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親臺美國總統vs.自由派救星? 川普拜登「8大關鍵政策」一次看

記者吳美依/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11月3日即將迎接2020年總統大選,74歲的共和黨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被許多人視爲「史上最親臺美國總統」,77歲的民主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在自由派選民心中是「挽救民主的最後手段」,而2人在許多領域分別持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點,以下整理2位候選人的8大政策立場

▲美國總統川普(右)11月將迎戰民主黨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左)。(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經濟貿易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導致數千萬美國人失業,也使得美國史上最長久的經濟復甦畫上休止符,重挫川普爭取連任的關鍵優勢。即使國內感染率上升,他仍積極推動重啓經濟,簽署數兆美元的紓困法案。拜登則主張謹慎行事,提議在再生能源、製造業與醫護產業挹注數兆美元,創造工作機會,同時緩解種族經濟不平等的問題。

薪資稅收方面,川普2017年推動減稅政策,藉由削減薪資稅,有效提高大多數受薪階級的收入,反對在經濟復甦之際增稅。拜登主張把最低時薪從7.25美元調升至15美元,擴大低收入勞工的稅收抵免。他批評川普的減稅政策替富人與企業帶來太多好處,試圖針對最高薪階級提高邊際稅率。

在貿易方面,2人都主張振興國內製造業。川普持續主打「經濟牌」,拜登則抨擊貿易戰使得國內消費者與農民受害。他7月提議在國產商品與工業研究上挹注7000億美元,稱此舉將帶來至少500萬個就業機會

醫療保健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推出《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ACA),俗稱「歐巴馬健保」。川普上任後,動用行政權力與法院試圖削弱此法,宣稱將推出更好、更便宜的醫療保健體系,但目前尚未提出全面性替代方案。拜登則承諾加強、推廣此法,他提出的健康保健計劃預估在10年的時間裡耗資7500億美元,支出將透過加重富有公民的課稅來平衡。

美墨邊境圍牆。(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移民

川普誓言打擊非法移民,限縮《童年入境者暫緩遣返手續》(DACA),2018年推出「零容忍」政策,導致成千上萬兒童被迫在邊境與遭拘留的親屬分開,最後因招致猛烈反彈而終止。他也簽署行政命令,禁止來自7個穆斯林國家的移民入境,疫情期間更以公衛考量與保護國內勞工爲由,大幅限制外籍勞工與移民。

川普最知名的移民政策就屬美墨邊境圍牆,目前已修築256英里(大約426公里),但幾乎都是整修以取代原有建築。由於墨西哥拒絕出資,只能由美國埋單,其中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費用來自五角大廈,引發爭議。

拜登抨擊上述政策是「歧視」與「殘酷」的行爲,主張「移民協助我們的經濟成長,並且創造工作機會」,承諾取消諸多移民限制。他8月時表示不會拆除川普時期的圍牆,但將停止建造,並轉而關注邊境執法議題,例如改善港口與入境點的監測設備。

▲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掀起全美示威。(圖/路透

【種族】

美國的警察執法過當和種族歧視問題今年因「佛洛伊德之死」達到高峰。川普的內閣顧問白宮職員中幾乎沒有非裔,面對全國示威也以動武方式強硬迴應。但他時常自稱,對於非裔社羣的貢獻比起歷屆總統更大,疫情爆發前非裔失業率落到歷史新低,最終也簽署行政命令,展開警務改革。

拜登表示,其內閣、任命司法人員與副手都將反映出美國的多元性,提議透過立法、推動公平借貸與住房保護政策,減少歧視,解決種族經濟差距。雖然他回絕了「解散警察」的呼聲,但承諾挹注3億美元,促進警員種族多元、加強培訓,改善警民關係

【環保與氣候變遷

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川普以代價太高爲由退出《巴黎協定》,鬆綁對於空氣與水的環境監管,提倡把資金運用在建造道路、橋樑與機場。他曾痛批歐巴馬時期的汽車排放標準是「工業殺手」,3月推出一個較低標準的版本取而代之。

拜登支持推動環境管控,誓言帶領美國與各國合力減緩全球暖化。他也主張執行更強硬的汽車排放標準,並在4年任期內挹注2兆美元,改良綠色能源基礎建設,研發零排放汽車與大衆運輸工具,在相關產業創造工作機會。

但是,在煤炭與開採頁岩氣的「水力壓裂法」(fracking)方面,川普不願禁止,拜登也持謹慎態度。儘管水力壓裂法有着加劇氣候變遷的風險,卻可能提供就業機會,促使美國成爲世上最大石油與瓦斯生產國。

▲拜登支持多邊主義,川普主張美國優先。(圖/路透)

外交

川普主張「美國優先」,退出《巴黎協定》、伊朗核武協議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針對伊朗、中國等國實施制裁。他質疑北約(NATO)是否仍適合當代局勢,多次抱怨成員國未能達到國防支出佔GDP 2%的目標,積極抵制5G也與許多歐洲國家產生分歧,6月宣佈裁撤駐德美軍,被認爲進一步傷害跨大西洋夥伴關係。

但是,川普在促成和平方面也有諸多成果。他誓言把美軍帶回家園,結束阿富汗戰爭,其政府2月與塔利班達成協議,分階段裁撤美軍。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2018、2019年舉行3次歷史性高峰會,他也居中斡旋,促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與以色列簽署關係正常化協議。

拜登是一名多邊主義者,批評川普疏離盟友,嚴重破壞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領導力與信譽。他支持加強與跨大西洋盟友和各國的關係,承諾透過外交手段,重新加入各組織與協議,修復川普的外交舉措,重建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

美中關係日趨緊張,引發全球對於「新冷戰」爆發的擔憂。(圖/路透社)

【對中政策】

川普執政以來,美中關係因貿易戰、疫情、智慧財產權剽竊、南海衝突、香港等地人權問題降到冰點。華府7月無預警下令72小時內關閉中國駐德州休士頓總領事館北京也關閉美國駐成都領事館作爲迴應,雙方緊張關係達到顛峰,引發全球對於「新冷戰」爆發的擔憂。

川普2016年其中一項競選核心議題,就是指控中國「剝削」美國,誓言與北京達成公平的貿易協議,協助美國企業,創造國內就業機會,經過近2年貿易戰後,今年1月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他因不滿北京防疫,收回簽署第二階段協議的可能性,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取消香港貿易特殊待遇,甚至數度放話考慮與中國經濟脫鉤。

民主黨與北京相對友好,拜登被視爲外交溫和派,過去也曾表示「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因此持續遭川普陣營批評「親中」。但是,隨着美國過去一年政治局勢轉變,民衆反中情緒高漲,他已經逐漸加重反中力道與措辭。外界大多認爲,拜登將延續川普政府的對中強硬路線。他也表示,將與盟友重建關係,向北京施加多邊壓力。

▲總統蔡英文在2020就職典禮上發表演說。(圖/ETtoday攝影中心攝)

【對臺政策】

川普執政時期,美臺關係密切,創下多起先例。川普2016年12月與總統蔡英文通話,並在推特上以「臺灣總統」(president of Taiwan)稱呼,蔡英文也於2019年過境美國。華府陸續通過《臺灣旅行法》、《臺北法案》,加大對臺軍售,美軍更頻繁在臺灣海峽巡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國務院次卿凱克拉奇(Keith Krach)相繼訪臺。

川普因此被許多人視爲「史上最親臺的美國總統」,但也有人警告,他真正目的是反對中國,僅把臺灣當成地緣政治佈局下的一枚棋子。白宮前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就在回憶錄中爆料,川普時常以筆尖比喻臺灣之小,對於臺灣尤其「消化不良」。他甚至直指,川普希望與中國達成更好的貿易協議,在背棄中東的庫德族(Kurds)以後,下一個對象很有可能就是臺灣。

拜登擔任參議員時,支持維持兩岸現狀,反對對臺友好的部分法案,上述立場符合當時與中國親近、獲取經濟利益的政治共識。但他也持續支持《臺灣關係法》,並曾警告,若中國佔領臺灣,將對美國帶來戰略與國安風險。

隨着美國政治共識轉變,拜登的公共立場也隨之變化,2月民主黨初選時稱習近平是「體內沒有民主骨幹」的「流氓」(thug),抨擊香港等地人權政策。

《外交家》雜誌指出,雖然拜登對北京轉爲強硬,但其外交顧問似乎仍把臺灣視爲美中關係的一環。拜登目前尚未正面提及對臺政策,可能會一方面維持川普政府的對臺軍售等政策,一方面延續他本人與民主黨過去的戰略模糊立場,試圖在兩者之間找到美臺關係平衡點。

►更多【美國總統大選】相關新聞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