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

就在京城內,大明與荷蘭的談判有條不紊進行之中時,大規模戰事已經結束多日的遼東瀋陽城內,孫傳庭與盧象升、邱民仰正在商討朱由檢關於戰後軍隊及將領安置的諭旨。

“建鬥、長白兄,聖上覆設五軍都督府一事,你二人是如何看待?”

時節已至八月初,關內仍是薄衣短褐的季節,身處遼東的人們卻已是穿上了單衣。

由於戰事已熄,除了小股騎兵四面出擊之外,整個局勢已經穩定下來,所以堂內三人都是身着常服。

在請示過朱由檢後,新的遼東巡撫衙門設在了多鐸的豫親王府中,這座歷時五年、耗資數十萬兩銀子建成的豪宅沒有在大戰中受到損壞,多鐸和多爾袞北逃時,或許還做着有朝一日打回盛京的美夢,故而沒有放火燒宅。

豫親王府銀安殿一側的偏殿中,孫傳庭與盧象升相對而坐,邱民仰坐在了盧象升的下首,一身青色官服的謝仁星則是站在堂下的一個位置,在聆聽大佬們談話的同時給三人端茶倒水。

謝仁星被邱民仰徵用爲巡撫衙門戶科主事,從七品的職位,負責戰後遼東一帶的戶口統計、組織農戶開荒屯田、興修水利等重要事宜的規劃安排。

“既是白谷兄發問,那盧某便拋磚引玉一番,有不當之處還望二位予以指正。

聖上之意圖十分明確,復設五軍都督府一爲酬功,二爲希冀恢復盛唐時,朝堂諸臣出將入相之盛景。此番思量亦是試圖改變多年來我大明文貴武賤之狀,擡高武人地位,最終使文武各司其職,將來再有戰事發生,則不再遣文臣領軍。

白谷兄,說不定此次覆滅後金一役,亦將是我等最後一次領軍出征了,呵呵,你我金戈鐵馬之生涯也將就此完結,靜心思來,心中終是有份不捨之意啊!”

隨着流賊和後金相繼覆滅,臉上始終一副肅然神情的盧象升也徹底放鬆下來,瘦削的面頰也有了豐潤起來的跡象,氣色也顯得好看了許多,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從崇禎二年在大名府組建天雄軍至今,整整十年的時間,這位大明的忠臣猛將率領着六千人馬,足跡踏遍了大明大半個北境,征程足有數萬裡之遙,期間也曾無數次陷入險境之中,而每次他都是身先士卒衝殺在前,帶領着天雄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如今禍亂大明的兩股勢力終於灰飛煙滅,將來他將會以閣臣的身份駐足朝堂之上,幾乎不可能再回到血雨腥風的戰場之上,這讓習慣了與將士們一道浴血搏殺的盧象升有了一份濃濃地失落感。

孫傳庭微笑着對這位忠直之臣的一番言論點頭表示了贊同之意,與此同時也把到了嘴邊的話嚥了回去。

他心裡清楚,只要是皇帝的方案對大明有利,這位一心爲國的忠臣是絕對不會提出反對意見的。

在盧象升的眼中,不論文武,只要心向國事,都是值得稱道和讚揚的,皇帝這次想借機提高武人地位的做法是恰當和正確的,如果自己再提出武人禍國論,那恐怕不會得到盧象升的贊同。

“下官雖是贊成盧學士之言,但心中仍有隱憂。

以文御武之策行之百餘載,我皇明始終未有藩鎮之禍,可見此策仍有可取之處,如今聖上貿然改之,將來邊將無人鉗制,再有尾大不掉之勢,那朝廷將如何自處?

遼西將門初成之時,若是前得力文臣控之,豈有遼東近二十載之難?

而今朝堂之上,陳玉鉉、楊文弱、李夢暗等諸位有識之士俱在,爲何會仍使此事過審?

下官對此事之成實是心有所憾,二位學士俱爲統帥官軍多年、立下無數功勳之重臣,在聖上眼中亦是分量極重之人,若是二位上本建言,聖上也許會改弦更張、重審此策也不好說!”

盧象升講完之後,一旁地邱民仰猶豫片刻後還是道出了自己的擔憂。

“邱中丞過慮了。

以聖上高瞻遠矚之佈局來看,我等所憂,聖上豈會未曾慮及?

拋開個人忠誠不講,將來留守邊疆之軍伍中,軍法官盡皆配置齊全,且士卒月餉口糧皆在其監控下發放到個人手中,並非從前按人頭劃撥主將,尤其全權掌控錢糧之物,從此將官再無拿捏他人之手段,僅此一點,士卒自會只忠於聖上及朝廷。

中丞於現今之軍伍所知甚少,此番擔憂實無必要!”

盧象升笑着對邱民仰擺了擺手。

邱民仰由於根本不瞭解現在大明官軍的狀況,所以思維還停留在過去,對於朱由檢掌控軍隊的手段並不瞭解,而孫傳庭和盧象升對皇帝的這套手段自是心知肚明。

他們心裡清楚,只要現在的軍隊制度一直保持下去,那大明就不可能再出現邊鎮諸將擁兵自重的情況。

孫傳庭之所以對朱由檢覆設五軍都督府有些許不滿,純粹是不願意與諸如祖家兄弟、賀人龍、左良玉、王樸、劉澤清等名聲不佳的武將同列朝班而已。

他就是看着這些人極爲不順眼。

在他的眼中,這就是一羣草包,要是經常在朝堂上看見這夥人,他心裡會極度不爽。

孫傳庭認爲,皇帝應該學宋太祖,開個慶功宴後,讓這些舊有將官統統回家做個富家翁,在家含飴弄孫、蓄養美婢,多生幾個蛀蟲就得了,反正皇帝在銀錢上面不會虧待了他們。

至於朱由檢想擡高武將地位的目的,孫傳庭在看到盧象升的態度後,最終還是放棄了上本反對皇帝的想法。

短短四年之內,自己這個在家閒置的無品無級的普通官員,火箭般的躥升到現今武英殿大學士、內閣次輔的高位,並且將來極有可能成爲掌控整個外廷的大明首輔,這樣的知遇之恩,自己就算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

要是現在還想帶頭上本公開反對皇帝的決策,不說皇帝心裡會不會不高興,就算衆多文臣們表面上對自己這番義舉激賞不已,但內心裡也會把自己歸到忘恩負義、恃寵而驕、不可深交的另類之中,那自己可真就是裡外不是人了。

武人的地位擡高就擡高吧,以後大明的重心將是國內建設,在可預見的將來,很難再有大規模戰事發生,這幫武人都聚到京師也好,這樣的話,在文臣們的眼皮子底下,他們更難翻起浪花來。

再說皇帝這樣做還有其他的心思在裡面:安撫軍心的同時,讓這幫舊有大將給那些更年輕、更忠心、能力更強的將領們讓位置。

不就是個五軍都督府嗎,多大點事?

大明的衛所已經全部裁撤,按照皇帝的意思,剩下的軍隊還要繼續裁撤,留下來的都是精銳軍伍,而統兵大將全是對皇帝忠誠度更高的年輕將領,所謂平時統兵的五軍都督府不過是個空殼子而已,有何讓人忌憚之處?

“呵呵,長白兄卻是過慮了,建鬥之言還是頗爲有理,聖上此舉必有深意,我等臣子照章執行便可。

今日只是我等閒談,並無有違聖意之說。

待兵部覈查完各部軍功之後,我等聯名把相關事宜上奏聖上,之後便靜待聖旨安置吧!”

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三百六十章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萬民同賀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五十七章 破敵第三百九十八章 完勝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養老金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七十七章 陳奇瑜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一百四十一章 番薯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八章 皇莊4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五十章 殘暴第九十四章 獻營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六十章 追擊2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桿兵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戰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二百二十四章 閣臣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