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八十日帶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閻副使,胡大使請你速去公事房一趟!上頭來人了!”

京師戶部軍儲北安門倉大院一座倉房內,閻應元正在檢視倉房內糧食有無被老鼠齧咬的痕跡,一名書辦急匆匆跑進倉房內拱手稟報道。

閻應元四處掃視着倉房內的糧垛,一邊隨口問道:“你可知大使找我何事?可是又要增發軍糧?寧遠那邊屯糧應該還夠大軍兩月之用,現下發過去是不是有些過早?”

“閻副使,這回不是軍糧之事,聽說是吏部派下人來了,閻副使你要升官了!”

這名書辦一臉羨慕的笑道。

“升官?某隻是個不入流的小吏,何來升官一說?你可休要誆騙某的喜錢!”

閻應元轉身笑着逗趣道。

他只是個生員身份,現在的職務也只是個不入流的低級小吏,朝裡也沒有什麼靠山,哪有升官之理。

“真的啊!咱部中廣西清吏司錢郎中和員外郎、主事也跟着來了呢!閻副使你趕緊過去吧,別叫老爺們等的過久,不然就太失禮了!我得先回去回話了!你快點啊!”

那名年輕書辦說完之後匆匆拱手行禮轉身而去。

閻應元略微一愣,心裡雖覺奇怪,但也沒太放在心上,他轉身出了倉房,囑咐門口的兵卒關好倉門後邁步向前面的公事房行去。

年過三旬的閻應元身材高大魁梧,黑麪長髯,外表看上去更像是一名赳赳武夫。

他是順天府通州人氏,家中妻子爲他生育了二子一女,長子自幼入學,並且成績不錯,在十五歲時便考取了生員的功名,現在家苦讀,準備參加來年的順天府鄉試,十二歲的次子現在縣學讀書,八歲的小女在家跟隨母親學習女紅。

閻應元自小家境還算殷實,家中餘財足可以支持他讀書上進,但他在學問上少了些許天賦,苦讀多年方纔在二十餘歲時中了個秀才。

後來因爲經商的老父病逝,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的他只得斷了中舉的念頭,在親戚的幫襯下進戶部做了一名小吏,以便掙些薪資補貼家用,從此在這裡一干就是六年有餘。

“卑下閻應元見過諸位上官,不知上官何事宣示卑下!”

面積不大的公事房中有數人或坐或站,他的頂頭上司北安門倉房大使胡一忠躬身站在門口,坐在主位上的廣西清吏司郎中錢芳苗他認識,但與他並坐的一名頭戴烏紗、身穿圓領青色官袍、上面繡着白鷳的中年官員他卻並未見過。

“呵呵,高主事,這位便是北安門倉房副使閻應元,在此處已是供職多年,平日恪盡職守,勤廉公正,實屬戶部官吏之典範。閻副使,這位上官乃是吏部文選司高遠志高主事,此次奉上諭專爲你而來,還不上速速前見禮?”

錢芳苗首先笑着對姓高的主事介紹了一下,之後收起笑容吩咐閻應元道。

“卑下閻應元見過高主事!”

“好說好說!閻副使身爲一名不入流之吏員,名聲居然能上達天聽,着實令人慨嘆呀!本官在吏部供職多年,還是頭一次爲一名吏員晉升親自走一遭啊!閻副使可謂是前途無量啊!”

高遠志上下打量着這名貌似武夫的小吏,心裡不由得感慨萬千。

今日上值之後,吏部尚書周雲派人將他叫到公房,讓他準備好官符印信,親自跑一趟北安門,給這位名叫閻應元的吏目當場宣示升遷之事,並囑他這是聖命欽點,還有口諭要親自傳達。

高遠志在暗自吃驚之餘趕緊命人備好物品找到戶部,之後在錢芳苗等人的陪同下來到這處偏僻之所。

隨後高遠志當衆宣佈,擢閻應元爲臺灣省臺中縣知縣,品級爲正七品,一名吏部的書辦隨即將官符印信交到閻應元手中。

雙手捧着官符印信的閻應元在衆人羨慕嫉妒的恭賀聲中愣住了。

他到現在也沒弄明白,爲何吏部突然把自己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物驟然擢至七品官員的高位,並且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完成的。

他家親戚裡最大的官不過是順天府的一名經承,也就是這位經承託關係把他安排到了這裡,可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與宮裡有何牽連啊。

在叩謝聖恩之後,高遠志起身準備與錢芳苗等人回返,臨行前高遠志特意囑咐,要閻應元務必在近幾日前往江陰縣城走一遭,回來後就到天津衛碼頭,從那裡乘坐海船直達臺灣。

在恭送一衆上官離開後,等候在外面的同僚們一擁而入,閻應元在一片恭賀聲中答應今晚在春風樓請一桌子後,才帶着一肚子的問號回了家中。

幾日過後,交接完畢的閻應元帶着家中的僕人李素,從離家不遠地碼頭登上了駛往江南的客船,於五天后抵達了江陰。

當閻應元踏上江陰碼頭的一瞬間,一股莫名的熟悉感迅速沖淡了數日以來心中的疑惑,這個他前半生從未踏足之地,竟然讓他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身上的汗毛也在猛然間豎起。

閻應元揹負雙手緩步前行,僕從則是正在與船家計算一路所費,不遠處高大的江陰縣城牆已是隱約可見。

“閻典史可好?吾發仍在,可慰泉下祖宗!”

一名挑着擔子的路人微笑着向閻應元打着招呼。

閻應元只覺此人極其面熟,但確又似從未謀面,並且閻典史這稱呼令他詫異不已。

不知如何回答的閻應元停步拱手,路人挑着擔子與他擦肩,看向他的目光中滿是欽佩尊重自豪之意。

一路前行,不時有人微笑着與他拱手打着招呼,皆是口稱閻典史,同樣是尊敬已極的眼神。

這些人中有十幾歲的少年,有身穿員外服的中年男子,有在路旁擺攤售賣菜蔬的青年攤販,也有身穿白色儒袍的書生,更有挎着竹籃出來採買的年輕婦人。

望着這一張張既感熟悉又覺陌生的面孔,閻應元的心頭漸生激盪之意,無法喊出對方姓名的他只得頻頻拱手予以還禮。

前邊不遠處路邊樹林中有一亭角隱現,時有喧譁朗笑聲傳出,閻應元不由自主踏入林中。

十餘位鬚髮皆白之老翁或坐或臥於仲春林中,草木蔥翠之下,幾個空空的酒罈歪到在地,有老翁手端陶碗高聲吟唱,其曲似有慨然之意,餘者或撫掌或唱和,其聲穿林而出,直達雲霄。

忽地一聲高亢至極的吟唱後,其聲戛然而止,衆翁相視大笑,似成就一番驚天動地之大事一般。

“閻典史,老夫之名可書碑乎?”

一名老者笑着衝閻應元揚手大呼。

“老夫願附典史英名之後!”

另一老翁似已酒醉,亦是高聲叫道。

“幾個老不修休要聒噪!閻典史註定是名留青史之人!我等微末之人豈能與大豪傑相提並論!”

一名神態安詳之老翁微笑道。

“典史且去且去!吾江陰人將永誌不忘!”

閻應元默然,眼眶中突然淚水盈蓄,躬身到地後長揖不起。

一衆老翁不再理會與他,自顧自縱情談笑,閻應元黯然起身,哽咽中倒退出林。

轉身之間,恍惚中忽聞如雷般之炮聲響徹天際,間雜吶喊聲、慘呼聲,弓弦響動聲、火銃擊發聲,閻應元吃驚之下舉目四顧,但只見匆匆之路人,太平之光景,湛藍之天空,並未有絲毫戰陣之痕。

步至巍峨高聳之城牆下,閻應元似覺城牆之上血污遍佈,數處牆體已是坍塌頹敗,無數蓬頭垢面、鮮血淋漓之青壯老弱手持竹槍、木棍、鐮刀、釘耙正在憑空揮舞,似是在與惡鬼搏鬥一般,不時有人倒地不起,但餘者仍是高呼酣戰。

天空忽然飄灑細雨,其色赤紅,閻應元突覺胸中悲痛之意大盛,踉蹌之下單手撐在了城牆上,心中積蓄已久的激盪之意猛然噴薄而出,直使他發出了不甘之嘶吼。

此刻的乾清宮大殿門口,朱由檢負手而立,深邃的目光似欲穿透千里之遙看向他,用極爲莊重的語氣抑揚頓挫的朗聲頌道: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偉哉,閻典史!”

“壯哉,江陰人!”

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十六章 平叛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二百二十四章 閣臣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七十章 商路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兇猛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八十七章 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