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章 來大明見世面的藩屬國貴賓

俗話說,春宵苦“短”,此短還是彼短,各位自己細品就好。

在大婚後的第二天早上辰時,朱慈烺夫婦分別穿戴朝服和命服,依次到懿安皇后、朱由檢、周後面前行禮問安,太子三跪九叩,太子妃三跪三叩,從今日起,王芝蘭便正式成爲了天家的一員。

隨後,關於這場盛世大典上的一些趣事,也成爲了京城百姓之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而這些趣事都是發生在海外藩屬國觀禮嘉賓的身上。

比如某位參加宴會的朝官,親眼看到酒酣耳熱之際,某藩屬國的嘉賓偷偷將桌上的盤子裝進懷裡的啦,某觀禮嘉賓因爲見世面少,誤將侍女端來的飯後漱口水當做飲用水一口喝乾的啦,某國王子看中一位侍女,想娶爲正妻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都被朝官們當做趣聞講給了家人,沒過幾天,這些事就傳的滿城皆知,百姓們在談笑的同時,都對自己身爲大明人而倍感驕傲。

要知道這些藩屬國嘉賓可都是本國的上層人物,在本國裡也是呼風喚雨的存在,沒想到竟然連大明的一個七品芝麻官的見識都不如。

蠻夷之地就是出蠻夷啊,這天下,唯有我皇明之人才配稱華夏,看來大明教化天下的職責還是任重道遠啊。

京城的百姓哪裡知道,這些前來觀禮諸如真臘、暹羅、占城、渤泥等等小國的王子,或者是高官貴族,在初臨北京時,小小地心靈便被大大的震撼了一把。

在他們本國的國土上,何時見過北京這種宏大潔淨的大城?何時見過如此精美絕倫的建築?何時吃過品種如此繁多的美食?何時目睹過如此多相貌氣質身材都屬完美的婦人(宮女)?

大明京城的一切人和物,都讓這羣藩屬國貴賓既感驚奇又覺自卑,原本在本國時,他們都自以爲自己平時所享用的物質已經是天下最好的了,但是今天才知道,用井底之蛙來形容自己,可以說分毫不差。

等到應邀進了紫禁城後,這羣嘉賓直接傻掉了,心裡的自卑感瞬間滲透到了血管骨髓之中。

原來大明天子居住的地方,堪比他們本國的一座大城,相比之下,自己日常所居,簡直就跟豬圈一樣,及髒又小。

當有人好奇而小心翼翼地問道:大明天皇陛下所住的皇宮到底有多大時,鴻臚寺官員眼底的輕蔑感一閃而逝,隨即輕描淡寫的告訴這羣土包子,這只是前殿,聖上所居在後宮,你們看到的這些,只是皇宮的一個角落而已。

在經歷了一連串的震驚之後,這些嘉賓們都變得麻木了,但他們的內心深處正在重新定位自己國家與大明之間的關係:兒子輩降爲孫子輩。

太子大婚儀式結束後的幾天裡,藩屬國的嘉賓們在鴻臚寺官吏的陪同下,開始在京城進行參觀和購物等活動,用大明銀幣購買大明的商品,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觀光項目裡增加了理工學院。

自從大明內閣下昂藩屬國發出了“邀請”後,各國國主先後將自己的子嗣送到了大明理工學院人文分院學習,方以智把這些人分別與大明舉子安置在一起,在叮囑舉子們與他們友好相處的同時,也懇請那些名士大儒好好教導他們,這次既是故鄉有人前來,那自然要去看望一下,順便給本國的留學生留下生活費。

來大明學習的費用可不低。

這些留學生除卻每人每年繳納兩百銀幣的學費外,另外還要支付被服、食宿費、文房四寶費、課本費、輔導費、外出觀光費等費用,雜七雜八加起來,每年總計需要五百銀幣左右,這還不算休沐時外出餐飲娛樂的花銷。

好在前來留學的都是各國頂尖家族出身,不差錢的主,就算其本人在家族排不上名號,但是這點銀錢還是拿得出來的。

內閣輔臣們心裡都清楚,這次各國打發來學習的所謂王室子弟,大部分都是在本國不受重視的那種,但這又如何呢?

在內閣制訂的計劃中,只要這些人真心熱愛和仰慕大明的文化,對大明忠心,那等他們學成回國後,大明會動用一切力量扶持他們上臺掌權。

這個策略會一直執行下去,要讓藩屬國從上至下,對華夏文明有徹底的認同才行。閣臣們認爲,頂層決策者是最重要的,既然皇帝想要建設華夏文明圈,那各國的決策層必須要對大明朝廷的號令並行不悖,否則便應該被淘汰掉。

與朱由檢心目中各國睦鄰友好、平等對待的理念不同的是,在內閣輔臣們,包括絕大多數重臣心目中,這些藩屬國與大明行省沒啥區別,那些個國主不過就是一省巡撫而已。

不聽話?換就是了,還怕沒人願意幹?

這幾年大明從藩屬國獲取了巨大的利益,而這些利益既有助於改善民生,穩定大明局面,同時又讓自己和家人從中受益匪淺,這種非常顯著的收益,也使得朝臣們對增加藩屬國數量變得更加熱切。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對從大明百姓身上吸血感興趣了。

因爲大明太有錢了。

隨着銀幣的大範圍流通,僅僅是回收銀兩鑄成銀幣的利潤,太倉每年就可獲利四百萬兩左右,而呂宋銅礦的開採更是另外一大財源。

四海商行以廉價僱傭當地人開礦,然後將作局設在呂宋的分局再將礦石熔化後鑄成精美的銅錢,再用這些銅錢購買各藩屬國的稻米、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農產品,大明百姓會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購買這些海外糧食,再用這些糧食餵養豬牛羊雞鴨鵝,等到家禽家畜長大後拿到市面上銷售賺取高額利潤,這整個環節算下來,都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大明百姓自產的糧食除了口糧外,以每石三錢銀幣的價格售賣給四海酒業,而採購的海外糧食價格卻只有一錢銀幣一石,這一來一去,無形之中每石就賺了兩錢,說句不好聽的,現在大明百姓想虧錢都難。

其實有心人早就想明白了,朝廷這種策略,其實就是把原本該大明百姓負擔的,轉到了別人身上而已。

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五百九十章 謀逆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第九章 皇莊5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十九章 孫傳庭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權下鄉纔是根本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二百二十六章 請見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武的猜測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六百二十九章 對皇帝的人身攻擊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三十章 預謀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