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

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

這次戰役是志願軍入朝作戰五次戰役後,參戰雙方經過較長時間休整,由美軍發起的一場有限、局部、特殊的攻擊。從整個作戰過程來看,美軍沒有發動全線攻擊,而是在大部分兵力和地域都處於防禦狀態的前提下,在局部地域以局部兵力發起的一場規模不大,卻異常慘烈的陣地攻堅戰。

仔細通讀戰史,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經過第五次戰役後,作戰雙方,主要是中美雙方對於此次戰爭的態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那麼是什麼促使這種不約而同的改變呢?

首先看美國一方。通過前面的這麼些戰役過程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的出來,美軍在指揮上極少有失誤,而且花樣不斷翻新,其戰術配合多次讓中朝聯軍心服口服。但毫不客氣地說,從1950年6月到1951年6月這一年裡,美軍遭受了挫折。美官方公佈的美軍在這一階段僅傷亡人數就達到了78800餘人(美軍的傷亡人數是指在戰場上收回屍體和受傷被營救人員的總和)。運往朝鮮的軍事裝備達1500萬噸,直接戰爭費用100多億美元,這個數字是美軍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年消耗總數的2倍多。注意這裡的100多億美元是當時的美元價格。當時美國爲復甦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充當世界經濟霸主的角色,建立了佈雷頓森林貨幣價格體系,規定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而從1971年布雷頓貨幣體系崩潰以後,現在國際金價高達1300多美元每盎司,上漲了30多倍。這樣看,美軍當時1年的戰爭耗費就接近於今天的4000億美元,多麼恐怖的數字!

由於在付出這樣巨大的代價後,並沒有順利取得戰爭的勝利,特別是1950年10月份以後,由於志願軍的參戰,美軍在朝鮮戰爭中屢屢遭挫,並在三八線地區於中朝聯軍形成對峙。這場戰爭到底還要打多久?美國究竟要付出多少消耗才能結束這場戰爭?這些都是擺在美國當局者心頭分量最重的問題。

增加軍隊,打破朝鮮現有的軍事平衡,一舉擊敗共產黨的軍隊?這個辦法顯然是行不通的。至1951年5月,美國陸軍總兵力增至150萬人,陸軍作戰部隊共18個師又18個團。美國投入朝鮮的有6個陸軍師和1個空降團(已佔其陸軍總數的三分之一),另還有一個海軍陸戰師。這些部隊用馬歇爾的話說就是“目前所能匆忙地準備的所有的數目了”。另外,美軍在日本部署2個師,在歐洲部署僅僅只有4個師,而在國內只有6個師的兵力,而且國內的6個師動員組編時間不長,編制不足(其中大多數野戰炮營都被調往朝鮮戰場),缺乏訓練。

那爲什麼不將在部署在其他地區的部隊調一部分去朝鮮以加強那裡的攻擊力量呢?在日本的部隊本來就是運往朝鮮、用來登陸作戰的部隊,這個暫時不談。而歐洲的部隊卻是一個兵也動不得。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是歐洲,其主要對手是蘇聯。歐洲有美國最重要的盟國(英、法和西德),有可供美國利用的雄厚的工業基礎、充足的人力資源和相同的意識形態。歐洲的西半部分是資本主義的世界,東半部分是社會主義的世界。歐洲已經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而且又在於兩種敵對意識形態的直接對峙位置,爲對抗蘇聯百萬的鋼鐵洪流,部署4個師已經是底線。

在朝鮮的作戰讓美軍很泄氣。因爲在朝鮮他們的大量軍隊被非主要對手中國和朝鮮拖住,不斷消耗,而蘇聯卻在隔岸觀火,積蓄力量。美國的主要軍事力量長期陷入朝鮮而不是歐洲,這些都與美國以歐洲爲重點的、以蘇聯爲主要對手的全球戰略相矛盾。

那麼美國能否讓他們的盟國爲在朝鮮的軍隊提供更大的力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所謂的聯合國軍中,除了英國派出2個旅,土耳其派出一個旅之外,其他十幾個國家均派出1個營的象徵性部隊。美國國防部早在1951年1月就要求國務院向這些國家要求增派部隊,但它們並不熱心,大概是看到美國在朝鮮沒有取勝的希望,紛紛以各種理由表示拒絕。

中國臺灣的蔣介石集團倒是希望出兵朝鮮,同志願軍作戰,但美國五角大樓沒有同意。蔣介石的軍隊由於中國解放戰爭的緣由,被美國五角大樓認爲戰力不佳,尤其在朝鮮如果使用國民黨軍隊會給予中共以口實,繼續向朝鮮增派部隊。另外,美國高層認爲,蔣介石軍隊作戰能力不佳幾乎已成定論,就是去了朝鮮也是於事無補。李承晚出於主權考慮,亦堅決反對蔣軍參戰朝鮮,另美鐵桿盟國英國等也堅決反對。

美國也不能將戰火擴大到中國。因爲如果其不顧一切將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北,那麼不僅難以達到預想目的,反而引起蘇聯以口實,導致其根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公開參戰,對美國在歐洲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軍事基地進行打擊,從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些都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

美國在朝鮮的戰略目的轉變是極不情願又無可奈何的。美國當政者完全清楚,將朝鮮戰事無限期推遲下去只會使美國慢慢喪失與蘇聯對抗的能力,影響美國在歐洲的利益。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曾經在回憶錄中說,“我從來沒有使自己忘記:美國的主要敵人正端坐在克里姆林宮裡;或者忘記:只要這一敵人還沒有捲入戰爭而只在幕後拉線,我就絕不能將我們再度動員起來的力量浪費掉。”當時美國政府中艾奇遜(國務卿)、馬歇爾(國防部長)、布萊德雷(參聯會主席)都擔心美軍主力陷入朝鮮,歐洲可能會落入蘇聯之手,美國會遭受前所未有的失敗。

另外,要想全面攻佔朝鮮,就當時來看,所要付出的代價也將是美國人所承受不起的。因此,經過一系列爭論和思考,1951年4月11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解除麥克阿瑟職務時,發表了一個演說,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美國在朝鮮是“打一場有限的戰爭”。其戰略目的得到了根本改變。

再看志願軍方面。從一開始的防禦作戰部署,到前三次戰役的完勝與後兩次戰役的拉鋸戰不僅讓志願軍完全摸清了對手的底,而且對於其戰略目的有着深遠的影響。

早在第一次戰役發起之前,國內高級將領對於志願軍和美軍的裝備差別太大,普遍有“恐美”情緒。中央軍委把朝鮮戰場的戰略制定爲防禦型戰略,擬定等蘇聯空軍出兵時志願軍再轉入反攻。前三次戰役的圓滿勝利有點讓志願軍得意忘形,全軍上下普遍有點輕敵,彷彿都認爲朝鮮戰爭結束指日可待,美軍也能被迅速趕出朝鮮。第四次戰役的後撤和第五次戰役的艱難真切地告訴志願軍,這一切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在朝鮮,由於各種原因,速勝顯然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原因自然就是實力。志願軍和人民軍的一線兵力雖然已經超過聯合國軍總兵力。但是由於朝鮮地形狹長多山,太多的兵力施展不開,其優勢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到1951年6月,志願軍在朝鮮部隊已經有18個軍,由於地形施展不開,只能將這些部隊分做兩個批次,每批次9個軍。這樣在一線就沒有構成對聯合國軍絕對的兵力優勢。另外,由於沒有制空權,後勤運輸線被美空軍不分晝夜地狂轟亂炸,後方的物資運送不到前線去,部隊多了反而加重了運輸的負擔。另外,由於一線作戰部隊缺乏於現代化軍隊作戰的經驗和相應重火力,在作戰中困難很多,在於對手的武器裝備優劣懸殊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之前,難以殲滅美英軍的重兵集團(從志願軍參戰以來,僅僅殲滅一個美軍團建制單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本解決朝鮮問題。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國力薄弱,支援戰爭的財力、物力有限。1950年中國財政收入爲65.2億元人民幣,僅相當於美國在朝鮮戰爭第一年戰爭直接開支的四分之一。因爲要支援戰爭,1950年中國軍費支出佔財政預算的41%,用於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的費用只佔財政預算的26%,而1951年軍費開支比1950年的數量和比重還要大。當時中國的情況是百廢待興,國內土匪餘患還存在,臺灣、西沙、南沙還未收回。因此,戰爭長期打下去,對於國家經濟發展和長遠建設都會受到影響。

因此,在朝鮮三八線左右停戰,儘早從戰爭中抽身並全身心投入到國家經濟建設中去,也符合中國當時的國家利益。

既然雙方都有心想盡早結束戰爭,爲什麼在停戰談判時會有如此大的分歧呢?

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西線神出鬼沒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後記二後記二雙方態勢發展全透視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一狙擊作戰詳細過程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之東線難忘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戰術反擊第二階段戰術反擊第二階段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空中絞殺戰全過程三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三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西線神出鬼沒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雙方態勢發展全透視二戰役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三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之東線難忘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三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狙擊作戰詳細過程空中絞殺戰詳細進程二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志願軍出戰前的朝鮮戰況一狙擊作戰詳細過程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一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東線誘敵深入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東線誘敵深入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場全角度鳥瞰之西線血與火的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朝鮮戰爭一場特殊歷史背景條件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西線神出鬼沒狙擊作戰詳細過程戰役詳情全角度鳥瞰二狙擊作戰之軍事品評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關於絞殺戰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三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二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二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二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役軍事品評戰場全角度鳥瞰之西線血與火的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四戰場全角度鳥瞰之西線血與火的關於絞殺戰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術反擊第二階段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志願軍出戰前的朝鮮戰況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術反擊第二階段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一志願軍出戰前的朝鮮戰況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役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場全角度鳥瞰之西線血與火的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