擇堅持,因爲這不僅是個人的興趣愛好,更關乎"傳統手藝的傳承"。

紡線坊:紡線,手工織棉布的第一道工序,婦女操扯家人穿衣的起點。紡線時先將棉花拿到彈匠那裡彈成蓬鬆如火腿腸般的棉條,利用木製手搖紡車上的鋼絲梃子將棉條置上,右手搖車產生動力,左手握棉條往外均勻拉,節奏是短短長……周而復始。梃子上棉線積多成線穗,若干線穗經緯編織即製作棉布。

古村落中成長的村民,沒有完全被現代化的生活所影響,依然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手工藝技術。

莊富蘭16歲就學會了用棉花紡線,總是到集市上買一些棉花,紡成線,織成白底布,給孩子們做衣服穿 。後來生活好了,年輕一代很少有會紡線的。"這可是個技術活,要學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莊富蘭邊說邊紡線,她搖着紡車,一團棉花在她手裡就像蠶繭一樣不斷地往外吐絲一般的細線,十分神奇。現在的莊富蘭老人希望這些傳統手工藝能夠在年輕人的帶動下,推陳出新,發揚光大,代代相傳,因爲這"不僅是營生,更是文化。"

針線坊:針線活亦稱女紅、女工、女事,屬民間生活藝術的一環。女紅技巧曆來由母女或婆媳世代傳襲,因而又稱"母親的藝術"。女紅講究天時、地利、材美和手巧,大體分紡織、漿染、縫紉、刺繡、鞋帽、編結、剪花、面花、玩具等種類,做好針線活是女性心靈手巧的標杆。

心靈手巧的王西貞老人清晨開始,又做起了昨天還未完成的虎頭鞋。虎頭鞋做工複雜,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要靠針線和布縫製而成,需要用刺繡、撥花、打籽等多種針法。這一雙虎頭鞋,王西貞需要用5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老話兒說穿上虎頭鞋可以辟邪惡保平安,保護孩子健康成人。但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穿虎頭鞋了,但王西貞老人依然樂此不疲的堅持着,她說"老東西不能丟,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竹編坊:竹編工藝是中國的傳統工藝之一,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竹編工藝屬手工操作,取材經過破竹、去節、分層、刮平、劃絲等部驟,編制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有細絲編與粗絲編兩種形式。以經緯編織法爲主,穿插疏、插、穿、削、鎖、釘、扎、套等各種技法,使編出的圖案變化多樣,編成竹蓆、竹簾、竹箱、竹帽、竹籃、竹筐、竹簍等日用品。

千年的發展,使得竹編藝術在中國的文化舞臺上佔據了不可或缺的歷史地位。在民間生活中,竹編工藝的產生,不僅解決了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還豐富了人們精神層面的生活。高壽會,一位古稀老人,自8歲起就跟着爺爺學習竹編的手藝,是當地有名的竹編大王。如今的高壽會在竹泉村景區每天爲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表演竹編手藝。他說:如今的竹泉村被評選上"2014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遊客會更多,我老頭子要好好發揮一下餘熱,把咱竹泉村自產的竹編制品做好,爭取有一天讓這些竹編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們瞭解咱竹泉村,愛上竹泉村。

大亮油畫

任見亮,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書畫協會會員,中華書畫家聯合會理事,山東油畫協會會員,中國孔府書畫院高級畫師,魯商書畫院理事,臨沂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沂蒙畫派奠基人之一。其創作油畫《歷程》曾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其作品《沂蒙情》被評爲 "風景﹡風情"全國小幅油畫優秀作品,併入選山東青年美術展覽。他的風景油畫遠銷國內外,被諸多收藏界人士收藏。

任見亮對家鄉沂蒙山區有着深厚的感情,現己入駐竹泉村,成立大亮油畫室,畫竹泉美景,畫最美鄉村。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代表過去,更屬於現在與未來。它來源於生活,流淌在我們的血脈裡,潛移默化影響着我們的思維和習慣,是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力量與源泉。"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傳承非遺,賡續文脈,意義重大,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