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

上述策略定下來後,接下來朱由檢要面對的是比較棘手的問題了,因爲將要進行的改制會牽扯到許多人的利益,包括現在正在參戰的各路邊鎮總兵的安置。

遼東光復之後,曾經作爲大明關外最前哨的錦州頃刻間成了大後方,其戰略位置雖在,但戰略意義在看得見的未來已經不復存在。

從山海關一直到鬆錦,一路上設置的諸多堡寨也失去了軍事價值,裁撤已成了必然之事,嚴重拖累大明十幾年的遼餉應該壽終正寢了。

可是該如何安置事涉其中的將官士卒呢?

“皇爺,大臣們都已到齊了!”

王承恩的輕聲稟報打斷了朱由檢的思緒。

“走吧,大伴,咱們去聽一聽大臣們是何想法!”

“臣聞遼東全境收復在即,東虜跳梁已無翻身餘地,值此內憂外患皆除、四海昇平之際,老臣爲聖上賀!爲我皇明賀!”

剛剛來到昭仁殿御座前轉身還沒坐下,溫體仁率先起身來到殿中站好,神態莊重的整了下衣冠後,衝着朱由檢拱手一揖到地,其餘的各部部司主官們也是有樣學樣,皆是聚攏到溫體仁身後,口中稱頌的同時,鄭重其事地向朱由檢行了揖禮。

“諸卿平身!此次虜寇蕩平之功,與諸卿日常之勤勉盡職也是分不開的!朕希望在內外平定之後,能得諸卿之力,讓天下百姓衣食無憂,以永消不安之患!”

朱由檢看到階下一張張莊重的面孔上不時顯露的喜悅之情,心裡頭也是感慨萬千。

從後世穿越過來已經有四年了,自己一個普通人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算是合格了。但剿賊平奴只是第一步,面對日益嚴重的天災,接下來的擔子也輕鬆不了。

見到朱由檢坐下後,衆臣再次施禮後紛紛退回落座,站在原地的溫體仁施禮後開口道:“不知聖上招臣等前來有何事吩咐?可是事涉戰後之相關事宜?還請聖上明示之。”

“溫卿且坐,今日之事正如溫卿所言,正是有關收復遼東之善後事宜,朕對此已有所思,如有遺漏處,諸卿聽完後儘可予以補充。”

朱由檢這幾句話中只是說讓羣臣拾遺補缺,根本沒提到讓大家修正的意思。

隨着局勢的穩定,朱由檢的權威也是越來越重,日常講話中,不自覺間已是一副不容置疑的語氣。

溫體仁帶着一臉理所當然的樣子回到座位上,其餘人等皆是一臉平靜,都在等待皇帝關於善後問題的處置辦法。

朱由檢端起王承恩遞來的涼茶輕啜一口,隨手將盞柄鑲金的乳白色玉盞放在身側矮几上,清了清嗓子後,將自己關於遼東問題的相關策略娓娓道來,殿內衆臣一邊仔細聆聽,一邊琢磨着如何從中攫取相關利益。

“將作局即刻選派官吏、工匠赴關外,並於遼陽府設立將作第二分局,建設冶鐵之所,利用當地鐵礦所產礦石,生產各種農田水利所用之農具,所有官吏工匠薪資較之京城將作局提高兩成!”

建州女真對於後世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開採已經初具規模,整個建州所需要的鐵料大部出自那裡,後續將作局只需安排一些專業人手,對鐵礦的規模和佈局再加以完善,另外新建幾處工坊和窯爐,那以後整個遼寧行省所需的農具機會源源不斷地從這裡產出。

開礦的勞力不缺。

這麼多俘虜都是壯勞力,還不用給工錢,只管飯就成,遼陽駐軍會對其進行武裝監視,只要安保措施合理,這些俘虜翻不起什麼浪花來。

這個時期的軍隊可不講什麼優待俘虜,經歷過戰場上的浴血拼殺的將官士卒,在對待俘虜時,基本都是冷血無情的。

崇禎十年時,考慮到大規模屯田的需要,朱由檢已經下旨把軍器監一分爲二,專門成立將作局生產農具,並且把將作局的第一個分局設在了西安府與盩厔縣向之間,利用盩厔早就開採和使用的鐵礦資源生產農具,供應陝西各府使用。

按照朱由檢的思路,以後大明境內鐵礦資源豐富的地區都要設立將作分局,全面開展先進農具的推廣和應用,從而大幅度提高大明農業的生產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既然確定了以農業爲基礎的戰略規劃,朝廷就要出臺相關配套政策予以扶持,成立將作局、提高工匠的薪資待遇就是最主要的,這其實相當於在潛移默化中擡升工匠們的社會地位,使得這個被全社會鄙視的下賤羣體逐步成爲社會的中堅力量。

自崇禎九年的新政實施以來,京城軍器監所有工匠的待遇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工匠羣體及親眷,已經從原先的食不果腹、家無隔夜糧,一躍成爲了各種消費的主力軍,從而帶動了各類商鋪和相關產業的蓬勃興旺。

崇禎八年朱由檢巧遇二丫時骯髒破敗的匠人衚衕,現在已經成爲了寬敞明亮的大街,原先那些破舊低矮的茅草黃泥房,全部翻建成了青磚大屋,居住在那裡的人們已經過上了比鄉村小地主還要富裕的生活。

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朱由檢希望這種情況在大明各地成爲常例,他堅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至於給出關的官吏工匠再次提高薪資,這主要是考慮到遼東地區條件艱苦,如果從條件很好的京師前往苦寒之地,很多人心裡會有怨言的,這種怨言要是變成工作中的消極懈怠,對遼東開發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雖說工匠們現在富裕起來了,但也只是剛剛過上好日子而已,他們對於財富的渴望並沒有因此而止步,相反,只是剛剛起步。

挑選出關之人時,總會有人對能漲兩成薪資動心,有這一條就足夠了。

“啓奏聖上,新設遼寧行省下轄各府及下隸州縣之官員從何處挑選?由山東移民遼東於何時展開?其中所需錢糧從何處撥付?”

見朱由檢端起茶盞輕啜幾口放下後,吏部尚書周雲知道皇帝這是講完了,他四下看看後趕忙起身施禮奏道。

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三百章 證據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陣擊敗你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佈置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二章 駱養性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給了窮書生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興市場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體規劃和佈局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個好身體,帶家裡人去擼串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