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混得好的呼延灼

王黼拍着桌案發泄了一通後,逐漸冷靜了下來。閉目思索該當如何處置梁山泊賊寇兵犯應天府之事。

若說現在大宋最有戰鬥力的軍團,自然是太尉童貫統領過的西軍。倘若自己將軍情上報給官家,官家震怒之下,或許又會讓童太尉領兵出征啊!

童太尉門下的程萬里已經出盡風頭,怎可讓童太尉獨得這份剿賊的軍功?

宋徽宗身邊這幫寵臣相互之間也有爭權奪利的心思,所以王黼也不願見到太尉童貫獨領風騷。思前想後一番,王黼想起官家身邊的另一個寵臣不也是管兵的麼?他立即趕去拜訪密會了那人。

當日五更三點,道君皇帝宋徽宗階殿。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天子駕坐,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啓奏,無事捲簾退朝。”

若是平日裡,衆臣一定是無事可奏,早早退朝。道君皇帝還急着去畫畫、賞景、聽美人唱曲呢!真有要事,也是重臣們與道君皇帝在宮中密議。

不想宰相王黼卻出班奏曰:“今有濟州梁山泊賊首晁蓋、宋江,累造大惡,打劫城池,聚集兇徒惡黨。見在濟州殺害官軍,鬧了江州無爲軍,攻取了東平府和濟州城。今又襲取了徐州、單州二地,將二州官民殺戮一空,已然威脅到我大宋南京應天府。此等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誅戮剿除,他日養成賊勢,只恐甚於北邊強虜敵國。微臣不勝惶懼,伏乞我皇聖斷。”

道君皇帝宋徽宗聞奏大驚,立時就讓衆臣選將調兵,前去剿捕,務要掃清那梁山水泊,殺絕種類。

宋徽宗讓衆臣舉薦賢良時,卻已將目光悄然地投向了太尉童貫,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宰相王黼,太尉樑師成,太傅楊戩等宋徽宗的近臣、寵臣們看在眼裡,卻是一言不發。

恰在此時,班列中站出一人,向道君皇帝奏道:“聖上勿憂,那徐州、單州二州不尊朝廷旨意,對草寇疏於防範,才導致丟城失地,喪兵辱國,讓梁山泊草寇得逞一時之志。量此草冠,皆是草莽烏合之衆,焉能成事?朝廷不必興舉大兵,臣保一人,可去收復。”

衆人看時,正是太尉高俅。這高俅乃是天子身邊最親近之人,又是掌管東京禁軍的太尉,他這麼一站出來,衆臣還有何言?就是太尉童貫,也悄然地將自己探出半步的右腳收了回去,垂目豎耳,聽高俅如何說下文。

王黼嘴角微微勾起,若無其事地立在一邊。這高俅正是他搬來制衡太尉童貫,以免童貫獨掌兵權,一枝獨秀。

道君皇帝宋徽宗見是高俅,也是龍顏大悅,心道還是自己的體己人會爲朕分憂啊!他和顏悅色地說道:“卿若舉用,必無差錯。即令起行討賊,早日飛捷報功。待到平定那梁山泊草寇後,朝廷定將加官賜賞,高遷任用。”

太尉高俅奏道:“聖上,此人乃開國之初,河東名將呼延贊嫡派子孫,單名呼個灼字,使兩條銅鞭,有萬夫不當之勇。見受汝寧郡都統制。手下多有精兵勇將。臣舉保此人,可以征剿梁山泊。臣以爲,可授他兵馬指揮使,領馬步精銳軍士前往南京應天府,剋日掃清山寨,班師還朝。”

與太尉童貫久處西北,身邊都是西軍的驕兵悍將不同,這高俅高太尉在東京汴梁城掌管禁軍多年,與東京城裡的開國將門關係更爲密切,彼此可謂是盤根錯節。因此有此爭奪戰功,謀求升遷的機會時,他就順理成章地將好處攬下來,給了將門子弟。

太尉童貫聽了,明白高俅是在藉此籠絡東京汴梁城中的將門,培養他的軍中勢力。童貫也不可能出言反對,平白開罪那些躺在老祖宗功勞薄上混日子的將門子弟。不過,他已經打定主意,要暗中讓程萬里加強攻勢,搶先攻下樑山泊,與高俅推薦的將門子弟爭功。

見衆臣無有異議,道君皇帝宋徽宗准奏,降下聖旨,着樞密院即便差人前往汝寧州,星夜宣取呼延灼。

當日朝罷,高太尉就於帥府,着樞密院撥一員軍官,齎擎聖旨,前去宣取。當日起行,限時定日,要呼延灼赴京聽令。

太尉童貫回到府中後,也手書幾封密信,星夜送往東平府陽谷縣的程萬里和東平府周邊數州,暗中督促他們儘快進軍。

將門子弟呼延灼祖上是北宋河北開國將領呼延贊,祖籍幷州太原,家傳鋼鞭之法,自幼學得一身好武藝,善使長槍和雙鞭,並以其慣用兵器“雙鞭”聞名天下,有萬夫不當之勇。

大宋趙家皇室因爲得國不正,害怕軍中將領們依樣畫葫蘆也來一個陳橋驛黃袍加身的兵變,奪了自家的皇權,所以爲了防止軍中將領坐大,就杯酒釋兵權,奪了開國衆將的兵權,將他們高官厚祿地養起來。

這些開國將領的後代一代代地傳下來,逐漸形成一個盤根錯節,彼此勾結的將門團體。

將門子弟發展到如今,多數早已退化,去邊關打仗不行,混跡於各地禁軍之中爲自家撈好處卻是個個都在行。

當然了,林子大了甚麼鳥都有。大宋將門集團中也出了“青面獸”楊志這種奇葩。

楊志那廝本是河東名將楊業的後代子孫,也算是將門之後。那廝託祖上之福,起步並不差,曾任殿帥府制使,年輕時也曾和其它將門子弟一樣在東京汴梁城飛鷹走馬,好不囂張。

怎知其後連遭黴運後,楊志那廝在官場上混不走,最後竟然官越做越小,淪落到去當了強盜。那廝真是大宋將門之恥啊!

與楊家的“青面獸”楊志那個倒黴蛋不同,呼延家的“雙鞭”呼延灼就在禁軍中混得順風順水。

呼延灼這廝雖有一身好武藝,卻從未去西夏和遼國邊境吃苦受累,流血流汗地拼功名,而是在東京汴梁城的禁軍中隨便混混就混到了東京汴梁城附近的汝寧郡都統制。

楊志與呼延灼同是將門子弟出身,高俅將他們一個逐出禁軍,不予複用,另一個卻舉薦到皇帝那裡,要提拔重用,人與人的差距咋個怎麼大呢?

第六百二十七章 生死考驗第四百九十二章 水中蛟龍第一百四十五章 老太公的點化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一網打盡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金軍水師覆滅第三百二十二章 好漢們借糧的煩惱第二百二十五章 潯陽江邊來挖坑第三百零二章 潛入牟山第七百七十四章 孛兒只斤?阿蘭懷孕第六百三十一章 招降納叛第三百四十二章 倒黴的撲天雕第六百二十三章 駙馬之刀第四十七章 陸小乙的榮幸第七百一十五章 山不在高第六百五十四章 港口開放第八百六十九章 宋朝統治的滋味第三百三十九章 祝家莊的埋伏第四百七十一章 官商勾結造海船第九百九十九章 二將奇襲平夏城第八章 大宋第一書法家西門慶第四百零八章 在德還是在險第八百三十五章 鬆亭關分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抵達江州城第七百六十七章 蕭幹投降第四百一十三章 初會宗澤第八百六十七章 張覺之亂的後遺症第五百二十七章 軟蛋廂軍上了陣第一千零五章 喜從天降第八百一十七章 改名達人宋徽宗第九百四十三章 趙桓乞降第四十七章 陸小乙的榮幸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小小的惡趣味第七百零四章 風暴前夕第二百六十九章 西門慶的祖宗第九百五十八章 西門慶兵臨東京城第十八章 那一夜的偷情第二百一十一章 假戲真做第一百四十四章 打山賊,分錢糧第二百章 殺個痛快第三百四十九章 渾水摸魚的高麗第六百四十二章 兵臨上京城第八百一十一章 易州請降第八百七十章 權力的遊戲第四百二十九章 贏不了西門哥哥第四百四十八章 草原上的獵鷹第一百章 雁翎甲與鉤鐮槍第四百七十三章 意想不到的好漢第一百四十章 密謀攻山第七百三十一章 欲擒故縱大刀關勝第九百五十五章 舉賢任能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相愛相殺三兄弟第四百九十六章 沂嶺問虎第六十一章 大官人被綁票了第九百六十一章 張邦昌出城第九百八十三章 北上吊喪第六百五十九章 宋江的去向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名府的名人第三十章 白馬武將第六百五十章 阿骨打得隴望蜀第一百一十三章 東歸扈家莊第三百三十九章 祝家莊的埋伏第七百八十七章 和詵與楊可世第七百零六章 蹲點撿大魚第五百零六章 江賊必須死第八百八十三章 童太尉要閃人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歸來堂的彩燈第二百四十五章 排隊當叛徒第一百五十二章 喜事連連第九百六十六章 讓帽子再飛一會兒第九百六十四章 張邦昌封官第四百八十二章 借船北渡第六百章 打虎親兄弟第五十一章 武松告官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戰後處置第四百二十章 盜馬的漢子威武雄壯第六百七十五章 貓鼠追逐第八十一章 各展神通第八百九十二章 壓寨夫人李師師第四百九十一章 湖邊血戰第二百六十六章 相州岳飛第九百六十七章 你也配姓趙?第二百零二章 劉高夫人的重託第五百七十五章 宋清的首功第六百五十九章 宋江的去向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相愛相殺三兄弟第二百六十三章 佈局東平府第三百一十章 兄弟們帶來的消息第九百四十三章 趙桓乞降第九百四十七章 西門慶軍出征第三十九章 日夜操勞的大官人第六百二十六章 謀良虎之才第七百二十三章 彈阮琴的公子來了第七百四十八章 拉盧大傻入夥第六百四十四章 遼軍喪膽第九百九十八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第二十五章 尋英雄不遇第六百五十二章 精於算計的趙良嗣第六百四十三章 盧彥倫的鬱悶第二百三十二章 不靠譜的寄信人第二百零二章 劉高夫人的重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