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

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氣候溫暖潮溼的南方夏收要比大明北地來到更早一些,就在衛護縣的農戶們準備開始收割麥粟的時候,新設立的湖北行省已經基本完成了小麥水稻的收割任務。

這一日,在襄陽府宜城縣縣衙二堂內,身穿青色官服的溫侃正在與宜城縣的主官們商議移民安置以及秋播的相關事宜。

“西鹹兄,諸位同僚,這五萬餘戶河南移民能於宜城得以安置順妥,貴縣上下可謂付出良多。年餘以來,諸位皆以朝廷之令爲準,終日不辭辛勞,往來奔波與下轄鄉村,切實擔負起諸般繁雜事物,此間情形本官俱是盡收眼中,並盡與前番題本中如實上稟,以使朝堂上官能於選賢用能時加以細細考量。

此番諸位盡皆受到朝廷嘉獎,足可見當今之形勢,只要我等實心任事,朝廷自不會視而不見。

現下移民之大業於宜城可謂是初見成效,但後續還會有數量不等之災民南遷至此,還望諸位同僚再接再厲,將聖上之囑託、朝廷之重任始終放置與心,勿要心生懈怠之意,以使移民安置一事得以善始善終!”

在經過兩年的歷練之後,溫侃的身上除了還有那種令人感到親切的氣息外,還增添了幾分氣度和官威,端坐時渾身上下散發出了一種居於人上的氣場。

“溫寺丞所言極是有理。

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

現下移民安置諸般事宜也不過是開了個好頭,離最後功成時日尚早,下官與宜城諸位同僚自當盡心竭力、一如既往,定不會半途而廢,致使前功盡棄。

年餘以來,下官與宜城諸位同僚,蒙溫寺丞悉心指導,於此間受益良多,今後還望寺丞勤加指導,帶領我等再立新功,以報聖上及朝廷嘉勉之恩!”

說話的是工部都水司主事方金友,他比溫侃要大上幾歲,與溫侃一道被派到了湖北,主持各地水利設施的規劃和營造事物。

由於政績突出,方金友前幾日剛剛接到吏部升職的嘉獎,由正六品擢爲從五品,離着身穿緋袍還有兩級,可以說是已經看到了高官的衣角。

因爲此事,方金友的心裡對溫侃也是感激不盡。

他知道,要不是這位首輔之子沒有攬功,而是將所見所聞據實上奏,他這次的升職嘉獎也不可能來的如此之快。

按照這個節奏的話,等到他主持的整個襄陽府水利規劃和修繕一事全面完成,正五品的職銜是跑不了了,到時離從四品的緋袍就只差一步之遙了。

按照年齡來講的話,今年才三十四歲的他極有可能在四十歲左右就能邁入大明高官的行列,那就成了鄭家開國以來頭一位高官,將來再進一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可實在是一件光耀門楣的天大喜事。

“溫寺丞、方主事,下官等自會一切以朝廷所頒爲準,以爲黎庶安身立命爲要務,使朝廷大計早日攻城,造福我大明子民,還請寺丞、主事安心!”

宜城知縣江遠帷拱手施禮後表態道。

這次的朝廷嘉獎,包括他在內的縣衙三名主官也都是名列其中,他由正七品擢爲從六品,縣丞和主簿也都是各升一級,在可預見的將來,只要中間不出差錯,升職重用是跑不了了。

在江遠帷表完態之後,宜城縣丞和主簿也是先後表達了今後定會繼續全力以赴的態度,溫侃微笑着勉勵了衆人幾句後,話題轉向了農田生產上面。

“西鹹兄,諸位同僚,今年襄陽府新增田畝共計六百餘萬畝,這其中我宜城便佔了近三百萬畝。

雖說由於新墾田地地力不夠之因,故夏糧平均畝產不到一石,但只要下手過後,各地官府組織戶下按照司農寺所印發之冊頁行事,月餘之後,地力定會有較大程度提升。

長此以往,不出兩載,新墾田地便會成爲熟田,將來增產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溫侃向在座諸人通報了整個襄陽府的有關情況,語氣間也是透着鼓舞人心的意味。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襄陽府、德安府、黃州府是河南災民南遷的主要安置地。

單以襄陽府來說,襄陽、宜城、棗陽、南漳、谷城、均州等地,一年多來共累積接納河南災民達十餘萬戶,丁口共計五十餘萬,這項巨大的工程能進展到現在整個樣子,各地官府的確是盡了全力。

溫侃的話讓宜城縣主官們的臉上充滿了自豪之意,心裡也都是感到振奮不已。

這一切都是與他們息息相關的,都是在他們的親力親爲下取得的,多年之後提起來,心裡也是滿滿的驕傲。

地勢更爲平坦的宜城共接收災民四萬餘戶,丁口近二十萬人,在襄陽府下轄各州縣中佔據了第一的位置,這種有目共睹的政績也是吏部予以嘉獎的主要原因。

“本官以爲,在月餘之後,現下田地作物當施行輪種。

原種小麥之田地改種晚稻,原種早稻之田地該種小麥,荒坡及旱田種植玉米與紅薯。

在秋播結束之後,縣衙官吏繼續下到鄉間戶下實地考察,組織農戶興建池塘河灣後放養魚蝦種苗,並開墾荒坡種植柑橘,使農戶在糧食生產之餘,能有額外之收入。

關於農戶增收事宜,本官已向朝廷上了本,申請戶部劃撥銀兩,用於購買種苗之事。

戶部曾接聖上之意,成立了扶持農戶專項資金,鼓勵地方官府申請款項以助農戶增收。

本官估計,戶部之銀不出兩月便能撥付到襄陽府,屆時貴縣儘可行文請求劃撥即可。

這兩月時間內,貴縣上下定要做好摸排工作,選定合適地段既合適戶下,先行小範圍試種試養,一兩年後,待總結成敗得失後,再將成熟之技術予以全面推廣。

到時若是缺少資金,貴縣儘可形成題本,本官自會從中予以助力!”

提到農業生產一事,溫侃儼然一副專家的姿態,他剛纔的這番說辭也是有理有據,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新的觀點和任務,這讓在座諸人都是佩服不已:這首輔的公子確是眼光超卓,提出的這幾項新舉措都是我等根本沒有想到的。

人家爲了使農戶增收,直接就給戶部打報告索要資金,這份膽氣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咱們就算想到這些點子,頂多也就報到襄陽府,然後府尊再上報中丞,中丞再上稟朝廷。

這一級級呈遞下來,就算朝廷有銀錢劃撥,那至少也要到明年了。

可人家就不管這套,居然繞過這一層層的上官,將題本一下子遞到了內閣。

有個首輔老爹在,戶部那些官兒還不得趕緊撥錢啊。

那可是少師、特進榮祿大夫啊!

“此事完畢,至於明年春種作物,本官還有一些想法!”

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十八章 容情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二百八十九章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一百八十二章 軍心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六十八章 輕鬆第十二章 李邦華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戰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輔之子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二百八十九章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十五章 譁變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宮裡的一把火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極應對之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