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失彰顯主權先機

(圖/美聯社資料照)

民進黨政府標榜最會捍衛國家主權,蔡英文也自稱是臺灣總統,卻自願以不具國家地位的「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稱,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原來護主權只是關起門來搞大內宣,在最關鍵、最具指標性的國際場域卻是自我限縮、自我矮化。

爭取加入CPTPP毫無疑問是2002年臺灣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最重大的外交出擊,民進黨政府號稱爲此已準備了5年,蔡英文總統更在臉書告訴國人,「遞件,就代表我們有充足的信心,要跨出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但大家看到的是中國大陸先發制人,9月16日正式宣佈申請加入CPTPP,臺灣在壓力之下,隨後於短短6天內遞件,在事關國格、國家地位的名稱問題上畏戰、怯戰,選擇便宜行事。

民進黨政府辯稱,臺灣當然是主權獨立國家,沿用加入WTO時的「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爭議最小。加入CPTPP前途未卜,卻先開了2個無法彌補的惡例:第一, 自我宣示放棄以有主權意涵名義的名稱加入國際協定、機制,等同自我否定所謂的正名運動,或爭取以主權國家身分加入國際組織。第二,即使順利進入CPTPP,與其他會員國的位階還是有別,並衍生出是否簡稱「中華臺北」、國旗展示等高度爭議性問題。

民進黨政府決策過程一向隱晦,但從臺灣進入WTO的歷史背景來看,CPTPP相關決策充分反映了蔡英文的一貫想法與個人意志。蔡英文被視爲是臺灣加入WTO的幕後推手,並鼓吹以關稅領域名義加入WTO。她曾接受政府委託研究臺灣加入WTO的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一案,並於1988年3月以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身分,在《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發表〈領先中共加入關貿總協定〉專文,主動揭露臺灣的可能策略。

蔡英文的觀察顯然與實際發展有很大落差,入會議定書不但沒有關於臺灣國際法人格的條文,1992年理事會主席聲明更確定「先中國、後臺灣」的共識,以及臺灣「在GATT做爲觀察員及事後成爲會員的過程中,其代表機構將循香港、澳門模式,代表機構人員之職銜,不應具有主權意涵」,爲日後臺灣在WTO的運作造成極大困擾。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簡稱「中華臺北」,令許多綠營人士悲憤交加,認爲根本是喪權辱國,民進黨將WTO的屈辱甩鍋給當時執政的國民黨,30多年後,自己當家面對重大決策時,卻是比照同樣模式處理。

在中共全面打壓之下,臺灣以任何名義加入CPTPP都是困難重重,但面對國家主權、國格、利益等原則性問題,考量日本擔任輪值主席、國際社會反中氛圍等有利因素,臺灣在名稱問題上應有所堅持,至少保留彈性,拉高談判聲勢,營造有利條件。可惜民進黨政府貽誤先機在前,倉促決策在後,主其事者未戰就丟盔卸甲,虛耗維護國家尊嚴與地位的黃金時機,使日後加入CPTPP陷於更不利的局面。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