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羣賢畢至

這一日,天朗氣清,晴空萬里。

王孟英在下人帶領下,來到石家正廳。他撩起下襬,從容跨進門檻。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投在了他身上,有好奇,有漠然,有擔憂。

只見王孟英身上一襲半舊布衣,在滿座的綾羅綢緞中顯得格格不入。他神色卻是如常,笑容不減,緩緩環視一週,看到不少老熟人,果然是羣賢畢至,少長鹹集,人才濟濟,高朋滿座呀。

這個時候,石北涯正在旁邊,“求神拜佛,意亂心慌”。王孟英後來記載這段事,還加了一句話,“殊可憐憫”!什麼意思呢——王孟英不但沒有生氣,他還覺得患者家人太可憐了!石誦羲不服這個白虎湯,不怪病人,也不怪家屬,這是因爲他們不懂得醫學道理,而我沒有能將醫學道理給他們講清楚,是我的錯啊!

於是王孟英不等別人說話,就站了出來,拱拱手對在場各位說:“諸位,今天我就不客氣了。石公子之病久延,投藥無效,主人家已然亂了方寸。你們先別討論,等我把病歷寫清楚了,爲什麼要服這個白虎湯,然後你們看是不是合理,我們再說話。”說罷,要來紙筆,一揮而就。

這天請來的大夫,像顧有梅、許芷卿等等,都是錢塘不錯的醫生。他們一看王孟英寫的病歷,那是真合理,有理有據呀!隨着那張紙在座位間傳閱,議論之聲越來越大,終於,年紀最大的顧聽泉被推舉出來,對石北涯誠懇地說:“石老爺,孟英寫得好啊!這個病,除了白虎湯,我們還都開不出別的方子了!”(如猶不信,我輩別無善法也)

顧有梅、許芷卿、趙笛樓等人紛紛附和,深以爲然。

這下石誦羲再也無法,才服用了白虎湯。

效果如何呢?

只一副藥下去,喉嚨馬上清了!三服藥後,病基本恢復了。

可見,用一個方子來治一個病相對是容易的,一個醫生能夠苦口婆心地把醫學的道理講清楚,卻是需要更高境界的。①

據統計,在王孟英留下的醫案裡,百分之八十都是前面醫生給治壞的醫案,他去糾正過來的。

這個事情的餘熱,在錢塘久久不散。大家都說,這麼傻的以德報怨,也就只有王孟英一個人了。

一羣老友喝茶時,許芷卿繪聲繪色地複述當時的情景。

周光遠和趙菊齋一起嘲笑他。趙菊齋還仗着交情,大咧咧指着王孟英笑道:“我就說罷,孟英這人有點傻,叫他‘半癡’不爲過啊!”半癡,意思是半個傻子。

王孟英端着杯茶,坐在那裡嘿嘿笑着不反駁。

其他朋友一聽,誒呀,真貼切呀!當即就拍案稱絕,笑得東倒西歪。從此,朋友們毫不客氣地把這個外號到處亂叫。在王孟英的醫案書裡,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句子:“某某病重,急迓半癡至……”

這個外號不雅觀,王孟英不僅沒生氣,還覺得朋友們發現了自己的優點,乾脆自號爲“半癡山人”。

有醫生對患者如此的癡心,難道不是我們患者的福分嗎?

*

卻說石誦羲身體康健了以後,心中仍有一個結。他死活想不明白,自己病得那麼重,一帖藥就見了效,怎麼可能呢?

他不相信,總想着可能不是王孟英的技術高,是前面的醫生治得差不多了,他恰巧趕上了趟。

石誦羲越想越有道理,肯定是這麼回事。他決定,要再找機會試他一下。

結果,還真叫石誦羲找到了這個機會。

這年秋天,石家已經出嫁的大小姐、石誦羲的大姐姐帶着兒子回家省親。

石大小姐嫁的是一個進士,叫朱生甫,在蘇州做官,仰仗石家財力,兩家來往密切。

在石家住了小一個月,石誦羲的外甥,也就是大小姐的兒子朱仲和,不知道怎麼地,突然發起瘧疾來。這一發作可不得了,連朱生甫都告了假,連夜從蘇州趕到紫竹山莊來。

朱家子嗣單薄,朱生甫很是愛惜這個兒子,眼見朱仲和的瘧疾每天發作一次,日漸憔悴,他急得團團轉,四處打聽,錢塘城內哪位治療瘧疾在行的。

老太太自然也憂心重外孫子的病,她問陪在身邊的無雙:“我記得,年頭給羲兒看病的王先生,於瘧疾也頗有美名?”

無雙笑了笑,只說:“老太太好記性。”

於是,老太太召了孫女婿來,說:“仲和的瘧疾,我給請一個大夫來,說是治療瘧疾,江南首屈一指。”

朱生甫一聽,如獲至寶,忙不迭問:“是哪一位先生?”

“城東王孟英。”

石誦羲在旁邊一聽,不得了了,心裡立即活動來開。他眼珠一轉,上前道:“姐夫,那位王先生,療瘧真有一手。他稱第二,沒人敢叫第一。你且請他來試試!”

這話一說出來,無雙疑惑地看他一眼,沒有說話。

倒是朱生甫聽到後,頓覺希望在眼前。當下沒有猶疑,說回房就寫帖子,讓他上紫竹山莊來。

結果他前腳走,石誦羲後腳就追上他,叫道:“姐夫且慢!”

朱生甫停下腳步,急道:“有話稍後再說,我先打發人去請大夫。”

石誦羲拽住他道:“正是與大夫有關。那個王孟英,確是有療瘧之名。不過嘛……”他拖長了尾音。

朱生甫本來急着走的,一聽他話中有話,也不走了,疑惑道:“小舅子有話不妨直言。”

石誦羲左右看看,把他拉到僻靜處,湊在他耳邊如此這般說了一通。

朱生甫聽完,大吃一驚:“這怎麼可能?”

石誦羲道:“姐夫別管這麼多,只管照我的話做,橫豎對仲和的病沒壞處。”

朱生甫還是猶豫:“小舅子跟他有過節?”

石誦羲哼笑兩聲,漫不經心道:“也不算什麼過節,陳穀子爛芝麻罷了。”

朱生甫見他不願多說,很識相地閉上了嘴。他做官多有仰仗石家之處,而石誦羲是長房嫡子,他是不願意得罪的,況且這事本身也算不得什麼。

於是,當下寫帖子,請王孟英來。

朱生甫因爲做官,見識過形形色(河蟹)色的人,自詡眼力很準。王孟英剛一進門,他就覺得眼前的人兩袖清風、一派君子,並非宵小之輩。怎麼就惹了石誦羲呢?

不及多想,他迎上去,略略寒暄問候,便把他帶到了客房。

石誦羲正在客房陪着病人呢,見王孟英來,只擡眼皮撩他一眼,鼻子哼了聲,算作打招呼。

王孟英知這位石小公子心性高傲,並不以爲忤,朝他拱拱手問好,便開始給病人把脈。

朱仲和這個瘧疾,有一個特徵,就是發熱時間長、發寒時間短。他還常常胸口憋悶,嘔吐不止。

王孟英一邊給他診脈,他父親一邊介紹這個病情,“王先生,您千萬救救我兒子,他算是被這個病折磨壞了!”

王孟英擡頭微笑:“哦?此話怎講?”

朱生甫長嘆:“我兒子不是得這一次瘧疾了。他從小到大得了很多次。我們家‘廣延名手治療,總難即愈’,沒有一次是馬上給治好的、每次都是拖一年左右。我兒子發冷發熱來回持續一年,着實造孽啊!”

各位看官想想,病人一會兒熱得跟關在蒸籠一樣,一會兒冷得躲在棉被都哆嗦,來回持續一年,是有夠痛苦的。

朱生甫說到這裡,猶豫了一下。石誦羲在旁邊使勁打眼色。朱生甫硬着頭皮,繼續道:“咳,那個,王先生,咳,我聽說您醫術高明,妙手回春,咳,我兒子這個病呀,咳……”他咳了半日,下文就是猶豫着出不了口。

石誦羲白他一眼,乾脆打斷了姐夫的話,朝王孟英擡擡下巴,傲慢道:“我聽說王先生治療瘧疾,那是非常神的,不知道您能不能夠用一個月的時間給把我這位外甥治療好?”(聞君療瘧極神,不知能否於月內即痊?)

話音剛落,朱生甫就暗地裡捏了一把汗。這話着實不客氣了,簡直就是挑釁和故意刁難。哦,別的大夫一年時間才能治好,你到王孟英這兒就改一個月了,這不是故意刁難是什麼?

他開始有點兒後悔聽石誦羲的慫恿,緊張地看看王孟英,又看看石誦羲。

石誦羲卻十分得意,一邊撣袖子,一邊慢條斯理在那兒等着王孟英的回答。

結果,王孟英回答了一句話,不僅讓石誦羲氣歪了鼻子,而且還奠定了他在中醫史上治療瘧疾的光輝地位。這是一個名垂青史的回答啊。

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回答呢?且聽下回分解!

*

*

注①:石誦羲醫案整理自《大國醫王孟英》第一集《半癡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