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天、明天,錢江摩托的突破秘訣

在今年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國家會展中心2.1汽車展區,出現了這樣一幕:中國品牌錢江摩托,攜旗下品牌Benelli與豪華摩托車品牌MV Agusta聯袂參展,引起了意大利駐上海總領館安緹雅女士的注意。你可能知道,錢江摩托是一家以摩托車整車和發動機以及關鍵零部件研發、製造爲主業的企業。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中國中排量摩托車市場裡,錢江摩托已經連續十餘年做到了銷量第一。

我們對摩托車充滿好奇。但更好奇的是,在摩托車這個行業裡,錢江摩托是如何一連十年取得好成績的。錢江摩托的同學說,哪有什麼秘籍,都是腳踏實地的笨功夫

昨天,自主研發做好國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迅速騰飛消費者衣食住行等等方面,都有了迫切的新需求。當時不少中國公司從代工中獲得了最快速的盈利,但面對洋貨的衝擊,此後又選擇降價競爭,甚至以一種“毛利25%,降價30%”的姿態下場廝殺。而就在這樣的氛圍裡,作爲“新興行業”的摩托車行業,誕生了。

錢江摩托的同學說:“當時我們選擇了自主製造的道路。”一方面,進口大量的流水線、零部件、生產設備。不走從低端生產開始的傳統老路了,第一款車,就定位在當時技術難度還比較高的250CC排量。半年之後,第一輛摩托車西湖牌250-B成功下線。我們用質量更好的摩托車,打出了一些知名度。

另一方面,提升核心技術。錢江開始把自己的一些研發基礎,和引進過來的設備技術結合起來,一步一步實現替換。1996年,“浙江溫嶺摩托車總廠”正式更名爲“浙江錢江摩托車有限公司”。兩年之後,錢江摩托引進了美國航天減摩技術,和自己的研發基礎做了結合。在這個基礎之上,錢江又陸續開發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新產品,依靠品質贏得了市場對中國製造的認可。

到了2005年,錢江自主研發探索了10年的FAI電噴技術終於發佈了。當時,行業裡還有過這麼一種說法:這是終結了摩托車的化油器時代,把中國摩托車行業推進了電噴的新時代。

同一年,錢江全資收購了意大利百年摩托車製造企業Benelli(貝納利),這也是中國摩托車行業跨國收購的先例。國內摩托車大排量技術開始破冰,Benelli也成爲了錢江技術開發和拓展歐美市場的前沿基地、對外窗口。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逐步用上自己的核心技術。

今天,全心全意聚力國潮

近年來,國貨正在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經濟增長、國力增長,帶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而在國家文化勢能的洗禮之下,新人羣,長大了。人羣發生變化之後,產品自然就要改變了。

在這個背景之下,錢江摩托推出了以“國潮機車騎魂出道”的子品牌,QJMOTOR。錢江摩托的同學說:“QJMOTOR每個月至少要出1款新車型。2022年,截止到今天,已經推出了近20個新款了。”

20個新款,怎麼做到的?錢江摩托相關負責人說:“今天的這些新款,其實在2-3年前,就已經有詳細的設計圖紙了。”

有些車型,爬坡能力更強;有些車型,油耗更低;有些車型,續航能力更強......甚至針對不同駕駛技術的消費人羣,還有座椅高低的差別。各種各樣的車型設計,都做出來。然後呢通過市場調研,看看消費者對哪些需求的呼聲更高,再加上一些出於過往經驗的預判,排出投入生產的車型優先級。

做東錘子西一榔頭的工作。敲定一款,就以量產面市爲目標,集中力量去做。這樣一來,他們反倒更有充足的時間,打磨產品。

和錢江摩托建立了深度戰略合作京東,其摩托車業務負責人也試圖分析過錢江摩托“推新超速”的背後原因。

他說,第一,是錢江在發動機核心技術能力方面的突出優勢,這讓他們在排量設計上,有了更大的空間;第二,是錢江摩托多年發展沉澱下來的強大的供應鏈能力;第三,是產品銷量的持續保障,反推新品的開發和上市。

明天,未雨綢繆要做國牌

未來,什麼是更有價值的品牌?我們認爲,要從用戶出發,贏得他們的“瞭解、偏好、信任”的品牌才能真正夠強。

在“觸達用戶”這件事上,過去的摩托車行業,其實有着硬傷。而京東正在成爲錢江摩托的關鍵觸點

據悉,京東線用戶數已經超過了5.8億人。在京東二輪出行,用戶可以通過“車型庫”查閱各種車型的價格、參數、口碑等等產品信息。每個月,僅僅是摩托車品類瀏覽量就超過了300萬。

因此,錢江摩托在2021年推出子品牌QJMOTOR之後,4月份的首次觸網,就是在京東開出首家店鋪。從那以後,錢江摩托的多款新品,都選擇了在京東首發。一年間,QJMOTOR迅速躋身摩托車頭部品牌行列。而京東,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今年,雙方進一步加深了戰略合作。QJMOTOR鴻系列產品,又一次選擇了京東首發。依靠着京東快速的市場信息反饋,雙方可以共同推進定製車型。同時,也可以基於線下維保服務網絡,開始探索未來共建共享的模式。以及,在服務用戶層面,雙方還圍繞着“京東白條”的分期支付,展開了金融合作,圍繞着京東摩托車自營標準,推進了“0元代上牌”、“免費送車上門”等等合作服務。

在時代的十字路口,選一條難而正確的“自主製造之路”,而不是低端技術的“捷徑”;是要在國潮的浪潮之上,下腳踏實地的“笨功夫”,而不是做不走心的“擦邊國潮”;是要在商業的起點之處,堅定地做一個裝滿用戶“瞭解、偏好、信任”的品牌,而不是一個啃老本的“商標”——這就是明天,是從用戶出發,依靠打造國牌的邏輯,未雨綢繆。

昨天,今天,明天。技術,產品,用戶。國貨,國潮,國牌。這是錢江摩托走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