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

乾清宮東側的昭仁殿是後世乾隆收藏書籍的偏殿,現在卻是朱由檢接見重臣的主要辦公場所。不大的殿堂內,除了正北方位擺放着一具御榻以外,下首兩側都放着數個錦墩,以供重臣們安座。

這也是朱由檢主動提出來的一項舉措,是以效仿兩宋君臣之間坐而論道的名義安排的。皇帝的這一行爲得到了重臣們的一致好評,因爲這充分體現出皇帝對大臣們的尊重之意。

此時的殿中間擺放着一具沙盤,上有兵部職方司根據輿圖及實地勘察後,由京城專捏泥人的巧匠製作出來的寧錦一帶的山川河流圖樣。

當然了,這是朱由檢無意中想起後提出來,然後由兵部去製作完成的,雖然只是個大致的模樣,但至少比輿圖給人的印象更爲直觀。

“臣以爲洪亨九所慮甚是有理。建奴在主力西征未歸、南面又遇重挫之際,爲挽回被動之局,調集兵力奪回義州,乃至趁機攻打錦州已是勢在必行!”

在衆人傳看過洪承疇的奏本後,楊嗣昌率先拱手出言道。

“那依卿之言,洪卿所提增兵一事可行否?若遣軍出關增援義州,敗敵之後是否可趁勢收回廣寧,以使錦州以北再多一道門戶?”

朱由檢連續向楊嗣昌發問道。如果官軍能攻取廣寧,那麼義州與廣寧、錦州就會形成一個三角形防禦地帶,會使得錦州防線更加穩固,也會讓來年大軍攻略東北有了一個更加前出的據點。

“啓奏聖上,臣以爲增兵乃必然,但此次不僅不收回廣寧,甚至連義州亦要棄之!”

瀟灑文雅的楊嗣昌忽出驚人之語,包括朱由檢在內的其餘諸人聞聽盡皆吃驚不已。

朱由檢知道楊嗣昌並非故作大言、譁衆取寵之人。不管是從歷史上還是現世來評判,楊嗣昌的確是智謀深遠、胸有溝壑,戰略眼光相當長遠,剛纔他這幾句言論定有深意。

“兵憲何出此言?義州奪取雖易,但一乃建虜守備力量薄弱,二是未曾想到我軍會突然出擊,大意之下這才失手。反觀義州城東、北兩面皆有大淩河環繞,而敵卻爲南向,憑此地利,城內只需放置數千守軍,便可將奴拒之門外。況收復失土乃我輩之責,何來刻意棄之之說?”

兵部左侍郎王家禎面帶不解的發問道,薛濂、衛時春、孫應元也是一臉疑惑的看向楊嗣昌,只有朱由檢面色沉靜的等待楊嗣昌接下來的解釋。

“玉存且聽吾言:義州的確有險可據,若敵強攻,城內置五千守軍則敵短期難破也。但若建奴掘壕築牆以圍之該當如何?其距錦州百餘里,中間皆爲地勢開闊之平野,我軍如想救援則勢必要橫穿此間,而平野正是建奴之馬隊逞威之處。就算我軍兵力多於其數倍,可在其沿途騷擾不斷、糧道不穩之情勢下,即使抵達義州也需耗費良多。且還有深壕溝牆相阻,我軍師老兵疲之際,正中建奴圍城打援之策,結局實在堪憂!”

楊嗣昌起身行至沙盤前,一個機靈的小太監趕忙上前遞上一根細長的木棍,楊嗣昌接過後指點着沙盤侃侃而談,殿內諸人聞聽後皆流露出恍然之色。

朱由檢也不由的心中讚歎:盛名之下無虛士,不愧是歷史名人,凡事着眼之處與他人確實不同。包括自己在內的絕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面對建奴重兵如何守禦,根本沒想到如果建奴並不強攻,而是採用圍城打援的方法,誘使明軍從錦州前去救援,然後在平原地帶佈下大股馬隊突擊援軍。到時援軍再多、並且也有馬隊護衛兩翼,但在利於馬隊馳騁的曠野上四面受敵下也會寸步難行。最後勉強抵達義州時也難有作爲,損兵折將是次要的,一旦決策失誤,全軍覆沒也極有可能。

“楊卿不愧是大明肱骨,此番解析實是高瞻遠矚、鞭辟入裡!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官軍馳援後戰事是否如楊卿所言那般,但事關數萬將士性命以及遼西之安危,爲帥者需做萬全之思!那依楊卿之見,該如何應對將要發生之戰事?”

朱由檢毫不掩飾的對楊嗣昌大加讚賞,得到皇帝表揚的楊嗣昌欣喜之餘繼續演說道:“我皇謬讚,臣誠惶誠恐!臣思量之下偶有所得,有不當之處還望我皇既諸位同僚指正!”

剛纔遞上棍子的小太監殷勤的端來一杯茶水,楊嗣昌接過後輕啜幾口,小太監接過茶盞後顛兒顛兒的退到一旁。

“臣觀錦州一線之地勢,唯松山、杏山之處適合迎戰建奴。遼西之地最狹長之處便爲此兩處堡城所轄,其地有大小山頭若干,利於步卒排陣,而不利於騎兵馳騁。我軍棄守義州後,敵定會來犯錦州,而錦州城堅難下,且建奴不善攻城,依臣推測,其應以圍困錦州爲主,之後四下擄掠爲輔。而松山、杏山兩城相對錦州來言更易攻取,故其應會掘壕壘牆之後分兵繞過錦州來攻鬆、杏二城。屆時我軍在此預先設伏、以逸待勞、發揮我軍火器之利,爭取重創來犯之敵!”

楊嗣昌分說完畢之後向朱由檢施禮後退回座位,小太監輕步快跑過來接過長棍後退開,殿內一片寂然,諸人都在思考楊嗣昌提出的策略和計劃。

“楊卿此策甚佳!此次迎戰建奴援軍之戰便依卿之策即可!可京畿一帶可戰之兵僅有勇衛營與京營,勇衛營現只餘兩萬餘人馬在側,京營也僅有三萬餘人,孫卿之秦軍遠在陝西、川軍更是遠甚,左良玉等將所部兵馬並不太多。京師重地須有強兵駐守,遠處調兵則時日過久,諸卿可有良策?”

按照洪承疇以及楊嗣昌等人的推測,建州若想派兵報復,那其能調派的人馬也就在三萬之數,除了漢軍旗近兩萬人外,建奴和韃子也會在一萬左右。考慮到建奴的戰鬥力驚人,官軍兵馬怎麼也得有其一倍以上纔有把握取得大勝,否則人數相當的情形下結局很難預料。勇衛營這樣的強軍要是損失過重,那明年進攻盛京便失去了一隻最有力的拳頭。

包括楊嗣昌在內,諸人都未將遼西軍計算在內。事實明擺着,若是祖大壽們能打的話,還用被動挨打這麼多年?

若是讓錦州軍勉強上陣,指不定會拖累關內明軍,這種事例以前又不是沒發生過。

但要是調秦軍、川軍赴援,那時間可就拖下去了,說不定等這兩隻強軍趕到,建奴早就掃蕩完錦州周邊後退回盛京了。

從京師以八百里加急趕到西安府,最快也要三天以上,而孫傳庭從接到聖旨到下令集結分散於陝西各府的秦軍,然後徵集糧草,準備各種物資,這個過程最少要二十天;之後再率軍由西安府橫跨山西、京畿趕到錦州,這三千多裡的路程,按每日六十里的行軍速度計算,也得需要近兩個月的時間,這還是不包括途中遇到各種突發情況,比如暴雨山洪、橋樑斷絕、士卒染病等等。

至於川軍則距離更遠,臨時根本指望不上。

“啓奏聖上,臣以爲接下來之戰事不必動用過多兵馬。臣建議與敵打消耗戰、將戰事拖久,逐步蠶食此次之敵,以使奴酋接連調派建奴大軍前來錦州、松山一線,秦軍、川軍等強軍可從容趕至關外,待大軍彙集時,我軍與敵在松山展開會戰,爭取一戰將其擊垮!”

楊嗣昌神態肅然的起身施禮奏道。

朱由檢瞬間明白了,這纔是楊嗣昌的根本目的:先在錦州、松山與敵膠着,讓建奴感覺可以勝,但又勝不了;給敵以殺傷,但不會使其喪膽,最終目的是拖到建奴西征主力迴歸,皇太極爲了消滅錦州、松山一帶的明軍,肯定會盡遣主力前來;而此時各路官軍已經彙集鬆、錦前線,雙方就在鬆、錦決戰!

此策可行!

朱由檢不禁對楊嗣昌的謀劃讚歎不已。此計選擇了最適合明軍發揮火力優勢的地帶與敵決戰,免去了遠赴遼中平原時可能遇到的種種不可測因素和危險,讓戰事朝着最利於明軍的方向發展,也使得主力盡出的建奴老巢空虛,盧象升的側翼突擊成功的可能將會大大增加。

“楊卿,此戰若勝,卿當居首功!”

朱由檢大讚的同時並未許諾什麼,但態度已經相當明確,楊嗣昌整整衣袍躬身施禮後坐下,面上並未有洋洋自得之意。

“啓奏聖上,臣受命與宣城伯重整京營已有近兩年,賴聖上之仁德慷慨,京營上下糧餉充足、兵甲犀利,平常亦是兩日一操、十日一演,衆將士皆感恩我皇之恩德,誓言以死報效我皇!現京營士氣軍心皆可用之,臣懇請我皇調派京營出關,與建奴一戰!勇衛營已與建奴接戰兩場,同爲親軍,我皇不能厚此薄彼!我皇莫非以爲京營不如勇衛營乎?臣與宣城伯無能乎?”

陽武侯薛濂起身施禮後慷慨陳詞道。

同爲護衛京師的兩隻兵馬,勇衛營在昌平、義州已經和建奴大戰兩場,打出了好大的名氣,而京營只有部分將士參與了剿滅張獻忠之戰,這讓京營上下心內不服,也讓薛濂和衛時春感覺很不舒服。照這樣打下去,直到平滅建州爲止,作爲主力的勇衛營很可能會有人被封侯伯,而自己一手整肅過的京營將領將會一無所獲,這樣下去很不利於自己家族以後的存續和發展。

“薛卿且稍安,汝與衛卿公忠體國之心朕豈能不知?京營由孱弱不堪到現今兵強馬壯,二卿功不可沒,朕自會記得二卿之功。京營上下軍心可用,朕聞之亦欣喜不已!此次朕亦如卿願,二位卿家稍後回營準備,京營全軍於五日後拔營出關,馳援錦州前線,勇衛營剩餘人馬暫留京師聽命!兵部抓緊籌措糧草物資,由輜重營押運,跟隨大軍一同出關!”

京營三萬多人馬,加上義州的勇衛營兩萬人,再有錦州人數不等的馬隊策應,這數萬人馬應該足以應對皇太極湊起來的南下軍隊了。

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軍隊登陸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四章 洪承疇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八百八十六章 長遠規劃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二十七章 初戰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四百二十五章 戰幕拉開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七十六章 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