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

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總體氛圍和風氣,與執政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是經過無數實踐驗證過的。

作爲天下之主的皇帝,他的喜好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方向,起着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作爲穿越者的朱由檢,因爲出身寒微,再加上受到前世信息爆炸的深刻影響,對世事有着非同尋常敏銳的洞察力,行事風格崇尚的是親民務實,對誇誇其談、故弄玄虛者有着天然的排斥和厭惡感,所以他選擇的內閣輔臣也是與他風格相似或接近之人。

不論是孫傳庭還是盧象升、陳奇瑜,以及其他閣臣,無不是崇尚實務者,君臣之間商議國事,從無虛言假語,都是直接講出自己的主張和看法,然後其他人再予以補充或舉例反駁,最後再由朱由檢拍板。

這種對事不對人的良好風氣已經在大明官場蔓延開來。

上至京師部司,下到州縣衙門,每遇大事,各級官員都會舉行會商,最後形成人力所能及的最佳方案,這種形式已成爲大明各級衙門的定式,其結果也被無數事實證明,這是最爲高效的工作方式,對大明的社會發展和進步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尤其是自打破官員任命拔擢的身份後,不少能吏進入到各級衙門的決策層,這種鮎魚效應帶來的衝擊,給大明官場造成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爲了消除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吏員出身的官員們無不是盡心任事,力爭在每件事務上都做到最好,生怕因爲做錯事而前功盡棄。

而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們,內心本就驕傲,也不願在公務處置的過程中被學歷更低的同僚壓一頭。

在這種微妙的環境下,絕大部分官員都是打起精神,儘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

因爲這樣既可以積累政績,利於將來的考覈升賞,又可以向外界證明:瞧見沒有?我們也不是死讀書的傻子,朝廷把我們安插到現在的位子,看重的還是我們的本事。

人都是有自己的尊嚴的。

能考中進士舉人的哪有智商低的?

之所以如此多的人精並沒有在青史上留名,是因爲受到歷史大環境的侷限而已。

要是把這些人放到後世,也基本都是學霸類,尤其是考中進士,比考清北的難度還要難。

或許有人會說,清北也不是個個都是人才。

是,這話沒錯。

但是清北出人才的機率,總比工地上搬磚出人才的機率要高出無數倍吧?

誰能跳出所處的歷史環境去俯瞰和展望?

從來沒有。

每個當世人也都是局中人。

除了穿越者。

當然了,一種優良制度的形成,僅靠自覺是遠遠不夠的,嚴格的、多方位的監督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吏部對各級官員的考覈依然是最重要的升黜方式和手段,但因爲受限於交通條件的制約,吏部根本不可能派遣人員下到每個府州縣去進行實地探查,而憑藉御史及各地錦衣衛的情況反饋的話,又怕不夠全面。

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在從內閣獲悉問題的癥結所在後,朱由檢仍舊採取了後世較爲成熟的做法:任期結束前,所有官員分別對其他人用文本進行評價,之後彙總上報,吏部再根據其他渠道的相關資料,對官員的政績進行綜合評定。

本來朱由檢打算採取在行省、府一級設立吏部分支機構,用於對下級官員進行考評的方式,後因考慮到,這樣一來,極有可能形成新的利益團體,造成官員抱團的現象,所以最後他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其實以大明現在的官場氛圍,地方官員很難形成利益團體,而且想要如從前那樣混日子也不太可能,現有機制下,有政績很容易就有出頭的機會,適宜慵懶散者生存的生態環境機會不存在了。

只要直面百姓的地方官吏能夠實心任事,那整個國家就會沿着正確軌道向前運行,就算速度慢也沒什麼關係。

既然決定按照後世日耳曼人的經濟模式發展,那就沒必要着急。

現在大明的綜合實力遙遙領先整個世界,不存在需要羣策羣力、彎道超車的緊迫局面,只要路徑正確,慢一點對整個社會更有好處。

在朱由檢的整體規劃中,大明各地的經濟發展要始終維持大致平衡的局面,朝廷財政並不會大力向某個地域做出傾斜。

他不希望看到某地人因爲當地經濟狀況惡劣,從而被迫背井離鄉、離開雙親妻兒去異地打工的情況出現,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家人衣食無憂、其樂融融、安居樂業的場面。

經濟的快速發展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道德規範、法律約束跟不上,那整個社會就會出現無數醜惡現象,人們爲了撈取更多的金錢會不擇手段,根本不在乎是違法還是違背道德倫理。

現在絕大多數百姓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在工業革命尚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在全社會進行道德建設是最爲重要的。

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這纔是儒家文明的精華所在,也是華夏文明長盛不衰的重要支撐,這是整個社會的底線,任何敢於挑戰者,都將會遭到嚴厲打擊。

在有關大明未來的藍圖中,城市化是不會被提倡的。

城鎮化,甚至是美麗鄉村化纔是根本。

只要基礎設施發達,人們在小型城鎮和鄉村,都可以享受到各種優質服務,那就沒必要擴大城市人口和範圍。

當然,想要達成這個美好願景,是需要朝廷拿出天文數字的銀錢來持續投資的。

醫療衛生、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這兩者中的優質資源絕不能向大城匯聚,要均衡分佈,使每一個家庭都能就近享受到最好的醫療和教育資源,這樣才能實現安居。

如果京城的醫院郎中,環境和醫術與某縣城相差無幾,誰會捨近求遠跑到京城看病?

教育也同樣如此。

這兩種資源的再分配一定要公平公正,這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之一。

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三百五十章 刑部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四百零五章 斬將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三百七十章 壯烈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四百三十七章 阿濟格的夢想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七百六十四章 進軍西域、 逆賊成擒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