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戰略偵察

李昌國指着沙盤,說道:“能製作這個沙盤的人,一定懂得兵法貴主不貴客。如果你們一支奇兵從興元府突入唐、鄧,金人必徵潼關兵南下,他們千里來援,你們則以逸待勞,不問可知勝負。更有利的是,他們徵調大軍,河防必然空虛,你們在關河防線正面的主力趁虛發動猛攻,金人將如何應對呢?”

巴根臺不屑的說道:“書生論兵,永遠是紙上的戰術家。”李昌國卻不再言語,閉目養神,一副要死不活的模樣。

終於,拖雷緩緩說道:“先生高論,我很佩服。對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都會視爲朋友,永遠不忘。巴根臺,你不可恃勝而驕,輕慢天下英雄,你先送李公下去吧,回來我有話交代。”

巴根臺派人把李昌國送回下處,迴轉到花廳,拖雷正在調試一把特種部隊的專用鋼弩。在巴根臺研製的特種裝備中,他最喜歡鋼弩,蒙古人對弓弩的喜愛是深入骨髓的。見巴根臺回來了,他把鋼弩放到了旁邊的几案上,說道:

“部隊攻佔鳳翔,我們休整三日之後,我就率關中部隊主力,向京兆府進軍。但是你要率領部分部隊留守鳳翔,爲我軍主力提供糧秣和後援。今後,鳳翔就是我們的前進基地,你要徵集糧秣,保證軍需。”

巴根臺不解的說道:“大諾顏這是何意?你是先可汗守竈幼子,何等尊貴。你在前面親冒矢石指揮諸軍作戰,難道讓我心安理得在後方享樂,看着你拼命?”

拖雷笑道:“哪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表面上,你的任務是籌集糧秣。但是你真正的任務,是把宋人蜀口的山川道路,物產民風,兵力配置,駐軍將佐,地方官吏全給我打探清楚。明天,我就會派李邦瑞再次出使宋國,尋求借道的可能。”

巴根臺憂慮的說道:“難道大諾顏真的被這廝蠱惑,決心弄險?他李昌國是盼着我們和宋人打起來,他沒安好心啊。我承認,兵有奇正,我從漢中興元府地區奇兵突出,深合兵法,也確實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是我來領軍,或者是速不臺,失吉忽禿忽領軍,我一定全力支持。

可是大汗一定會派你統軍,你是成吉思汗之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者。我們都能冒險,你不能,萬一你有了閃失,你讓我們如何向蒙古軍民交代。這可是孤軍深入兩千裡啊!大諾顏一定要慎之又慎。”

拖雷說道:“當時在曲鄰居山特種部隊參謀總部,因爲借道宋境的事情你和耶律楚材爭吵起來,今天你又明確反對李昌國,我怎麼會不知道你心裡的想法。可是面對金人這個烏龜殼,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麼?

耶律楚材先可汗謀臣,李昌國也是百戰之將,智者所慮相同,我又怎麼敢不重視?如果李邦瑞出使宋國有成果呢?我們不就多了一條破金之道麼?何況這種戰略大計,我不會聽他們的一面之詞,這就需要你把宋人的情況摸清楚。所以我安排你在鳳翔,你要明白我的一片苦心。”

巴根臺無奈的說道:“既然是你的安排,我只能服從。但是從大散關斡腹唐鄧,道路2千餘里,我進出宋境,那將是一次大規模的戰略偵察。很可能不會善了,開戰難以避免,你要給我全權,而且我只負責軍事,外交我不插手。”

拖雷冷笑一聲,說道:“能戰方能言和,你不把宋人打疼了,他們會乖乖借道給你?你放手去打,你打的越狠,李邦瑞的談判就越可能成功。你怎麼做我不管,我只要你把這次戰略偵察任務完成,讓我心裡有數。”

三天以後,大諾顏帥軍東進,圍攻京兆去了。卻交給巴根臺一個蛋疼的任務,只給他留下1千特種兵,和5千騎兵。

連日來,巴根臺派出大批斥候邏騎,偵察宋人設防情況。1個連2艘飛艇也不顧零配件磨損,更換維護不易,不斷的進行空中偵察,總算大致摸清了宋人的防禦佈局。

100年以前,宋大將吳玠曾經與金人在京兆蜀口之間反覆爭奪。在他的主持下,宋人建立起了一道3層的防禦體系,實際上何止三關。

在秦嶺弧圈上的大散關、黃牛堡、皁郊堡,這是第一道防線。其中大散關、黃牛堡掩護着陳倉道,皁郊堡掩護着仙人關。這一關二堡,就是蜀口外三關。

外三關以南的階、成、西和、鳳等州,以及天水軍,是蜀口的第二道防線。

第三道防線是武休關、仙人關、七方關。其中武休關控扼陳倉道入漢中的道路,仙人關控制着從仙人關入漢中興元府的道路,七方關控制從階州入漢中的道路。這就是蜀口內三關。

第二道防線中的四關一軍是內三關的前沿陣地,稱爲關外五州。

但是巴根臺發現宋人的防禦體系不是沒有弱點,外三關確實是佔據着交通要隘。但是內三關的小道和斜徑很多,很容易被利用迂迴。當年吳玠就吃過大虧,紹興三年,金將完顏杲就曾經滲透進饒風關,突入興元府,一舉打破了宋人的防禦體系,迫使吳玠退守仙人關。

而且宋、金當年在這片區域內一共爆發過四次重大戰役,導致內三關嚴重損毀,不可修復。就是說,一旦攻破外三關,其內側防禦形同虛設。

再說兵力,在吳玠時期,蜀口防禦總兵力在10萬左右。到了現在,宋金長期和平,宋人軍備逐漸廢弛。現在總兵力也就在七萬上下,幾乎全是步兵,戰馬只有幾千匹,歸四川制置使桂如淵指揮。這些部隊分散在廣闊的關外三關五州,真正的機動兵力很少,而且大多是沒有經過戰陣的菜鳥部隊,遠不如江淮兵精銳善戰。

讓巴根臺大惑不解的是,這位新任四川制帥把主要兵力配置在西側七方關方向!

進出蜀口大路有兩條,西面的一條是從吐蕃,經階州,過白馬關、七方關,沿着漢水上游進入沔州、略陽方向。東面的一條大路,是從大散關而入鳳州,破仙人關、白水關而入沔州、略陽的大路,這就是陳倉古道。

蒙古主力在鳳翔方向,正常人都會把主要兵力配置在大散關,及其後面的黃牛堡、皁郊堡,防止蒙軍從東面這條陳倉道進攻。但是這位桂某人,居然認爲蒙軍會按兩年前那條行軍路線,從吐蕃、階州方向進攻,從而把主要兵力配置在了七方關。在東面至關重要的馬嶺地區,只安排了1千餘民軍駐守。

因爲宋人軍備的廢弛,制帥缺乏基本的軍事常識,所謂地勢險要,牢不可破的關外三關五州,在巴根臺眼中看來到處是漏洞,跟篩子沒有什麼區別。但是要掌握興元府附近,及其以東洋州、金州的地形,就必須要深入宋境,前出到興元府一帶。

巴根臺明白,宋人不可能讓他的大軍深入到蜀口腹地,他也懶得跟宋人廢話,反正大諾顏給了他全權。所以,他決定向宋境進攻,至於負責談判的李邦瑞的安危會怎麼樣,宋人會不會因爲巴根臺的進攻而殺他泄憤,那就不是他巴根臺關心的事情了,他只負責軍事。

4月23日,巴根臺得知在拖雷大諾顏大軍的威逼下,閿鄉兩行省主力已經撤出京兆府,只留下偏將慶山奴留守。金人基本上放棄了京兆,退守潼關,巴根臺的後路無憂,他終於下令向大散關進攻。

宋軍哪裡見過特種部隊空中突擊,空地協同,步炮協同,索降及傘降戰術,巴根臺輕鬆攻克大散關、黃牛堡。27日就攻克鳳州,而此時宋軍的主力還在2百里外的七方關一帶。蒙古騎兵視宋人的雄關險隘如無物,在宋境橫衝直撞,劫掠一切見到的村鎮鄉堡。但是在巴根臺的嚴令下,大屠殺並未發生。

巴根臺在鳳州休整了幾日,一面押送俘虜把大批物資向鳳翔轉運,一面命令工兵炸燬宋人修築的所有關口堡寨,以免蒙軍將來再入蜀口的時候被宋軍利用。

從鳳州往西南,就是仙人關,白水關方向,控制着進入沔州和大安軍的道路。往東南,就是武休關,掩護着進軍興元府的大路。此時,宋軍已經被分割成東西兩個部分,主要的交通要道都已經被巴根臺控制,根本無法對蒙軍構成威脅。

內三關的問題是,關口破敗,小路衆多,太容易被迂迴包抄了。經過縝密的偵察,巴根臺確定興元府的主要兵力就在武休關,由權興元府都統潘福指揮。而利州戎帥、知興元府郭正孫根本無兵可守興元,就是說宋人的防禦根本沒有縱深,突破武休關就會全面崩潰。

巴根臺的任務,其實不是攻克興元府,而是戰略性質的偵察。所以,他一方面從陽明、黃竹等地的山間小路繞到武休關背後,準備破關之後進軍興元。另一方面,他派一支部隊經華陽關向洋州方向搜索攻擊前進,偵察洋州方向的地形。

誰也想不到,這個偵察性質的行動,卻釀成了一場巨大的災難。

第五十章 契約工人第四十七章 禍從天降第五十三章 嶄新羅馬第七十章 海軍決勝第十七章 男人遊戲第六十八章 戰車長城第二十五章 伊斯馬因第五十八章 夜襲驚魂第五十章 戰略偵察第四十八章 再戰倒回第九十六章 颶風營救第五十九章 破釜沉舟第七十七章 戰艦火控第七章 政治暗流第六十二章 大幕開啓第五十三章 步兵戰術第十九章 特拉布宗第三章 戰術飛艇第五十二章 一份大禮第三十八章 混亂局勢第四十九章 死亡之旅第六十九章 攻克鈞州第六十二章 北線攻勢第六十一章 奔向河口第八十六章 收緊羅網第十一章 生死開拓第三十章 深山有虎第六十三章 一條大魚第五章 殺賊立威第九十四章 合法君主第二章 斬首戰術第一百零三章 心靈重創第十二章 伏爾加河第五十四章 戒心重重第二十九章 內憂外患第九章 一場屠殺第三十六章 可汗之怒第十三章 風雪救援第七十三章 南線集羣第二十一章 盛世隱憂第六十五章 山嶽傾頹第四十一章 工人萬歲第四十五章 以戰代練第九十七章 懸崖邊緣第二十三章 商業戰爭第二十二章 初露崢嶸第五十八章 進軍都樑第七十二章 蒲察柳眉第四十六章 摧毀河防第四十九章 人間悲劇第七十一章 慘烈大捷第七十二章 狙殺計劃第三十九章 血腥報復第二十六章 決戰野狐第六十九章 形勢突變第三十七章 死有何懼第二十九章 大庫裡臺第二十四章 索道驚魂第一百章 深謀遠慮第七十二章 狙殺計劃第六十一章 血戰叛軍第八十九章 戰略欺騙第六十章 向東!向東!第五十章 獨闖龍潭第八十五章 強攻硬打第三十九章 重建益都第六十五章 局部出擊第三章 生死歸途第七十八章 山窮水盡第三十六章 可汗之怒第八十三章 勝也談和第八章 燙手汗位第十六章 荒謬婚姻第七章 奔襲北線第四十九章 永清史家第三十三章 基地歲月第四十五章 鬥智鬥勇第四十章 軍事獨裁第三十四章 萬衆一心第二十一章 盛世隱憂第五十四章 工業動力第六章 一盤散沙第三十章 深山有虎第四十章 一代天驕第八十八章 談判專家第三章 借刀殺人第四十三章 衛州會戰第八十三章 勝也談和第五十二章 一份大禮第三十九章 奧斯塔德第七章 不裡阿耳第十六章 奴隸之死第六十二章 北線攻勢第七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七十六章 理想遠去第七十九章 重歸蒙古第八十四章 狼王遠去第六十六章 決戰三峰第九章 人狼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