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

出訪歐洲的使團遵循朱由檢的旨意,特意從威尼斯購回來兩臺機械式鑄幣機,並且還附帶着帶回了兩名有多年鑄幣經驗的威尼斯工匠,回國後經過打樣和調試,大明銀幣新鮮出爐,並且很快便在市面上流通開來。

大明銀幣通體成圓形,中間並無銅錢的那種方孔,四周帶着邊齒,由七分純銀和兩分錫、一分鉛組成。由於錫和鉛並不值錢,所以,發行一枚銀幣後,其價值本身就有近三成歸了朝廷,這可是相當的暴利,不過,這可是絕密消息,大明知道這個內幕的超不過十個人。

銀幣按照市值,分爲十兩、五兩、二兩以及一兩這四種大面值,往下又有五錢、二錢和一錢等三種小面值,以方便商品流通以及生活所用。

十兩銀幣的正面圖案是太祖朱元璋的頭像,北面是曲折蜿蜒的萬里長城圖案,其他幣值的銀幣都是以大明壯麗山河爲背景打製的模具鑄造出來的,每一枚銀幣的北面,都有“大明戶部監製”以及幣值等字樣。

銀幣流入市場後,將和現在的銀錠一起流通,各人持有銀子的,可以去四海票號進行同價兌換,僅此一招,朝廷便無形中多了近三成的利潤。

由於銀幣造型精美,讓人看上去就覺得比正常的銀兩值錢,所以,當四海票號首發的十萬兩各種規格的銀幣便被人搶購一空,戶部太倉眨眼間便有近三萬兩銀子的利潤入庫,這讓朱由檢和其他知情者開懷不已,幾位重臣更是對皇帝這種奇思妙想佩服的五體投地。

要是初登基時,皇帝就能想出如此奇妙的法門,那朝廷財政豈會長期處於困窘之狀嗎?大明官軍哪能會因爲缺少糧餉而沒了軍心?

鑄造十萬兩銀幣,太倉便能獲利兩萬餘兩,要是一百萬、一千萬呢?那該是個多麼可喜的局面啊。

通過因鑄幣產生的巨大利潤這件事,重臣們對藩屬國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例如孫傳庭、盧象升、陳奇瑜這幾位知兵的重臣,閒暇時已經在琢磨着,下一步應該將何處變成大明新藩屬的事情。

現在知道內情的重臣們都已經意識到,不僅僅是銀幣,呂宋國出產的黃銅轉化成的黃橙橙的銅錢,雖然幣值不大,但架不住數量的龐大,要是細細算起來,那可是不比鑄造銀幣低的一塊大利,甚至有可能比銀幣的利潤還要高。

與銀幣相比,現在銅錢的鑄造成本更低,除了支付挖礦土著的工錢之外,大明只是付出了少許工匠和若干臺設備而已,而且礦工的工錢也是用產出來的銅錢支付的。

這種事稍微用心琢磨一下便能得出結論:大明憑空之中多出了一個稅源,而且這個稅源範圍還會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向周邊延伸和擴大,如果據此制定相關一系列政策,將來的某一天,呂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都會被“沐浴”在華夏文明的光環中。

一念至此,孫傳庭等人聯袂進宮,專門就此事向朱由檢進行了稟報,君臣在昭仁殿商討了兩個時辰,隨後一份針對海外的整體戰略計劃雛形誕生。

朱由檢以及重臣們一致認爲,大明承繼華夏千百年璀璨之文明,始終傲立於天下之巔,以當前日漸強盛之勢,理應擔負起拯天下萬民於水火之重任。

尤其是呂宋及周邊國家地區,人民生活困頓不堪,空有寶山而不知用,實因其民愚昧也,有鑑於此,皇明當以華夏燦爛之文化除其矇昧、授其技能使其經營有道,各方共同努力,使天下人皆能富足安康,大明對此負有不可推卸之使命與責任,並會將此定爲國策,持之以恆,直至目標達成爲止。

君臣還就加大呂宋及周邊國家礦產資源之勘探、開採達成共識,內閣將會派出使節出訪真臘、呂宋、暹羅、交趾等國家,就各國與大明之間的關係進行定位,並敦促各國政府採取友好合作的態度,加強與大明的經貿往來,促進各方經濟發展,以提高當地民衆生活水平。

大明將會出錢出技術,“幫助”各國大力開發各種礦產資源,並以較爲優惠的價格出售給大明商戶。

大明皇帝陛下及朝廷,希望各國政府採取有效措施,積極配合大明提出的相關合作舉措,勿要表現出“非暴力不合作”之態度,以免被大明官軍“誤判形勢”後悍然採取保護自由貿易的行動。

提起大明官軍,這些小國從上至下還是充滿敬畏之意的。

當初打下馬尼拉後,張文耀獲悉,有一個當地的小部落因爲貪圖錢財,曾經把大屠殺事件發生時,逃難到他們那裡的百餘名大明移民全部殺害,大怒之下的張文耀便派遣兩百明軍找到那個部落,僅用不到半個時辰便將兇手全部誅殺殆盡,剩餘的部落民衆全被抓到礦場挖礦去了。

這件事很快便被四散傳播開來,本來就普遍武力孱弱的南亞諸國更是對明軍敬若天神,所以,明廷內閣給諸國的行文中才會特意提到,不要讓明軍“誤判”。

在這次君臣會商之後,得到指示的駐馬尼拉明軍以及朝廷派駐呂宋相關官員,在呂宋政府的大力協助下,不僅加大了對原有兩處銅礦的開採工作,而且又在呂宋其他地區勘探到了兩處礦藏,一座爲銅礦,另一座是品位極高的鐵礦,現在這兩座礦藏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完工大半,不用多久,大明的財政又將會多出一副大的進項。

因第一批銀幣發行後的效果出奇的好,而朱由檢更希望銀幣能在周邊國家流通起來,所以,在仿製了五臺鑄幣機之後,戶部根據朱由檢的旨意,特地將鑄造出來的銀幣留下了十萬兩,用於投放到周邊國家的市場上,以換取更多海外的資源。

現在大明市面上主要流通着三種半的貨幣,第一是傳統的銀錠,第二是銀幣,第三是銅錢,那半種就是銀票。

而朱由檢最終的目標,就是想讓銀票成爲全天下主要流通貨幣。

用紙來換取別人的資源,這纔是王道,比其貴金屬來,紙幣的成本直接可以忽略不計了。

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槍第一次實戰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三十章 預謀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五百五十四章 額就是中意她!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軍、人事任免、漕運改革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九十四章 獻營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三十章 預謀第七百六十九章 減稅、太子游學第三百六十章第四章 洪承疇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二百零六章 內情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二百五十一章 問計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三十章 預謀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十八章 容情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執法還是行兇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