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徵稅

朱由檢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派員徵收商稅,以什麼樣的方式徵收。

商稅必須要全面徵收,這是爲將來組建海軍籌集所需的經費,海軍不能再由着鄭家一家獨大,必須想辦法消除這種不穩定因素。

海軍太燒錢了,將來成立的海軍艦船首先要從西洋購買,那種西式的炮艦價格非常昂貴,必須要另開稅種才行。至於自造艦船,那得需要通過引進大量的人才後方能進行。

原先大明稅收最大項來自於農稅,佔據了整個朝廷稅收來源的七成以上,而鹽稅和商稅分別只佔了一成;這種畸形稅收政策導致越窮的農戶繳納給朝廷的稅賦越多,越是富有之人承擔的社會責任反而越輕微,其結果就是民不聊生,無奈之下合起夥來拿着鋤頭耥耙造反了。

自己穿越至今已歷三年,經過種種努力,通過減免田稅、廢除金花銀、徹底改革鹽業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內帑和太倉銀庫的收入,極大程度上減輕了絕大多數農戶沉重的負擔,並使得大明幾乎所有農戶都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可以說已經基本杜絕了再次發生大規模造反的情況。

普通百姓只要有一口飯吃,是絕對不會起來對抗朝廷的。尤其是現在,日子正在一天天好轉,大規模減免賦稅讓所有農戶對將來有了盼頭,這種狀況下就算後世的傳銷巨頭穿越到李自成身上,也根本無法蠱惑更多人跟着他造反送命。

但既然是此消,那就應該彼長才行。

政權穩定的基礎已經牢靠,那既得利益集團就該出點血了。

在大明什麼都可以動,就是不能動士大夫階層的利益,一點點兒都不成。凡是動了的,從上到下,按級別分別打成昏君,奸臣,小人。太監嘛,不用說了,跟着皇帝混,皇帝安生些,聽士大夫話些,皇帝太監的名聲就好些。如果皇帝有點點想法,特別是想法還動了士大夫階層利益,那對不起了,皇帝和太監就是昏君和姦佞之輩。

在大明,士大夫階層眼中的國家,就是爲了保護他們利益而存在的,其它任何階層都是爲他們的攝取利益服務的。要叫他們爲國家支出一星半點,那這樣的大明還是士大夫的大明嗎?這樣的大明對掌控整個個國家資源的士大夫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徵稅先從哪裡開始呢?

朱由檢首先想到的便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鈔關,要想加大稅收力度,那就得從這裡着手。

大明的鈔關也不是問誰都要錢,它們有三不收:官船不收,太監的船不收,進士和舉人的船不收。

大明的商船過鈔關,變着法兒逃費,有的造一對假牌子,在船頭豎起來,一面寫“相府”,另一面寫“通政司大堂”,冒充官船,就像後世某些民用貨車掛軍車牌照那樣;有的請進士或者舉人坐在船上當護身符,過鈔關的時候,人家要錢,就讓護身符出面對付,類似後世某些驢友開車出門時儘量捎一記者。時代不同了,手法仍然會復古。

冒充官船風險太大,請進士或舉人做護身符卻百試百靈,所以在明朝,進士和舉人堪稱一專多能,他們不但推動了文化教育產業的繁榮發展,而且在民營航運領域大顯身手。船主給他們的回報也豐厚,一位秀才同時給兩艘民船護航,最後能拿人家五兩紋銀的顧問費,進士和舉人比秀才有身份多了,他們更有資格幫人免交過路費,拿的報酬自然更高。

若想改變這種狀況,那就要所有船隻一視同仁,取消免費通行制度,除了官船以外,所有船隻必須收費。

不管你是一品大員也好還是新科進士也罷,只要乘坐的不是官船,那就證明你出行不是公差,既然不是因公出行,幹嘛給你免稅?至於那些舉人、秀才就更無須多說,每個鈔關都會派駐御史和錦衣衛,在他們眼中,內閣大佬都不在話下,何況你一個小小的舉人。

嗯,就這樣吧,先從鈔關開始,提高徵收額度,二十稅一,鈔關開具憑證後,沿途任何衙門不得再行徵收,違者就地免職。

這條政令肯定會遭到激烈反對,沒關係,朱由檢就是想看看到底是誰站出來和自己對着幹的。

現在局勢穩定,並且有強軍在握,建奴一時半會還構不成威脅,不怕那些既得利益者翻了天。

只要有人敢站出來反對,朱由檢早就爲其量身定做了好的去處。

再就是徵收礦稅。

這事萬曆皇帝曾經幹過,但手段和手法都太糙,最後幹砸了。

萬曆皇帝派遣太監徵稅入的是內帑,和太倉國庫根本沒關係,並且這幫太監手段太爛了:礦監看中那家店鋪或者房產,就說你房子下有礦脈要來挖,你要麼產業盡毀,或者只能花錢賄賂礦監“完稅”,因此顯然這種稅款很多都沒有入賬被經手人私吞了。最後萬曆皇帝銀子沒收多少,反而被罵的狗血噴頭,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做法過於弱智,最後便宜的是那羣太監。

但如果照搬後世的成立專門徵稅部門的方法,也好像不太現實,那可是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才行,依戶部這點人手,就算全撒下去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來。

既然不好徵收,那就全部收上來,由四海商行負責開採,朝廷分成利潤,若遇對抗直接連根拔除一併除掉。

爲了應對將來製造業和商業的繁榮所產生的人才短缺的問題,四海商行已經在皇莊開辦了培訓班,聘請京城商鋪經驗豐富的掌櫃前去授課,專門教授學院如何做賬和查賬的方法。每逢官員休沐之日,商行還會重金聘請戶部相關的官員吏目前去講課,這些人又比商行的掌櫃更加專業了。

因爲四海商行的背景大家已經心知肚明,因此請人授課時並未受到任何牴觸,很多人反而是爭相前去,妄圖能抱上大明最粗的一根大腿。

授課的對象當然就是錦衣衛數年來收攏到皇莊的孤兒了,當然並不是全部,要年齡在十四歲以上、頭腦靈活的纔可以入選。

與此同時,在朱由檢的授意下,太醫院也在皇莊建好的學堂中開辦了培訓班,院正、院判、御醫們輪流前去上課,京城內小有名氣的郎中也會抽空被邀請前往授課。

授課的內容主要是朱由檢與吳有性等人探討過的戰場救護措施,包括消毒、止血、包紮、看護等等,這些措施具體如何實施,朱由檢也是懵懵懂懂,但他將思路講出來後,自有吳有性等這些行家去完善後實施。

太醫院授課的對象範圍就廣了,只要年齡在十六以上、五十歲一下,不分男女都可以參加。雖然有些御醫、郎中對給婦人以及那些粗鄙的農戶授課很不情願,但在各種威逼利誘下也只能捏着鼻子從了,因爲錦衣衛作爲主導者參與在了其中。

之所以大規模開展這種培訓,爲的就是準備應對明年的遼東之戰。

籌集糧食、給士卒放假休養、組建醫療救護隊、京營、勇衛營裝備車營、改變戰法,這些都是爲了戰爭做準備。

任何大規模的戰爭不是說打就能打的,沒有充足的後勤保障和準備,倉促上陣只有敗亡,就如歷史上的松山之戰一樣。

朱由檢已經決定,崇禎十一年對建州展開大規模進攻,對其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殺傷其有生力量,使其再無對抗大明之力。

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六十章 追擊2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五章 皇莊1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別擔心,銀子馬上就有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問題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七十章 商路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九十一章 善後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擊2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醫第五百四十二章 帶西夷開開眼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六百八十七章 爲了利益,多爾袞打算把侄子給宰了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二百九十二章 鄭芝鳳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八百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四百章 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