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種

穿回古代好養老

這幾天風夜一直在忙着冬小麥的事情。他家的水田離溪流近,灌溉方便,因此不用三天他就已經把小麥下種完畢。

說起這小麥下種,其中還發生了一個事兒——關於他家的地窖。

風夜決定要種冬小麥之後才發現自家沒有麥種,他想着是不是到村裡誰家有剩餘的買些來,誰知他去找村長說這個事兒的時候人家村長就一句話:你家的不是就存在地窖裡麼。風夜就鬱悶了,感情古代農村的底細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被他發掘出來的?!他可從來沒想到過地窖這玩意兒啊。

回到家裡,按着村長的說法,他在屋後仔細的查看,果真在菜地的一角找到了一口地窖。搬開上面糊滿泥土雜草的板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概兩米多長一米寬接近兩米高的土坑,底下和四面的泥土應該都是沓實了的,其中的兩面坑壁按梯形金字塔的樣子就着土矗了四五層階梯,上面用木板墊着,堆了一些東西。

風夜找來短梯子架好,爬下去好好地瞻仰了一番。

這地窖修的沒有風夜想象中粗糙,五個麪包括土階梯都是仔仔細細的拍實,上面還留有不知什麼時候灑的石灰粉的痕跡,一些地方還砌了石塊】層階梯都堆了東西,風夜一一翻來看。有兩小布袋的小麥;兩袋穀子,應該都是糙米;一小袋蕎麥,半鬥玉米粒,半小袋紅紅的大顆扁豆;一個藤編的大籃子,底下裝了大半藍的高粱,上面還堆着一大串用苞衣綁在一起的玉米棒子☆底下的一層一邊是三個小口大肚的陶罐和兩個小罈子,打開看,三個陶罐中一個是滿滿的蘿蔔乾,都是夏天的那種小個蘿蔔帶苗整棵曬成的;另外一個裝的是切片醃製的筍混芋頭苗;事的一個裝的卻是滿滿的稻穀,這種較之糙米穀來說顆粒小也細長些,應該就是水稻了。陶罐旁邊的兩個小罈子都用泥封住了蓋子,不知道里面是什麼東西。另一邊是兩大袋帶殼的花生。地上的角落裡還堆着爲數不少的紅薯,十幾個大芋頭和四五個白蘿蔔,旁邊是一小堆挑出來的個頭小的紅薯仔,應該是拿來留種的。

當風夜從地窖上來的時候心裡不禁感嘆:真像是發現寶藏啊,原來李同家裡的大部分物資都儲存在這裡,怪不得說剛過秋收怎麼家裡的存貨就只有雜物室裡的那點兒。

第二天,風夜就把麥子拿去撒播,爲了不讓麥子掛在田裡的稻杆子茬兒上,他還站到田裡去很小心的撒。還要按着村長教他的,重新挖好排水溝,控好水田的整體溼度,光做這些也花了他三天多的時間。所以,當小麥這邊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風夜看看自己小腿上被稻茬兒刮出的許多細小的血口子和手上磨出的薄繭,不得不大大的感慨種田的艱辛。

農夫們一年到頭的在田裡刨食,還只能混個溫飽,即使是很殷實的人家一年所賺的錢也不多,雖然這樣,可是在這個年代,農民們還是對土地懷着一種膜拜般的執着,一點兒也不像現在那樣,農民們拋棄自己的天地到城市裡打工,艱辛的賺取低薄的工資,還要受到那些衣着光鮮得體的城市人輕視。古代重農抑商的國家政策和現代的城市經濟相比,遠遠不是一個等級,但是相對來說,古代的整個社會卻要少一些不安定因素。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風夜說不清也不想理論這些,他現在操心的只是他如今擁有的三畝幾分地而已。

又忙了四天,風夜將自家的幾塊旱田上的草除乾淨,按着行列將要播種的地方耕鬆,第五天才終於也把蕎麥種了下去。考慮到現在這樣晴朗的太陽天,他還要每隔三天就給地澆一次水♀麼忙來忙去,十幾天就過去了。

一天傍晚,他澆完菜之後正要做晚飯,村長家的小兒子高小明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