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休閒綠皮書》發佈:上海、三亞、北京位列中國城市休閒排名前三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休閒在個體生活家庭關係、社會活動經濟構成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休閒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公共政策、民生要務的高度。

人們享有休閒的程度是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高低的標誌,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休閒看似每個個體和家庭的自我選擇,但實際上,它並非純粹的個體現象和私人事務。發展休閒具有很強的社會文化性和國家戰略性,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新常態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綠皮書嘗試從政策、產業區域市場等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圍繞文化休閒、旅遊休閒、體育休閒、休閒農業、徒步運動、健康旅遊、休閒城市、互聯網發展與休閒行爲、電影產業、戶外無動力樂園、在線音樂等議題進行廣泛探討,同時針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上海、杭州、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的休閒發展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從不同研究視角、不同空間尺度透視和展望中國休閒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指出——

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環境發生九大變化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總報告中,撰稿人宋瑞、馮珺指出,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環境和發展趨勢呈現以下九大變化。

(一)經濟發展:穩中有變,結構優化

2018~2019年,我國經濟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各項經濟調控政策穩中求進。在“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導致的多方經貿摩擦以及發達經濟體政策外溢效應的直接影響下,中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伴隨經濟的穩步發展,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創新高,消費主導經濟增長。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爲高質量發展階段,休閒發展所面臨的經濟環境並未因經濟增速的下行調整而受到不利影響,反而有可能得到進一步優化。伴隨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和勞動分工的深化,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習慣的養成,個人和家庭服務消費的黏性上升,包括休閒在內的服務消費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二)社會民生:改善收入,降低稅賦,加大保障

社會公衆享受休閒發展、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品質既有賴於通過經濟增長“把蛋糕做大”,又有賴於通過健康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社會保障制度“把蛋糕分好”。

其一,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高於城鎮居民。總體來看,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表明我國的收入分配結構在向着更加有利於消費的方向轉變,居民的消費能力持續增強。可以預見,隨着居民絕對收入水平的增長和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分配中佔比的增大,消費升級將更好地滿足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消費和發展享受型消費將出現相應擴張,從而形成有利於休閒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

其二,新一輪個稅改革助推居民增收。新一輪個稅改革將起徵點調高至每月5000元,3%、10%和20%三檔稅率級距擴大,同時增加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房貸利息和房租以及贍養老人等六項支出的專項附加扣除。這對中低收入羣體來說減稅幅度更大,增收效果較爲顯著,而其邊際消費傾向更高,將支撐消費增長。

其三,就業、醫療、養老、住房、教育等各方面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休閒發展既反映爲休閒消費市場的活躍表現,離不開以相對弱勢羣體爲目標的針對性保障。事實上,老年羣體、低收入羣體、特殊困難羣體的休閒需求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與其他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享受高齡補貼和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數量持續增加,各級財政支出城市低保資金、農村低保資金、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等也不斷增加。可以預見,隨着收入分配結構的持續改善,以及針對特定羣體的社會保障支出的不斷增長、覆蓋範圍的不斷擴大,更加有利於各類羣體滿足自身休閒需要的社會環境正在形成。

(三)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意願強烈

從消費結構來看,我國居民恩格爾係數不斷降低,消費結構不斷升級。2018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爲28.4%,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爲27.7%,農村爲30.1%。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達到30%~40%爲富裕水平,低於30%爲最富裕水平。同時,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佔比爲44.2%,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保健養生、文化娛樂等消費意願持續增強。中央電視臺、國家統計局等聯合發佈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顯示,在消費意願中,旅遊、保健養生、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需求較爲旺盛,尤其是旅遊,連續數年列消費意願首位。

總體來看,消費的持續增長與相應的政策激勵有一定關聯。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以及《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發佈,推動優化消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和信用體系,有利於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四)政策法規:系統引導,規範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改委、文化和旅遊部以及國家體育總局等涉及休閒發展事務的行政管理部門,在法規、政策、標準等方面加強引導,提供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例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文化和旅遊部先後印發《關於促進旅遊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劃的指導意見》《旅遊市場黑名單管理辦法(試行)》《關於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遊供給品質的指導意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標準(試行)》《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文化和旅遊規劃管理辦法》等,文化和旅遊部等17部門印發《關於促進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評價考覈試行辦法》等。

在地方層面,各地也加大了相應的政策法規與規劃制定工作力度。例如,《上海市人大常委會2018~2022年立法規劃(徵求意見稿)》中,擬安排第一類立法項目48件、第二類立法項目27件、第三類立法項目57件,涉及文化、旅遊和體育領域的有9件,包括《上海市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上海市文化娛樂市場管理條例》《上海市街頭藝人表演管理條例》等。

(五)公共投入:總量增長,佔比略降

總體來看,近年來國家財政在文化、體育、傳媒等各方面的傾斜和扶持總量有所增加,但佔財政支出的比重增長緩慢,甚至有所降低。2018年文化、體育與傳媒方面的財政支出爲3522億元,同比增長3.7%;佔財政支出的1.59%,比重較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此外,中央財政安排旅遊發展基金14.85億元,對地方旅遊廁所建設、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及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和旅遊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項目進行了重點支持。

在地方層面,中央轉移和地方財政投入力度也有所加大。例如,2019年,中央支持廣西1.2737億元建設公共體育設施項目,比2018年增加0.3742億元。這些資金將用於建設一批社區健身中心、綜合體育場(館)、社區(村屯)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馬拉松賽道)、公共體育場標準田徑跑道和足球場、全民健身中心以及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體育惠民工程項目。

(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機制改革

在公共服務方面,文化領域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貫徹落實情況督察,切實推動法律和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和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工作;完成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驗收、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創建和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開展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開展“戲曲進鄉村”工作,爲國家級貧困地區12984個鄉鎮配送了77094場文藝演出;持續開展面向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春雨工程”“陽光工程”“圓夢工程”文化志願服務活動;廁所革命工作有序推進,在廁所建設、技術應用、管理體制創新和文明提升行動方面穩步發展。

各地也積極推動文化、體育和旅遊領域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將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當地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財政預算,建立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推動財稅等各項優惠政策落實。自治區共建設共25個全民健身中心、193個鄉鎮農民健身工程,提檔升級1177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等;近年來先後爲22個縣(市、區)注入創建工作啓動資金,共撬動各類資金30億元用於全區基層體育設施建設;爭取9440萬元資金用於體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七)區域實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爲破解休閒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統一的國家政策框架下,各地積極推進更加契合自身稟賦優勢以及發展階段特徵的休閒管理政策和休閒產業規劃,最突出地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出臺更具針對性的帶薪休假政策。例如,河北省出臺《河北省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9~2020年)》,強調進一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實施週五下午加週末的“2.5天小長假”政策措施。

其二,制定或實施具有針對性的休閒發展規劃。例如,廣東省澳門特別行政區積極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建設方案》精神,做強做大旅遊休閒產業,加快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和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步伐。

(八)科技推動:供需兩側,全面影響

隨着數字經濟的普及,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AR、VR等爲代表的科技應用從需求和供給兩側共同影響着休閒生活和休閒發展。

從需求一側看,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不僅影響着國民外出旅遊休閒行爲,對國民日常休閒行爲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移動端手機App對日常休閒行爲產生着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即成爲傳統休閒行爲的在線形式,豐富傳統休閒行爲的線上內容;間接影響即提高線下休閒行爲的效率,增強線下休閒行爲的影響力。

從供給一側看,科技手段的多元化不僅在商業領域催生了更多新業態,也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例如,體育科技創新成爲投資熱點,新技術應用正在帶來新的商機,更多新科技用於對用戶多維度的數據採集和反饋、用於體育休閒的社交平臺,科技應用越來越普及。“互聯網+體育”的產業融合已進入下半場。

(九)調查統計與研究:夯實基礎,科學引導

系統的調查統計與科學研究,是制定相關政策的基礎,對於引導和促進休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8~2019年,圍繞文化、旅遊和體育等領域的調查、統計和研究逐步加強。繼《國家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8)》《國家旅遊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8)》之後,2019年有關部門又出臺了《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對相關產業統計分類體系進行了優化。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與國家體育總局公佈了《2017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這是繼2016年兩部門聯合發佈體育產業年度統計數據後第二次發佈相關數據。同時,國家體育總局啓動《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實施效果評估和《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研製工作,並組織開展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標準化研究。新組建的文化和旅遊部也於2019年5月發佈了《2018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選取現行統計年報中的部分核心數據,並充分利用部內行政管理記錄以及國家統計局、財政部等部門正式發佈的數據,全方位、多角度直觀展現了2018年我國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全貌。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1-15,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指出——

中國旅遊休閒發展呈現四大特徵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總報告指出,2018~2019年,旅遊休閒發展呈現四大特徵。

其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旅遊休閒品質不斷提升。2019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出臺《關於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劃的指導意見》,針對景區、酒店、旅行社、線上旅遊服務平臺等行業主體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改善遊客休閒體驗,實現旅遊休閒產業高質量發展。

其二,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持續深入,休閒的文化內涵逐漸增強。在旅遊演藝市場發展之初,遊客的休閒需求較易通過新穎技術的體驗和感官方面的刺激得以滿足,景區和企業對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內涵尚未投入足夠的關注。但隨着近年來我國旅遊休閒市場的迅速發展,遊客對於高質量休閒的需求被不斷激發,如果不能深入挖掘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內涵,很難真正打動人心並有效傳播當地文化。2019年3月,文化和旅遊部出臺《關於促進旅遊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引導市場供給形式多樣、持續創新的旅遊演藝產品和服務,爲豐富遊客生活、滿足休閒需求、傳播地方文化提供多元化渠道。

其三,全域旅遊示範區進入驗收階段,旅遊休閒的帶動作用更加凸顯。2019年3月,文化和旅遊部出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標準(試行)》,進一步從制度層面規範了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驗收、認定和管理工作。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建設旨在充分發揮行業頭部主體的引領和示範作用,把旅遊發展實踐中的工作方式、具體做法總結成有利於行業發展的標準化經驗,從而有利於凸顯休閒服務的綜合吸引力。

其四,鄉村旅遊和休閒度假成爲熱點。2018年《關於促進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鄉村旅遊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的出臺,對於推進鄉村旅遊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一輪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評定工作完成,對於推動休閒度假空間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16-17,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指出——

健康行業成爲熱點,老年休閒面臨難題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總報告指出,健康行業成爲熱點,老年休閒面臨難題。伴隨經濟發展、特別是中等收入羣體的迅速擴大,個人和家庭對於單一經濟回報的追求正在逐漸讓位於工作、生活、健康等其他因素的平衡考慮。隨着《“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提出與落實,人們越來越充分地意識到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狹義的健康產業僅包括經濟體系中向患者提供預防、治療、康復等服務部門的總和,大體相當於產業分類意義上的醫療衛生服務業;而廣義的健康產業既包括狹義的健康產業內容,也包括對非患者人羣提供保健產品和服務活動的經濟領域。因此,健康產業在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事業屬性和公益屬性。數據表明,2016年我國健康療養旅遊的經濟規模已突破550億元人民幣。

近年來,隨着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達到峰值並轉而下降,我國也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的窗口期。達到退休年齡的老人退出勞動力市場,繁重的工作任務被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所替代,滿足休閒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更加成熟,因此老年人口規模和比重上升,將有助於提振養老休閒消費。2016年,老年人非醫療保健消費的經濟規模達到了22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的比重接近3%。以異地度假或長期生活爲主要體驗的旅居休閒、以“康復+療養”爲主要內容的醫養休閒、以田園採摘和耕種爲主要形式的農業休閒構成了養老休閒的產業主體。從老年休閒的角度來看,目前還面臨不少問題。首先,老年羣體普遍具有較高的消費潛力,但信息甄別能力處於相對劣勢,現實中有不少以養老休閒爲噱頭的消費陷阱。其次,部分養老休閒項目的開發和營運有泛房地產化傾向。最後,受限於不同羣體利用公共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差異,公共養老休閒活動與其他使用需求客觀上存在一定矛盾。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21-23,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建議——

切實推進帶薪年假制度的全面實施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總報告指出,休閒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恰當而充分的休閒活動,不但能夠帶來個體幸福,而且對於促進家庭和諧、社會融合、文明進步、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保障充足的休閒時間、提供完善的休閒供給、實現工作休閒平衡、提高生活質量、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爲重要任務。作爲小康社會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休閒需要完善的制度體系和政策支撐。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爲發展要務的當下中國,以文化、旅遊、體育等爲載體的休閒發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面臨空前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受各種社會歷史因素侷限,我國休閒發展依然面臨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爲此綠皮書提出如下建議。

其一,加強制度建設,消除休閒時間方面的制約。時間是休閒發生的基礎條件。目前制約我國民衆享受休閒生活的首要因素是時間,而其中又以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不利最受關注。爲此,建議中央成立跨部門工作委員會,將休假制度與稅收、財政、勞動保障、民生等結合在一起予以綜合調控;建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儘快組織開展全國性調查,並提出詳細解決方案;建議各地建立工商、稅務、勞動、人事等部門聯動機制,將用人單位簽署勞動合同、執行帶薪年休假情況等與其履行納稅等法律義務同等對待;勞動監管部門應按照主動執法的原則,常態化地開展帶薪年休假執行情況的暗訪和抽查工作;將職工帶薪年休假執行情況納入各地、各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覈,納入文明單位評選等。

其二,加大財政投入,解決休閒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休閒兼具產業和事業的屬性,相對於商業供給而言,目前我國休閒公共供給還相對不足。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解決各地尤其是不發達地區和農村休閒公共設施和服務不足的問題,從而使每位公民都能享受由政府提供的無差別的、數量相當、質量相近、可及性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休閒服務。要強化地方政府休閒管理職能,按照“三納入”的要求,將休閒發展納入各級地方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和年度工作報告,促使其對休閒相關產業發展、居民休閒需求的滿足給予更大重視。在有條件的地方,甚至可以考慮推行“六納入”的做法,將休閒發展納入政府實事工程、政府部門目標管理體系和文明城市指標體系。

其三,優化統計體系,爲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對於經濟長期維持高速增長或中高速增長的趕超型經濟體而言,經濟結構的變遷、主流產業的更迭、可利用技術的演進使得經濟實踐往往處於快速變化的過程中,從而給統計體系準確反映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帶來了客觀難度。近年來,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意味着新技術應用、新經營業態、新商業模式在市場實踐中的滲透更加深刻,從而使得對新時代休閒經濟活動的度量尤爲困難。對此,應當從把握休閒發展的本質出發,不斷優化統計覈算體系,釐清業態混合、立體經營、融合互促條件下休閒行業的邊界特徵,並在此基礎上研判休閒相關行業進一步融合發展的潛力所在。

其四,加強理論研究,爲休閒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相對西方而言,我國休閒研究不過十餘年曆史,尚處在前學科階段,研究相對粗淺而分散,呈現明顯的碎片化特徵,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知識體,不能爲解釋中國的休閒發展現實提供完善的理論支撐,也無法對世界休閒研究理論和方法體系形成系統輸出。未來,除了對西方休閒研究一般框架、方法和範式的借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構建適合中國國情和研究情境的學科體系。要特別關注如下幾個問題:如何在中國社會發展和學術研究背景下,詮釋來自西方文化和西方語境的休閒概念,揭示休閒在當代中國的現實含義;如何構建既符合學術一般規範又能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研究體系;研究者如何在發揮原有學科優勢的基礎上,構建起學科之間的交融機制,解決休閒研究中的分散化問題,形成統一的研究體系;休閒研究者如何成爲理論研究、政治制定和社會認知之間的橋樑。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25-27,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指出——

中國休閒產業發展水平廣東位列第一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中,專題報告作者李麗梅、樓嘉軍等人通過劃分休閒產業範圍,構建了休閒產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結合30個省份的統計數據,對休閒產業的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和分析。研究發現:(1)各省份休閒產業發展水平排名變化較弱,已呈現“固化”態勢;(2)休閒產業發展水平較強區域集中在東部沿海帶、京廣沿線帶和長江流域沿線帶,西北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發展水平較弱;(3)休閒產業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性在縮小。

2000~2014年休閒產業發展指數始終排名前十的省份有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北京、上海、河南、四川,但各省份發展變化不同,其中廣東和江蘇的人口和GDP基數較大,休閒產業總量意義上的排名始終位居前二。同樣,河南和四川的人口基數較大,其排名擠進前八。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地區的江蘇、浙江、上海休閒產業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表明該區域休閒產業規模效應明顯。武俊奎認爲城市規模擴張會使產業集聚度提高,從而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和城市專業化水平,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依此可以認爲人口集聚程度高的長三角區域,休閒產業的集聚趨勢會日益增強。

第二,15年間,中部的大部分省份以及東部和西部的部分省份排11~20名,其中中部地區包括安徽、湖南、湖北、山西、江西、黑龍江,東部地區包括福建、河北、遼寧,西部地區包括雲南、陝西、重慶。中部地區安徽休閒產業水平排名上升趨勢明顯,湖南、山西和江西略有上升,湖北和黑龍江下降明顯。安徽排名上升較快與本省對休閒相關產業扶持的政策有關,2003年安徽便提出打造文化產業成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之後安徽省持續加大對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文藝團體以及新聞、通信、廣播、電視、出版等部門的財政支持,至2014年安徽文化事業費達到11.99億元,是2000年(1.58億元)的7.59倍。與此同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並具有一定的規模。目前安徽已形成以傳媒出版產業、廣播影視演藝產業和文化旅遊產業爲優勢,以動漫產業、數字內容產業、文化會展業爲新興產業的文化產業門類,推動着安徽休閒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湖南雖然在電視娛樂產業、動漫遊戲產業領域形成了一定的氣候,但其他的休閒相關企業以中小企業爲主,具有成長不確定性和輕資產的特性,制約了休閒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另外,政府扶持政策與企業的對接仍存在諸多障礙,導致休閒產業的發展進程較慢。山西休閒產業發展水平雖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這種往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即政府和有關部門在休閒服務供給體系方面,缺乏對人們休閒需求的科學分析,導致大量的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江西的休閒產業發展面臨同樣的問題,即供給體系不足,比如適合大衆口味的休閒場所供不應求,科技館、圖書館、文化館等休閒設施嚴重不足。湖北在休閒產業發展方面,明顯存在技術水平、投入的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問題;同時,湖北的休閒產品和服務的檔次比較低、種類單一,缺少休閒消費氛圍,與休閒消費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如圖書館、影院和劇場建設落後,難以滿足人們的休閒消費需求,這些因素導致湖北的休閒產業規模收益遞減。黑龍江地處東北區域,近年來人口流失嚴重,休閒消費需求不足,同時在服務供給層面存在諸多制約休閒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因素,如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市場機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人才缺失等。

第三,15年來,排名始終處於後十位的省份分別是廣西、天津、內蒙古、貴州、吉林、甘肅、新疆、海南、青海、寧夏。10個省份中,除了東部地區的天津、海南和中部地區的吉林以外,其餘省份均位於西部地區。從30個省份地位來看,天津是唯一一個休閒產業發展指數與其城市地位極不匹配的城市。其地理位置緊挨着北京,受制於北京首都和政治中心的功能,同時是直轄市,無法集中其他省的資源,導致天津休閒產業發展缺乏標誌性的產品、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以及較大規模的休閒產業集聚區,影響了天津休閒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吉林省長期受制於地域文化、自然環境、體制等方面的影響,經濟方面存在經濟結構超穩定性、經濟關係超封閉性和經濟發展緩慢性等表現,這導致休閒產業發展遲緩。縱然有長春電影節、吉林霧凇節等節慶活動,但活動內容單一,缺乏與經濟相聯繫的規模優勢,因而影響力較小。其餘的8個省份中,廣西、貴州和海南三省地理位置緊鄰,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五省的地理位置鄰近,形成西南片區休閒產業發展弱勢集中區和西北地區休閒產業發展弱勢集中區。從一份以地球夜景亮度評價中國各省份經濟發達程度的資料看,這8個省份的亮度點較小且分散,一方面說明這些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另一方面反映形成經濟集聚的規模效應低,再加上這些省份的人口規模較小,導致與休閒相關的產業發展水平處於較低的狀態。

進一步從每年TOPSIS評價值的統計特徵看,2000~2014年各地區的變異係數都大於30%,表明休閒產業發展水平不均衡,區域差異性非常明顯。但值得關注的是,變異係數由2000年的61.505%下降爲2014年的60.834%,反映出區域差異在縮小。

休閒產業發展不均衡特徵,具體體現在較強水平的區域集中在東部沿海帶、京廣沿線帶和長江流域沿線帶,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的休閒產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這種非均衡性主要是自然環境本身的非均勻分佈以及經濟自身的集聚和擴散力量導致的。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35-39,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指出——

民宿產業定位不清忽視特色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中,專題報告撰稿人廖永鬆指出,休閒農業的健康發展亟待加強統籌規劃。

休閒農業涉及三次產業,空間結構複雜,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要求進行統籌規劃。休閒農業既是農業,也是休閒,在管理層次上涉及農業農村部門與文化和旅遊部門的職能定位以及綜合協調問題。把休閒農業定位爲“農業”與把“休閒農業”定位爲“休閒產業”,不僅是一個由哪個部門管理的問題,更是一個影響休閒農業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比如當前社會關注的民宿產業,在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民宿與鄉村酒店是嚴格區分的。很多國家和地區發展民宿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農戶現有民房,增加農民特別是農村老人的就業機會,增強外界對農村生產、生活的瞭解,爲農民與城市外來客搭建交流平臺,因此,其在用地制度、房屋建築、衛生、防火等方面的標準低於鄉村酒店業。而當前我國的旅遊民宿,是按照酒店標準管理定位的,其用地制度、建築、道路、景觀和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大大高於以農民特別是小農戶經營爲主體的“民宿”。目前各個部門按各自的理解和權限制訂發展規劃和行業標準,比如有些地方推出休閒農業基地星級認證,片面強調旅遊接待的設施設備完善及服務標準化,忽視了休閒農業的“農業特色”“農民特色”,規劃定位不清,未來有待加強統籌規劃。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75,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指出——

上海、三亞、北京位列中國城市休閒排名前三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中,專題報告撰稿人呂寧、趙亞茹等人指出,城市居民的休閒需求孕育了城市的休閒功能,滿足居民的休閒需求也成爲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城市休閒化發展是城市發展水平提高的重要內容,是居民生活質量提升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及城市宜居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同區域、不同城市,其休閒城市建設所處的階段不同。基於此,綠皮書以290座城市休閒化發展數據爲基礎構建城市休閒評價體系。

根據計算,城市休閒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爲上海、三亞、北京、珠海、深圳、青島、廈門、杭州、西安和拉薩,其中有8座城市來自東部地區,2座城市來自西部地區,並排在第9和第10名。後十位的城市分別是畢節、菏澤、內江、達州、周口、昭通、貴港、衡水、揭陽和阜陽,其中4座城市來自東部地區,2座城市來自中部地區,4座城市來自西部地區。

從東、中、西部城市各指標均值來看,目前我國城市休閒化水平整體呈現出“東部領先,中部窪地,西部趕超”的局面,這一發展格局與我國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所差異,說明城市休閒化水平不僅受限於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還受到人口密度、資源稟賦、休閒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也驗證了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城市休閒化發展不僅取決於經濟基礎。

在城市休閒指數數值的比較分析方面,290個城市的城市休閒指數均值爲24.91,僅有109個城市超過均值水平,佔36.55%,反映出我國休閒城市建設水平整體偏低。城市休閒指數最高的是上海市,最低的是安徽省阜陽市,上海約是阜陽的4倍,反映出城市之間的休閒化發展存在較大差異。

根據分類評價結果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城市休閒發展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休閒城市建設的要素髮展不均衡。城市休閒指數排名靠前的城市,並不是在每個方面都表現出色,絕大多數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如城市休閒指數排名第一的上海市,其在休閒生活與消費、旅遊關注度方面排在了前十名之內,但在休閒空間與環境方面在200名之外。再如城市休閒指數排名在第十位的拉薩市,其休閒空間與環境這一要素排在第五位,但在休閒生活與消費方面有所欠缺。第二,對於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休閒空間與環境是其城市休閒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伴隨着城市經濟的發展,大量人口前往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居住以及就業,使得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加大,人均綠化面積縮減,空氣質量下降,污染問題加劇,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城市休閒化整體水平提升。第三,休閒產業與經濟以及休閒設施與服務是城市休閒化發展的重要依託。休閒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質量影響休閒消費的升級發展,當休閒供給不足時,城市的休閒化發展會受到阻抑。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城市形象與美譽評價指標主要由各城市所獲國家級榮譽數量決定,包括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所以存在較多城市獲得相同分數、多城市排名並列的情況,因此該項指標不進行單獨排名統計。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119-121,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指出——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休閒消費最旺盛最前沿之地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中,專題報告撰稿人唐繼宗指出, 粵港澳大灣區佔據了中國非常重要的經濟地理區位,是中國休閒消費最旺盛最前沿之地,其對於中國休閒事業和產業的引領性和示範性,是非常明確的。

(一)廣東居民的休閒需求:快速成長的休閒前沿

作爲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沿,廣東省居民的休閒需求正處在飛速成長之中。從居民的休閒狀態來看,形成了各美其美的繁盛之勢。居民休閒需求可通過公園或博物館等政府提供的免費公共品獲得滿足,或藉由企業提供的購物、美食或娛樂獲得滿足。2018年廣東省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9501.1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8.8%。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514.12億元人民幣,增長8.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4987.00億元人民幣,增長9.4%。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35616.53億元人民幣,增長9.1%;餐飲收入3884.59億元人民幣,增長5.6%。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零售額中,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5.9%,書報雜誌類下降0.5%,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0.2%。

居民休息日的休閒行爲明顯多於工作日。外出休閒距離總體上差別不大,但是休閒時間長度,休息日明顯要更長。居民休息日休閒活動主要受家附近建成環境制約,工作日主要受單位所在地制約,休息日是休閒機會和時間成本作用佔主導,工作日是休閒環境作用佔主導。節假日期間,廣東省居民選擇出遊作爲休閒活動的需求正在增加。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公佈,2018年國慶期間,廣東省居民出遊人次突破5688萬人次,同比上升11.1%。國內遊目的地前三位分別是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及江西省,出境遊目的地前三位爲美國、泰國和日本。

(二)香港居民的休閒需求:休閒是生活的必需品

香港是生活和工作節奏極快的亞洲都市,休閒是居民重要的節奏轉換方式,對於調整壓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3年9月至12月進行的一項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顯示,就15歲及以上人士而言,他們平均每日花11.6小時用於“與個人起居飲食有關的活動”(包括睡眠),5.0小時用於“閒暇活動”,3.4小時用於“有薪酬的工作”,1.8小時用於“無酬活動”,1.0小時用於“交通”,0.6小時用於“教育及接受培訓”,0.6小時用於“在香港以外進行的活動”。在週日,15歲及以上人士平均每日花11.4小時用於“與個人起居飲食有關的活動”(包括睡眠);4.3小時用於“有薪酬的工作”,4.3小時用於“閒暇活動”,1.8小時用於“無酬活動”,1.1小時用於“交通”,0.7小時用於“教育及接受培訓”,0.5小時於“在香港以外進行的活動”。休閒在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外出旅遊是香港居民滿足休閒需求的熱門選項。商業機構有關未來出境旅遊報告顯示香港人熱衷外遊,在亞太區內排名第二。香港的國際出境旅遊次數(不包括前往中國內地及中國澳門的旅行)預料將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增長,至2021年達到680萬旅次。到2021年,亞太區內所有已發展市場(日本除外)的出境旅遊次數佔總戶數的比率將超過100%。新加坡(693.6%)、中國香港(248.9%)及中國臺灣(232%)的比率遠超100%,顯示這些地區的家庭最熱衷外遊。

(三)澳門居民的休閒需求:休閒是主要的消費項

對於澳門這樣的旅遊休閒中心而言,休閒是居民主要的消費項。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公佈的2017/2018年住戶收支調查,按雙週消費開支組別和商品服務組別統計的住戶雙週消費開支總數爲16335澳門元,其中“外出(店內)用膳”2185澳門元(佔13.4%)、“康樂及文化”759澳門元(佔4.6%)。“康樂及文化”消費前三位分別是“旅遊服務預訂”201澳門元、“康樂及體育服務”94澳門元、“書籍”82澳門元;此外在“外地消費”1902澳門元(佔11.6%),其中到珠海的消費爲838澳門元。

外出旅遊成爲澳門居民節假日滿足休閒需求的選項之一。2018年,使用旅行社服務外出的澳門居民有1578526人次,上升13.5%;其中前往中國內地(834910人次)增加10.3%,前往中國香港(238373人次)及臺灣地區(179799人次)的居民亦分別上升17.2%及37.8%。此外,前往新加坡的居民(26261人次)大幅增加101.7%;前往韓國(75723人次)及泰國(46091人次)的遊容量則分別出現8.9%及4.9%的跌幅。隨團外遊的澳門居民有526805人次,同比減少6.1%。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149-151,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指出——

戶外無動力樂園將成爲親子游市場主力軍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中,專題報告撰稿人李慧華、譚亮、孫恬等人指出,人口結構調整帶來巨大改變,戶外無動力樂園天然契合親子出遊市場熱點,將成爲親子游市場主力軍。

隨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中國家庭的結構和消費方式也正在經歷一場重塑。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人口增長率雖然爲負,但是,新生兒中二孩出生數的佔比已經達到了51%。到2018年,全國新出生人口達到了1500萬人。中國的“90後”人口達到了1.75億人,已經全面進入適婚年齡,並且大部分已處在適宜生育的年齡階段。他們普遍高學歷、高眼界,沒有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所以呈現出顯著的“重體驗、重品質、追新潮”的消費特徵。中產階級崛起、旅遊消費升級、二胎政策開放的疊加效應催生出龐大的親子游市場,“帶娃出遊”已成爲旅遊市場的主流消費趨勢。數據顯示,僅2018年上半年就有近40%的親子家庭用戶出遊超過3次。

從百度搜索指數我們可以發現,2017~2018年,“親子游”話題的搜索量在時間上呈現出明顯的分散特性。不再僅僅集中於7~8月的暑假期間,3月、4月的搜索量同比增長接近30%和70%,由此可見,隨着親子出行的不斷普及,錯峰出行、日常出行、週末出行已經成爲親子游的常態,甚至在全年的時間跨度下都能保持相當的熱度,展現了親子游市場對文旅消費的強大拉動力。

從消費習慣上看,呈現如下幾個新特徵。其一,由以孩子爲中心,發展到閤家歡。這一現象在“90後”受訪者和一、二線城市的父母中尤其流行。他們在攜帶年幼的孩子出遊時,既認同以孩子的需求作爲消費決策的關鍵依據,又認爲家長在出遊過程中的需求也應該得到尊重,甚至希望有親子雙方共享的產品形式,能夠讓雙方都從出遊行爲中有所收穫。其二,認爲帶孩子出來玩,花錢不是問題。近五成的受訪者表示,全年的親子出遊活動花費在人均5000元左右,甚至有18%的消費者每年親子出遊的人均消費超過了10000元,只有不到20%的消費者表示這一數據在3000元以下。其三,幼兒家庭以休閒爲主,大童家庭以遊學爲主。帶着0~3歲孩子的家庭,更傾向於選擇風景優美的鄉村、農家樂與海島。有4~12歲孩子的家庭,更傾向於選擇文化科普類、修學體驗和動植物認知等產品,更多追求寓教於樂,在玩中學,收穫知識與快樂兩不誤。在這樣的市場需求與消費行爲特徵之下,親子無動力樂園產品恰好能夠最大程度地契合所有需要:一是通過坐落於城市近郊優良生態環境中的樂園,用最低的時間成本解決城市親子家庭平時戶外活動時間短、缺少對自然的認知與接觸的問題;二是在通過專業遊樂設備滿足兒童的遊樂天性之外,通過專項課程滿足寓教於樂的學習需求,同時關注父母休閒的需求,爲家長設計活動和課程,以保證在孩子玩樂的同時,父母也能得到休閒放鬆和舒適體驗。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231-232,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

《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指出——

營地教育行業未來5~10年都將處於上升週期

2019年8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佈了《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

綠皮書中,專題報告撰稿人張丹、王一休等人指出,營地教育是一種有別於應試教育的創新性體驗式教育形式,營員通過在營地的生活和體驗式的活動,實現受教育的目的。近幾年隨着營地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營地教育產品的類別開始呈現細分化趨勢,滿足個性化需求,朝着精細化、主題化、專業化發展。中國營地教育仍處於發展初期,大部分教育營地都是5年內成立的,營地教育的數量相較國際水平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在政策推動、經濟消費升級、新一代家長教育偏好、教育人口基數、景區和旅遊地產訴求上,營地教育均面臨着巨大的發展機遇。

目前,在消費升級、教育人口基數、政策推動、新一代家長的教育偏好、景區和旅遊地產訴求方面,營地教育都面臨着巨大的發展機遇。

其一,教育理念轉變。隨着國家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國際化的教育理念也逐漸影響着家長,家長對教育的認知也得到提升。擇校與就業不再以考試成績爲唯一標準,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得到更多的重視。超過80%的受調查家長表示重視素質教育,新一代家長更加認可營地教育這種體驗式學習方式。

其二,消費升級。目前中國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服務的支出較大,素質教育受重視的程度高。將近四成家庭的年均教育產品支出超過6000元,而月收入高於3萬元的家庭有37%年均教育產品支出超過24000元。

其三,人口基數龐大。我國在校中小學生人口數約爲1.87億人,是美國的3倍、俄羅斯的7倍。目前,營地教育在國內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的滲透率約爲30%(許多發達國家滲透率達90%),考慮到滲透率在三、四線城市較低,取折中數據15%計算,營地教育未來5~10年的市場規模約爲1000億元。

其四,相關政策支持。營地教育行業目前處於景氣上升週期,企業享受政策發展紅利。行業擴容、邊界限制少、企業可享受的發展紅利多,在這一趨勢下,預計未來5~10年都將保持這樣一個上升態勢。

其五,契合供給方景區、旅遊地產訴求。營地教育往往與衆多的戶外拓展基地、旅遊景區合作,作爲旅遊地產配套或者景區旅遊配套內容而存在。衆多景區擁有優質的自然條件但缺少豐富的旅遊內容和元素,而這些自然資源開發商、政府注重打造多元的可持續性強的旅遊產業,與營地教育等教育、旅遊、健康行業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參見《休閒綠皮書:2018~2019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p253-254,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