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

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

視角二:偉大的戰役需要偉大的軍隊,從雙方交戰部隊看,不乏有精兵勁旅。

先看志願軍。第十五軍,是一支戰功赫赫的部隊。它前身是1947年8月由太行軍區地方部隊組建而成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武器裝備很差,組建不久就編入陳賡兵團,南渡黃河,兵進豫西,轉戰伏牛山脈,在戰爭中逐步發展壯大。尤其是1948年10月在鄭州戰役中僅以305人的傷亡代價,全殲國民黨第四十軍11207人,繳獲大量美械裝備,一躍成爲中原野戰軍中裝備最好的縱隊。1948年11月參加淮海戰役,在攻擊雙堆集的十一個縱隊中最先攻入黃維的兵團司令部,1949年2月整編爲第十五軍,屬二野第四兵團建制。1949年4月作爲二野渡江先遣軍,在安徽望江縣僅用五十分鐘就突破長江防線,爾後又接連參加廣東、廣西戰役,席捲兩廣。在向大西南的戰略進軍中,長途行軍1300公里,解放雲南。1951年3月,由於第十五軍一直在進行剿匪作戰,戰備程度高,士氣旺盛,又沒有擔負地方建設任務,就作爲第二批志願軍入朝參戰。此時,軍轄第二十九、四十四和四十五共三個師,(原轄第四十三師1950年12月改爲雲南昭通軍區,另將原第十軍第二十九師編入)全軍約五萬餘人。

入朝後,即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在戰役第一階段,殲滅美軍第二師三十八團大部和第三師一部,取得了不小的戰績。在戰役第二階段,志願軍的撤退被美軍的反擊打亂,局勢異常險惡,因連日惡戰減員高達15000餘人,傷亡幾乎三分之一的第十五軍,被緊急調往南芝浦裡地區實施防禦,以阻止美軍的快速推進,掩護友鄰重新集結部署。在缺糧少彈的困難情況下,在角屹峰、樸達峰一線組織防禦,十五軍殊死惡戰整整十晝夜,以2000人傷亡的代價,殲敵5700人,堅守住了陣地。對戰線的穩定,粉碎美軍行進間佔領鐵原、金化,切斷東線志願軍退路的企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戰後,彭德懷滿懷激情地致電十五軍:“我十分感謝你們!”在彭德懷數十年軍事生涯中,這樣充溢着感*彩的電報是非常罕見的,十五軍在作戰中的優異表現,由此可見一斑。戰役結束後,元氣大傷的十五軍作爲戰略預備隊,調往後方休整長達九個月,其間先後補充了8000老兵和9000新兵,恢復了元氣。

在軍事部署中,應該說秦基偉的排兵佈陣是頗下了一番功夫的。他把無險可據的平康谷地作爲防禦重點,不僅準備了絕大部分的炮火,而且所使用的以野戰攻堅見長第四十四師,也是十五軍的主力師。

而四十五師雖在編制上屬於偏師,在野戰攻堅方面不如四十四師,但卻極擅長防禦,在其戰史中曾多次出色完成阻擊防禦任務:1947年10月在進擊豫陝鄂邊的作戰中該師阻擊國民黨軍精銳部隊整編第三師二十餘小時,爲主力圍殲敵第五兵團創造了有利條件;1948年3月的洛陽戰役中,該師阻擊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第十八軍,在敵猛烈炮火甚至使用毒氣的情況下,堅守陣地達兩晝夜之久,未丟失一處陣地,爲總攻洛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1948年10月鄭州戰役中,正是該師的一個團在薛崗以少敵衆阻擊北撤的國民黨第四十軍,一直堅持到主力趕到,纔有了全殲四十軍的輝煌戰績。入朝後,在五次戰役中打出了堪稱典範的樸達峰阻擊戰。第四十五師現在被安排在地勢險要的五聖山,便是發揮了其擅長的防禦阻擊戰。

另在上甘嶺戰役後期,第12軍投入的4個團(3和106團),也都是有着光榮傳統,攻防兼備的一流部隊。

在戰場表現方面,志願軍的英勇頑強也令世人矚目。舉個小例子:在四十三天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

反觀聯合國軍。聯合國軍雖然在朝鮮戰場上總體兵力不足,但在這次戰役中所使用的部隊無不是精銳中的精銳。其中美七師和韓二師都是聯合國軍的主力,特別是其編號同爲十七團的部隊,更是有着戰功赫赫的歷史:美第十七團參加過二戰,曾在太平洋亞熱帶叢林中與日軍激戰,建立過累累功勳;韓第十七團則是韓軍最精銳的部隊,長期作爲韓軍唯一的機動打擊部隊,配屬美軍參加過多次重要戰鬥,頗得美軍的讚賞。在10月25日,美二師因傷亡慘重被迫撤出戰場後,韓二師獨自苦戰,三次整補,三次又被打殘,其韌性和戰力可見一斑。在其後,範佛里特投入的部隊也都很有名氣:韓9師第30團,這個團曾經在白馬山頂住了志願軍頭等主力第38軍5個團整整十天的強攻,爲韓九師贏得了白馬師的稱號;美187空降團,這個團是美軍最早組建的空降部隊之一,在二戰中參加過歐洲戰區的西西里島、諾曼底、薩勒諾、阿薩姆等多次重大戰役的空降作戰,戰功卓著,範佛里特將這支身價昂貴的空降團作爲普通的步兵團來使用,既反映了他的孤注一擲,也反映了聯合國軍兵力上的匱乏與缺失。

在戰場表現上,聯合國軍並不遜色,其空、炮、步之間的配合幾乎是天衣無縫,許多特種兵種的作戰也揉然其中,讓守備的“土老冒”志願軍大開了眼界。對手如果不是志願軍,也許勝負早在戰役最開始的一個星期就已分出了。

這次戰役,正是因爲雙方精銳盡出,但所爭奪的地區不過是總面積不足4平方公里的兩塊高地,血戰43天,戰線又重新回到了開始的位置,美國人稱這次戰役爲朝鮮中部的“絞肉機”。

視角三:從戰役戰術上看,戰後許多人對此看法不一,試問這次戰役損失如此之巨,值得麼?

這場慘烈的戰役已然過去五十餘年,雖然面對這場戰役,贊同的聲音佔主流。但也不乏有學者認爲,上甘嶺戰役的主戰場597高地和537高地北山僅僅是五聖山防禦正面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位於整個朝鮮戰爭雙方交火線突出部(突入聯合國軍方戰線達10公里),三面都位於對手炮火的覆蓋之下,整個戰場環境易攻難守。並且也有西方學者認爲,五聖山主峰高達1061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兩邊及四周都有雄厚的支援和保障。即使放棄前沿這兩個高地,也並不意味着對手能攻得下五聖山主峰。這場戰役更像兩個喝醉了酒賭紅了眼的瘋子,不斷提高博弈的砝碼,而無視戰場的損失。

這種情況是顯而易見的,難道名將秦基偉便看不出來麼?即使秦基偉看不出來,連兵團司令王近山也瘋了麼?

答案顯然不是。首先,這次戰役明顯已經超出了一般性戰役的內涵。美軍自1951年秋季攻勢以來,地面部隊一直沒有大的動作。美軍選擇這個時機、這個地點發起攻勢,是有什麼內涵和目的的。最主要的是聯合國大會要在10月14日召開,在這次大會上要將朝鮮問題提交新一屆聯合國大會討論。而當前聯合國軍在軍事上陷入了僵局,在整個地面戰線上明顯處於頹勢。發起這次戰役首先是爲美國撈取政治上的有利地位,更是爲在整個戰線上處於消極的聯合國軍打上一陣興奮劑,他們太需要一次勝利來鼓舞精神了。

另外,範佛里特之所以選擇了這個地方,也是真正動了心思。首先這個地方是志願軍相對於聯合國軍的突出部,位置重要,無論從火力還是兵力來看,聯合國軍都佔盡優勢,易於攻取。其次這裡雖然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展開,但由於地域狹小,同樣不利於志願軍優勢兵力的發揮,這一點對於手中兵力捉襟見肘的範佛里特來說尤爲重要。再者,這個地方的失守,對於五聖山主陣地並太大的影響,志願軍比人民軍作戰靈活,向來愛惜士兵生命,不會堅持太久。因此,範佛里特有理由相信,這次代號爲“攤牌”的金化攻勢定能一戰成功。

而在志願軍的指揮員看來,這次對手的進攻實在是機會難得。在當時,戰場雙方陣線處於僵持之中,雙方都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來突破對手的防線。克拉克對此看的很明白,他說,“殲敵的方法只有一個,即敵人從陣地出來採取進攻時給予決定性的打擊”,這就充分說明,殲敵機會已經到來。

雖然聯合國軍佔有絕對地炮火優勢,但就那4平方公里的陣地來說,疊加一次跟疊加兩次差別意義不大。只有利用這次機會,打痛對手,才能逼迫對手在停戰談判中真正坐下來。到後來,雖然雙方都在增兵血戰,損失都很大,但這樣的損失對於雙方的意義不同。志願軍當時在朝鮮的兵力已經達到了135萬,除在一線配備了7個軍外,二線部隊和防登陸部隊兵力都很充足。相比之下,聯合國軍在兵力上則捉襟見肘,這次上甘嶺戰役,範佛里特已經將能夠動用的部隊全部用上,甚至集團軍直屬的寶貝疙瘩空降187團都當作普通的步兵團用來衝鋒陷陣。因此,從戰術上看,在這個小敵方與對手拼消耗,乍看是愚笨的,可實質上確實大智若愚,志願軍從戰略上還是佔足了便宜。

最後,還有幾個小問題。

關於坑道中作戰的問題,坑道中作戰的效果究竟有多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在上甘嶺戰役,特別是第二階段主要以坑道守備爲主的作戰中,志願軍利用坑道創造了奇蹟。

以坑道爲骨幹的堅固陣地工事是志願軍對抗美軍優勢地面及航空火力的法寶。坑道一般都建在山體的背山一面,頂部厚達幾十米。根據中朝聯合司令部所發出的戰術指示,坑道口應能抵抗得住155毫米口徑重炮的直接轟擊。當敵人炮火覆蓋時,表面陣地上只留很少的觀察哨,待敵炮火延伸後,等敵步兵靠近了,坑道內的戰士再分批衝出與藉助炮火過後的掩體與敵戰鬥,根據陣地上的情況隨時補充兵員,盡力減少損失。採用這種方法,志願軍盡最大可能保存了實力,再加上己方炮火的協助,志願軍傷亡遠小於對手。

但當表面陣地失守後,剛剛退入坑道中的志願軍戰士都是百戰之餘,經歷長時間的生死考驗,精神極度惶恐。以一號坑道爲例,坑道里有80餘人,來自十六個連隊,其中傷員55人,武器裝備隨意擺放,一天裡竟發生了九起槍械走火事故!

後軍指揮所派專門人員冒死進入坑道,傳達了軍黨委的指示,統一了領導之後,所有人的心神才穩定下來。進入坑道作戰之後,戰鬥依然非常殘酷,坑道內減員非常高,但由於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軍心依然沒有渙散,人人都互相鼓勵,直到最後一分鐘。在坑道外參與運送物資的運輸員的傷亡率甚至高達90%,以至超過了坑道內的戰鬥減員。

隨着戰鬥的進行,陣亡者越來越多,坑道里地方太小,只好把屍體在坑道的叉洞裡疊起來放置,令所有人驚奇的是,這些屍體在溫度高達30度的坑道里,存放了十四天,竟無一具腐爛!科學都無法解釋的奇蹟,活着的人只能用英靈地下有知來解釋。

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爲什麼交戰雙方戰史描述中,對雙方使用兵力和傷亡情況的數字相差甚遠呢?

以人員傷亡爲例。志願軍戰史稱這次戰役共傷亡15600餘人,殲敵25000餘,其中美軍5200餘,敵我雙方傷亡比爲8:5。美方宣稱殺傷志願軍19000餘,自身傷亡9000餘。

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政治因素,每一方面都想多報對方的傷亡而少報自身的傷亡,以鼓勵士氣,這一點古今中外都一樣。

個人認爲,還有一點就是志願軍按照聯合國軍突擊的人員、編制、炮火等來計算,而聯合國軍在發起攻勢的時候,特別是美軍,往往增配一些額外的輔助兵種,這就使得編制和人員都大大地超過了原本單純的步兵營、連單位。

而就傷亡數字等損失情況的統計而言。基本上是美軍傷亡的統計數字最精確,因爲每一個傷亡者都要給予國內通報,志願軍次之,最差是韓軍。在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中韓軍傷亡最大,韓軍傷亡數字最虛假。

所以,在雙方公佈的傷亡數字中,應該折中處理,並且實際數字應偏向於志願軍方面。

總之,這次戰役是如此令人難忘。在中國人眼裡,這次戰役固然躋身於幾場改變歷史的著名戰役之列,更成爲了五六十年代英雄主義的代名詞,被拍成了《上甘嶺》、《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膾炙人口的電影作品,深入人心。受到慘重傷亡的韓國,對此也有着深刻的認識:《韓國戰爭史》認爲此役時間之長,戰鬥之殘酷,傷亡之慘重,史無前例。並寫到:“*十五軍防禦意志堅定,因此,三角形山戰鬥始終沒有進展,反而使敵人因打了漂亮仗而自豪。”以科學、客觀著稱的美軍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次戰役,上甘嶺戰役因此成爲了載入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的唯一中國戰例。

殘酷的上甘嶺終於結束了。在朝鮮戰場,接下來的日子裡依然不太安寧,作戰雙方究竟又有什麼動向?請看下回分解。

PT小偷

PT小偷

內容來自PT小說程序

PT小偷,建站容易!

PT小偷

內容來自PT小說程序

內容來自PT小說程序

空中絞殺戰詳細進程二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四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二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之東線難忘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寫在文章之前的話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雙方態勢發展全透視二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西線神出鬼沒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東線誘敵深入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二志願軍出戰前的朝鮮戰況一關於絞殺戰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一三八線的軍事來歷和雙方的戰爭準備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三寫在文章之前的話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之東線難忘後記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之東線難忘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空中絞殺戰全過程三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三八線的軍事來歷和雙方的戰爭準備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志願軍出戰前的朝鮮戰況一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西線神出鬼沒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役詳情全角度鳥瞰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後記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術反擊第二階段志願軍出戰前的朝鮮戰況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朝鮮戰爭一場特殊歷史背景條件志願軍出戰前的朝鮮戰況二後記二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東線誘敵深入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二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之東線難忘空中絞殺戰詳細進程一三八線的軍事來歷和雙方的戰爭準備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一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二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關於絞殺戰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一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四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朝鮮內戰軍事品評二戰場全角度鳥瞰之西線血與火的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戰前雙方勢態發展全透視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四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之東線難忘戰役軍事品評之多重視角二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三戰役發展全角度鳥瞰之東線誘敵深入戰場詳情全角度鳥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