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行事果斷 (1)

——做一個拒絕“不好意思”的人

人生路上,有得有失,要有取捨。要取得成功,你必須學會拒絕,拒絕安逸,拒絕誘惑,拒絕眼前的利益……當然一定要對“不好意思”說“不”。懂得拒絕“不好意思”的人,生活纔會賜予他更多,纔會使他成爲生活的強者。聰明的你,此時此刻,你是否已經微笑着領悟了拒絕的真諦?

(一)死要面子活受罪

——都是“不好意思”惹的禍

中國有句俗話:“死要面子活受罪。”看來面子問題至關重要,寧可受罪也要面子,而且是“死要”,但幸虧不是“要死”。“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面子”,是“不好意思”“心理的恐懼”和“做事的障礙”。在現實生活中,“死要面子活受罪”,都是“不好意思”惹的禍,錯誤地“要面子”,會影響個人潛能的發揮和財富的獲得。

1.爲什麼中國人大多好面子

“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段,僱法國設計師……樓裡站一個英國管家,戴假髮,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兒,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Ihelp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兒,倍兒有面子。”電影《大腕》中的這段經典臺詞,令人爆笑之餘,也折射出許多國人的面子心理。

咱們中國人比較注重“面子”,其他東西可以不要,面子卻不可以不要。人們指責那些貪婪的傢伙,往往會說:“這種人什麼都要,就是面子不要!”有時候人們心甘情願地放棄物質利益,爲的就是不丟面子;有時候人們千方百計地獲取物質利益,爲的也是爭點兒面子。面子,幾乎成了中國老百姓爲人處世所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社會上以有無面子作爲日常生活標準的人,也時有所見。

那麼,究竟什麼是面子呢?面子現象的深層意義又是什麼呢?

◎何爲面子

面子,顧名思義,就是人的臉面,古代稱爲顏、面或面目等。人的臉面這種東西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既屬於自己,又不屬於自己;既屬於他人,又不屬於他人。因爲臉面長在自己頭上,當然是自己的,可是自己卻無法看見(除非你拿一面鏡子來,纔可以自我觀察)。自己的臉面只能展示給別人看,可以說是被別人用的。古語道“女爲悅己者容”,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面子,實際上就是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別人對你首肯,對你讚揚,對你恭維,稱之爲有“面子”;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別人對你否定,對你批評,對你謾罵,稱之爲沒“面子”。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面子只是印象而已。印象者,刻在腦子裡的表象也。

◎爲什麼中國人大多好面子

魯迅先生曾經專門撰文(《且介亭雜文?說“面子”》)分析面子問題。他說,外國人往往認爲所謂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而其實面子之有無,情況相當複雜,並且富於變化,這裡至少有兩種類型:

一是“每一種身份,就有一種‘面子’,也就是所謂‘臉’。這‘臉’有一條界線,如果落到這線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丟臉’。”相反的,如果“做了超出這線以上的事情,就‘有面子’,或曰‘露臉’”。不管中國已經落後到什麼地步,清朝皇帝總還是上國天朝的真命天子,即使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得到許多好處的洋人仍是夷蠻、鬼子,而只要皇帝的架子沒有丟,守住原先那一條身份的界線,則面子就算保住了。

另一種類型是“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麼,卻可以完全不管”。阿Q頭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別人嘲笑他,他就想:“你還不配……”自己特有的這疤乃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

魯迅尚未提到爲他人保全面子也正是自己有面子的一種表現,但這一條已似乎包括在做了超出臉面線以上之事的類型之中,能顧及他人的面子是難能可貴的,肯這樣做的人當然也就露了自己的臉,所以大有面子。

事實上這種“古怪奇妙”、爭取“有面子”的想法和做法,在當今社會仍然相當活躍。爲了顧全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人們顯得相當忙碌,然而許多是非優劣卻因此而變得混沌不明。面子是個好東西,你有我有大家有,連貪官冗官也都有,不讓他們“有失尊嚴”,這與其說是幽默和善良,不如說是糊塗和危險。可爲什麼中國人大多都好面子呢?

(1)面子心理的淵源。

中國社會最早是以家族爲核心的,這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榮辱與家族緊密相連。例如,歷代士子狀元及第後,都要衣錦還鄉、祭祀祖先,好用他的榮譽爲整個家族掙到面子。

我國長期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而儒家提倡的是“和爲貴”的人際交往原則。所以,給別人“留幾分薄面”就成了維護人際和諧的重要手段。而且儒家思想提倡朋友間的共生共榮,即使朋友有錯,也不當面揭短。對此,臺灣大學心理學教授黃光國指出,面子背後是人情法則,是人際關係的相互維持和利用,最根本的是彼此間利益的交換和滿足。

(2)愛面子的心理動因

在我國的漢字中,“臉”和“面”在某些意義上是相通的,例如“洗面”和“洗臉”。但在“臉面”這個詞中,“面”和“臉”卻存在着較大的差異。但在黃光國看來,“臉”是指道德法則下的判斷,如罵某人爲“不要臉”;而“面”則更多包含着權力的意味。這就揭示出了好面子的第一個心理動因,即炫耀權力的。很多人認爲自己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就表明擁有他人沒有的資源和權力。如時下有些人總是樂此不疲地願意替人辦事,當別人稱讚他有本事時,他炫耀的心理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滿足。

此外,自卑也會導致好面子。宋真宗認爲“澶淵之盟”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在對手面前感到自卑,於是,他一口氣把“五嶽”都封禪了,以此來維護他的臉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有些人明明在別人面前感到自卑,但他們又不願意讓別人看低自己。於是,只能用所謂的面子來聊以**。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如此,他在趙老爺面前唯唯諾諾、自卑得很,但是他被打之後,總是用“兒子打老子”來努力維持那點兒可憐的自尊。

在心理學上,“羊羣效應”(即“從衆效應”)也是導致好面子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羊羣效應”就是盲目心理的表現。現在有很多“名校”,你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如果不去那顯得多沒面子啊。於是,名校就像是羊羣喜愛的綠洲,只要一個家長給孩子報名,許多家長就跟風而至。這些人好面子主要是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最保險的辦法就是隨大流。

◎善意奉勸

講面子要知進退,“死要面子活受罪”,我們早已認識到太好面子的危害。小到家庭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事後生活拮据,甚至舉債度日;大到一個企業,如香港的八佰伴,爲了給企業臉上貼金,不顧現實盲目擴張,導致最後陷入困境。

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面子的作用,畢竟適度地講些面子還是有好處的。適當給別人留面子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也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地看待面子這個問題呢?五個小提示會給你一定的啓發。一是講情面不能放棄原則,二是講面子不能沒有節制,三是強調面子要顧及後果,四是不要因爲沒面子而感到自卑,五是不要因爲有面子就傲慢。

2.該低頭時就低頭:走出面子的誤區

有這樣一道腦筋急轉彎題:飛機在高空中盤旋,目標緊緊咬住裝載緊急救援物資的卡車,就在這個危急時刻,前面出現一個橋洞,且洞口低於車高几釐米,問卡車如何巧妙穿過橋洞?

答案是“把車輪胎放掉一部分氣即可”。這樣的問題,在生活中許多人都遇到過。開始時不是一籌莫展,搞得焦頭爛額,就是硬往前撞,不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壯。這固然表明一個人有勇氣和自信,但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事情會扯不清理更亂。毫無價值的犧牲,最終受害的是自己。人生懂得“給車胎放一點氣”,低一低頭,是慧悟之後的明智。

被稱爲“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擡頭邁着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着比他的個子矮一大截的門。恰巧,這時那位老前輩出來迎接他,見之,笑笑說:“很疼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我的最大收穫。”富蘭克林不解,疑惑地望着他。“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老人平靜地闡釋着他的睿智。

據說,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穫,並把它作爲人生的生活準則去遵守,因此受益終生。後來,他成爲功勳卓越的一代偉人。

由此想到,人生要歷經千門萬坎,洞開的大門並不完全適合我們的軀體,有時甚至還有人爲的障礙。我們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講“骨氣”,到頭來,不但被拒之門外,而且還會撞得頭破血流。學會低頭,該低頭時就低頭,才能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它既是人生進步的一種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生立身處世不可缺少的風度和修養。

(1)“低頭”是爲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一種和諧的關係,把二者的牴觸和摩擦降至最低。

俗話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從做人姿態方面來說,人在屋檐下,有時要低頭。

所謂的“屋檐”,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和範圍。只要你在這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檐”下了。這“屋檐”都是低的!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這種情形在所有人的一生當中幾乎都出現過,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可是你能保證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風雨嗎?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態就有必要好好做些調整了。下面來看一位年輕人自述的一段經歷:

1998年的夏日,我在環球廣告公司謀事,由於我年輕易衝動,很輕易地便得罪了經理。於是,在以後的日子裡,每次開會我都自然而然成爲會議的第一個主題——挨批。被批得面目全非的我,真想一走了之。但是我轉念又想,如果真的走了,一些罪名不光洗不清,而且會被再次蒙上厚厚的污垢;再者,這是一家很有名氣的廣告公司,自己完全可以從中不斷地“充電”。於是我堅持留了下來,整理好亂七八糟的心情,低頭實幹,以兢兢業業的工作來爲自己療傷,以實實在在的業績回擊謊言。一筆又一筆的業務,增添了我的信心,也讓我積攢下了許多經驗財富。坦率地講,最重要的是,我從中總結出“給車胎放氣”的處世哲學,使我終生受益。

(2)“低頭”是爲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長遠的路。該低頭時就低頭,不是逆來順受和甘受屈辱、壓迫,而是你具有對世態炎涼的感知進行自我保護的生存策略。

在歷史上,各種鬥爭,極其複雜,忍受暫時的屈辱,低頭磨鍊自己的意志,尋找合適的機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

三國初,曹操想請司馬懿出來幫他,司馬懿見形勢還不明朗,不想幫他便推說自己病了。曹操派人前去打探,見司馬懿整天臥牀不起,只好作罷。後來曹操勢力大了,司馬懿還是出來做了官。曹操死後,傳位給曹丕;曹丕死後,又傳給曹睿;曹睿死後;又傳給8歲的曹芒,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他。曹爽獨斷專行,司馬懿失去了實權。這時候司馬懿意識到了危險,便又稱病在家,什麼事也不管了。曹爽聽說司馬懿病重,自然高興,但也不無懷疑,便派了一個叫李勝的人去察看。李勝來到司馬懿家裡,只見一個婢女正在給司馬懿喂粥,司馬懿的鬍子、衣襟上灑滿了粥。看見李勝,他裝聾作啞,嘮嘮叨叨地說了一通廢話。

李勝果然被騙住了,回去告訴曹爽,說司馬懿那老頭子只剩一口氣了。曹爽放下了一塊心病,更加獨斷專行。但司馬懿的奪權計劃卻在秘密進行之中。魏嘉平元年,司馬懿集結幾千名精兵,迅速佔領了都城,假借皇太后命令,罷免了曹爽的兵權。曹爽交出兵權後被軟禁起來,不久後又以謀反罪被誅殺。至此,曹魏政權全部落到司馬懿的手裡。

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善於低頭的人。司馬懿想奪取天下,但他絕不貿然行事,第一次裝病是伺機而動,第二次裝病是“示弱”以保護自己。兩次低頭,終於取得司馬氏的西晉政權。

(3)“低頭”是爲了把不利環境轉化成有利環境。

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18章 行事果斷 (10)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17章 行事果斷 (9)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17章 行事果斷 (9)第24章 圓熟變通 (5)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17章 行事果斷 (9)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13章 行事果斷 (5)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7章 行事果斷 (9)第3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1)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15章 行事果斷 (7)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12章 行事果斷 (4)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7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3)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20章 圓熟變通 (1)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2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第9章 行事果斷 (1)第25章 圓熟變通 (6)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22章 圓熟變通 (3)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17章 行事果斷 (9)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6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2)第19章 行事果斷 (11)第11章 行事果斷 (3)第4章 瞭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 (2)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8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4)第23章 圓熟變通 (4)第1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1章 圓熟變通 (2)第10章 行事果斷 (2)第5章 一個人最爲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1)第27章 臉“厚”心“黑” (1)第14章 行事果斷 (6)第16章 行事果斷 (8)第24章 圓熟變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