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星火級(第二更)

1257年,十月初八,寒露,闊馬造船廠。

“爲了這榮耀的一刻,讓我們祝福‘寒露號’吧!”

張正義擡起一罈自釀的老酒,和周圍海洋部的人一起用力向前推去。酒罈吊在繩子上向前飛去,一下子撞在一艘木船的船頭上,嘩啦一聲撞了個粉碎。

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因爲東海商社自主設計製造的第一艘海船終於下水了!

爲了紀念這一代表着東海商社造船事業真正開始的船型,海洋部將這種船命名爲“星火級”,併爲它舉辦了一個盛大的下水儀式,還請了張正義親自來開光。

爲向先賢致敬,星火級用節氣命名,由於最近的節氣是寒露,所以就從它開始了,同時也特意選在這一天下水。雙喜臨門的是,當初星火級一次開工了兩艘,所以幾天後就能見到第二艦“霜降”啦。

此時距離之前的“金牛”和“白羊”下水只過了七個月。這不是說星火級用七個月就能建成了,而是在金牛和白羊建成前,闊馬造船廠就按部就班地開始了兩艘四百料福船的建造。等到海洋部已經積累了不少海戰經驗,決定根據他們對帆船的理解,大幅修改船隻的設計的時候,這兩艘四百料福船已經備好了木料,把龍骨鋪得差不多了。這時候需要修改的話,只要改動上層船體就行了,所以才能趕在今年南下季之前下水。

古典造船業就是這樣的,有些工序是很難縮短時間的,就算堆上再多人力也沒法大幅壓縮一條船的建造週期。但是你可以通過同時開工多艘船,來提高成品船隻的下水頻率。闊馬造船廠現在是人力佔用大戶,正式員工就有過百人,算上學徒等輔助人員都快二百了,更別說還有大量的人力通過伐木、燒炭等等間接爲他們服務,因此產能相比最初也大大擴充了。

說起來慚愧,來自現代的東海人居然是土著手中學來的流水線造船作業。

第一艦隊從明州返回後,參照北輪造船廠的先進經驗,對闊馬造船廠進行了改革。他們把造船全過程分爲五道工序,每道工序指定專門的勞工負責,完成一條船的某道工序後不是去下一道工序幫忙,而是去下一艘船上繼續做此道工序。這樣子,經驗不足的勞工可以專注於某種特定的工作,得以快速提升熟練度,而總體的生產效率也明顯提升了。

最初的磨合期過後,現在闊馬造船廠可以同時開工五艘船,每艘船的完成度不同,每兩三個月就能下水一艘。

星火級誕生後,原先試造的小福船既沒有性能優勢,也沒有多少成本優勢,因此停產了。海洋部已經決定了,闊馬造船廠大部分產能用來生產自主研發的船隻,最多再造些內河小船,普通的福船或者沙船通過外購解決。

相對於福船形制的起點號,星火級做出了多項改進。其中最顯眼的一條就是甲板整體高度有所提升,但完全取消了艏樓,甲板整個前三分之二部分暢通無阻,極大地方便了物資(主要是火炮和彈藥)的搬運。艉樓的高度相對就降低了一些,不過由於前面沒有了艏樓的阻擋,視野反而好了許多。

之前起點號等船改用了海翼帆,總體來說顯著改善了動力,但實踐中也發現了幾個小問題。比如說三根桅杆前大後小,在風中產生的升力也不一樣,如此一來在部分風向中就會產生一個不平衡的偏轉力矩,使船有偏航的趨勢。雖然可以人工修正,但也挺煩的。

所以,星火級在船首前方安裝了一根類似歐式帆船的首斜桅,上面佈置了一面三角帆,如此一來側後風吹來就能產生與主帆方向相反的升力,平衡偏轉力矩。

同時,這面額外的首斜桅三角帆也能提供額外的動力。

還有一點,之前的船上爲了不阻礙海翼帆的轉動,並未像歐式帆船那樣用許多斜拉的支索把桅杆固定住,而是和中式帆一樣只設置了少數支索,這大大限制了桅杆的高度。而有了首斜桅之後,就能從首斜桅頂部這樣一個較高的位置開始拉支索,以一個很大的角度連接到三根主桅杆的頂部,再一直拉到艉樓後面固定住,這樣既不妨礙帆的轉動,又增加了桅杆的強度。所以星火級的主桅杆達到了15米,比起點號的12米高多了。

另一項重要改進是採用了舵輪驅動的升降式穿孔船舵。

升降舵算不上創新,傳統中式船隻一般用的都是這種舵,相比之下歐式船多采用固定式船舵。升降舵在淺水時可以將舵升起以避免觸礁,深水時可以把舵降得比船底更深,以取得更強的舵效,能夠更好地操縱方向。不過這需要一套升降機構,帶來的缺點是強度不高,在大洋深處的惡劣海況中容易折斷。但現在星火級也不會去大洋,升降舵正合適。

東海人做出的改進是用鋼材加固了舵體並增加了石墨軸承,還在舵面上打有多個小孔,在不影響舵效的前提下,顯著減少了轉動時的阻力。同時,他們還把傳統的操舵杆換成了熟悉的舵輪,用絞盤帶動鐵鏈操縱舵的方向,轉起來就像方向盤一樣,操縱起來比以前順手多了。

除此之外,星火級的船體結構仍然和傳統福船差不多,船長22米,寬7米,吃水2.5-3米,和起點號的尺寸幾乎一模一樣。實際上,這個船體原先就是起點號的逆向工程,當初爲了穩妥起見,將新船做得儘可能與起點號一致,以免自己瞎改搞出毛病。

船身的主要材料還是杉木,不過用柞木做了龍骨和肋骨,並且增加了肋骨數量,以加強船體結構,更好地適應火炮的後坐力和海翼帆帶來的強動力。這是向成本妥協的結果,柞木是幾年前造船廠剛建的時候韓鬆就讓人砍好陰乾備用的,數量有限,得省着用。雖然經過幾年的摸索,烘乾木材的效果也不錯了,但龍骨這樣重要的部位還是不太敢用,只能慢慢等陰乾木材。不過易耗和不重要的部位,都大量採用了烘乾的杉木和松木。

福船標誌性的方形艏和水密隔艙也沒有取消。

陸平這次也參與到星火級的設計中,雖然他身在建設部,但心一直掛在帆船上。他研究過很多船型,曾經很疑惑,爲什麼傳統中式船的艏部大多都是方頭方腦的?這樣不是阻力很大嗎?後來他去造船廠問了胡進寶,然後實船考察了一番,才搞清楚原因。

中國船匠並不是不懂尖頭阻力小的道理,福船在水線之下的部分,也是很科學的流線型。之所以水線之上是方形的,是因爲如果做成尖形,就會在內部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船艙,不好放置貨物。反正這部分也不在水中,所以乾脆砍掉,還能節省一點木料和船重。

陸平聽了眨眨眼,覺得很有道理,本來還想做成尖頭試驗一下,現在決定還是遵循前輩經驗的好,不要一次上太多新技術弄巧成拙了。

另一項水密隔艙,由於海洋部第一次自己造船,心裡沒底,所以即使增加了肋骨,還是保留了這項強化結構的設計。

但他們也沒完全照貓畫虎。原先的隔艙板是木頭拼成的一整塊厚薄均勻的木板,但根據材料力學,主要受力的就是隔板邊緣的一圈,內部起到的作用其實很小。所以造船廠把隔艙板和肋骨結合在了一起,先在肋骨兩端加了一道橫向的木樑,再在中間立一道豎向的木柱支撐起來,形成一個“T”字結構,然後再在空白處鋪上薄木板以隔水。這樣在保有原來功能的前提下,船體的結構強度提升了不少。

結構強度提升之後,船艙內部原先一些無所謂的零碎就可以一掃而空,整體結構簡潔了許多。原本起點號船體內部的不少艙室是錯落佈置的,現在星火級就簡單分爲上下兩層,下層是水密隔艙分割的底艙,放置壓艙石和粗笨貨物,上層是貫通的夾艙,住水手和放置輕便貨物。

當初畫概念圖畫到這裡的時候,海軍組的人一度深受鼓舞,雄心勃勃地要把這層夾艙設計成一層炮甲板,在艙壁上打出若干個炮窗,放置上火炮。這樣星火級立刻就能變成一艘火力驚人的炮艦,到時候海戰只需要躲在安全的艙壁後面打炮就行了,簡直美滋滋啊。

但是最後一計算,不得不向現實妥協。由於星火級仍然是條不到二百噸的小船,船艙空間很有限,所以這層貫通甲板是處於水線之下的,不可能開炮窗。如果再加高船體,那麼對原設計修改過大,他們對穩定性很沒有把握,所以只能取消了這個設計,火炮仍然要放置在露天甲板上。當然,即使做不成炮甲板,也是有好處的,底艙分了兩層之後,就有空間多設計幾個居住艙室,至少高級水手可以改善一下居住環境了。

再說了,以商社現在的鑄炮能力,就算有炮甲板也是白搭。就這麼點炮,連露天甲板都放不滿呢!

火力不足仍然是個大問題,炮不光少,還弱。現在的60mm虎威炮發射900g(2磅)炮彈,只能對付一些小船,稍大一點的船打上去就跟撓癢癢一樣,大多數時候只能攻擊敵船的動力,或者發射霰彈洗甲板。

雖說海軍組已經發展出了一套適合接舷戰的戰法,應付海盜是夠用了。但考慮到將來可能有的更大規模的海上衝突,他們還是想要更大的火炮,以快速處理具有數量優勢的敵船。

武備組今年搞出新型火藥後,雄心勃勃,做了個計劃,試圖一步到位直接製造100mm口徑的火炮。這級別的火炮能發射3.6kg(8磅)的炮彈,威力遠超虎威炮。海洋部一度深受鼓舞,設計星火級時就以搭載這型火炮爲目標。

不過現實很骨感,這炮還不知道哪年才能問世呢。計算下來,這樣的火炮至少要四五百公斤鐵才能搞定,而現在的技術條件最多隻能搞定二百公斤級,所以工業部還在忙着搞產業升級,一時半會是折騰不出新火炮來的。

所以現在寒露號只能湊合着用虎威炮和“近戰武器”虎蹲炮。

虎蹲炮由於射程太近,而佔用的炮手數量和虎威炮一樣,已經被義勇隊棄用了,但由於搬運輕便,接舷戰前來一輪效果顯著,所以仍然被海軍保留着。反正船上不在乎那點載重,隨便找個位置一塞就行了。

不過有個好消息是,由於武備組搞出了低膛壓的新型炮藥,所以最新一批虎威炮的設計有所改進。新型虎威炮雖然口徑還是60mm,但是重量降低到了120公斤,機動性提升了不少,所以……安全部準備換裝新虎威炮,把他們現存的舊虎威炮全淘汰給海洋部了。好吧,雖說是舊炮,不過威力還是一樣的,也就是重了點,對於海船來說問題不大。拜此所賜,寒露號能夠搭載五門虎威炮,總算是能初步自保了。

總之,經過多年努力,海洋部終於獲得了一型外觀優美、帆裝先進、“火力強大”的船隻,可喜可賀。

之後進行海試。由於採用了更大的帆,風向最好時寒露號一度達到了9.5節的航速,加強後的船體在這個速度下也依然很穩。

這樣的機動性,幾乎可以傲視東亞海面了。海軍組對它很是滿意,打得過的小船逃不掉,打不過的大船追不上,可以很好地滿足戰略需求,有幾人甚至摩拳擦掌要去當海盜了。

如果不裝貨物,星火級極限情況下最多能塞進去一百名乘員,只是這時候居住條件和販奴也差不多了。正常情況下額定搭載二十五名軍官與水手,其中十人負責操控船隻,十五人負責火炮。雖然有分工,但其實也沒那麼細,經過海洋部長期的素質教育,現有的水手基本都成了全能選手,既會操船又能開炮,還懂文化至少認識拼音,必要時甚至還可以去陸上比劃比劃,可以說全是精銳了。

爲了最大化發揮這些老水手的作用,海洋部準備在這次南下季塞四十個船員進去,新老搭配,以儘快培養更多的水手。

現在新來的水手已經不能立刻“插一腳”了,必須先進行一年的實習,實習期內只能拿每月3貫的固定工資,一年過後才能分到半腳,再過兩年才能分到一腳。即使這樣,由於有了之前一年暴富引發的示範效應,來應募水手的人仍然絡繹不絕,讓海洋部選出了不少好苗子,看得隔壁安全部實在是羨慕。

第179章 兵役制度 一第168章 硫酸 下第473章 日本病了,其名爲錢第615章 共克時堅 四 自衛反擊第193章 過江關於穿越者國度的遠景規劃第856章 鑿空 十二 金帳汗國第355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下第881章 陳氏代元第250章 大巡禮 三 檢閱(感謝林宇的打賞)第106章 全取膠東!第714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第269章 天下震動第429章 北上:韶窯第262章 民營經濟第283章 萊蕪,萊蕪!第822章 村寨第286章 天下又雙叒叕震動了第885章 最後的選擇第247章 教育事業第37章 渤海沿岸第93章 彈如雨下第234章 劫郝經 上第893章 出臨安第464章 回家:泰湖郡第208章 功成歸來第795章 黃河之水天上來第212章 大鐵廠第99章 奪取膠州 下第741章 雙城(加更)第190章 雙桅星火級 上第392章 銀行業第183章 合夥第97章 奪取膠州 上第462章 回家:跨越地峽第719章 報應不爽第1章 倒黴的同學會第476章 鮭魚杯帆船賽第886章 成都會戰 上第195章 虛假的和平第1章 倒黴的同學會第509章 天塹變通途第39章 基層的擴張第74章 金口鐵廠第234章 劫郝經 上第229章 何處是故鄉第668章 臨安事變 十 傻子才……第164章 新城(第十加更)第205章 出賣 三後20章 決戰海角天涯 上第48章 開拓隊第665章 臨安事變 七 真要造反啊?(加更)第205章 出賣 三第717章 火線救援第317章 圍城第254章 大巡禮 七 黃島第156章 朝賀 二(感謝林宇的打賞,第二次加更)第330章 泰山之戰 五 衝陣第615章 共克時堅 四 自衛反擊第363章 儲蓄第40章 火槍實驗 上第424章 新幣制 下第381章 重鑄秩序第212章 大鐵廠第492章 惡黨們正在沿澱川前進第478章 瀛山島與遠洋艦隊第411章 馬政第31章 起點號第80章 第一艦隊歸來第791章 邕桂分流 下第723章 螳螂與黃雀第811章 丁香島第638章 紅海行動(祝大家雙節快樂,求月票)第140章 分兵第370章 騎炮兵第452章 新的歷法,新的未來第8章 圓第855章 鑿空 十一 玉龍傑赤第166章 火帽 下第222章 渠道第567章 通商 二第422章 西拓:連雲郡 下第846章 鑿空 二 天山郡,黃草縣,鬆關第804章 哈密力第87章 獅子搏兔 上第664章 臨安事變 六 不要靠岸!第48章 開拓隊第740章 山河變色第594章 人身解放第870章 海軍演習第344章 救市第107章 築基計劃第750章 大漠攻略第43章 慶元府第418章 東進:博多第481章 貨幣戰爭第633章 鐵血強宋 六 水陸並進第527章 鐵路計劃第499章 合戰第153章 天下一角(第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