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杞人憂天

杞國,是個古老的邦國,其公室爲姒姓,據說是夏代大禹的直系後代,即便是商湯滅夏,杞也作爲一個小方國延續下來。殷周易代時,周武王爲了體現周人的“存滅繼絕”,便選擇了小小杞邦,將其君主東樓公奉爲上賓,作爲“二王三恪”之一,供奉夏后氏的祭祀。

然而杞國的命運多舛,他們重新立國的這六百年曆史,就是一個不斷遷徙流亡的歷史。

最初時,杞國的封地在中原腹地,也就是後世的河南杞縣,然而隨着周室的衰微,西方的周人貴族紛紛向東逃竄,這些西土之人強佔了不少東方小國的地盤,杞國也深受其害。不得已,也只能在這場遷徙浪潮中挪一挪社稷,遷到了魯國以北的泰山附近。

然而這裡依然不安全,杞國曾先後受到宋國、魯國等勢力的攻打和覬覦,無法在諸夏立足,只得搬到東夷之地去,他們把姜姓的淳于君趕走,雀佔鳩巢,這纔算安頓下來。但好景不長,過了一百多年,在淮夷和莒國的進犯下,杞國再度含着淚搬到西面百里外的緣陵邑,直到到五十多年前,在外甥晉平公的支持下,杞文公才重新奪回了淳于,光復舊土。

但是遷徙耗盡了杞國的精力和民力,文化典籍也幾經流散,幾乎完全喪失,連孔子也遺憾地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夏朝的後代杞國卻不足以證明我的話……”

杞國的爵位也一降再降,周武王時封杞,拜爲列國,待爲上公,禮遇極隆。杞國東遷之後,夏禮喪失,反倒深受夷禮影響,於是經常被魯國輕賤,時而被稱爲“杞候”,時而被稱爲“杞子”。杞國自己也自愧形穢,在篆刻的青銅銘文上也自稱“杞伯”。

偏僻和閉塞也有好處,時值千年變局,趙國橫掃中原,擊敗吳國,然而作爲齊的屬國,杞國的都城淳于位於齊長城內側,所以暫時沒有受到波及。

因爲和最近的齊國城邑也有百里的距離,雙方基本上老死不相往來,商賈也很少從這裡經過,所以杞人甚至都不知道,今年入夏時,趙國和齊國已經開始了一場殊死搏殺。

他們依然過着與往常不同的生活,唯一的差異,就是換了一位國君。

杞伯維,是杞國自東樓公後第十六代國君,他的父親是杞釐公,去年剛剛死去,如今孝期已滿一年,按照夷禮,已經可以除服聽政了。

說起這位國君,杞人還有一件事津津樂道,那就是他還是太子的時候,曾經在一場夢後陷入莫名的恐慌:

他竟然擔心,有一天天會塌,地會陷!

……

“若是天塌地陷,餘與衆百姓都將沒有容身之處。”當時還是太子的杞維深深爲此感到憂慮,甚至已經達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程度,就這樣過去了數年,這種焦慮症一直沒有好轉,不管是醫者還是巫祝,都沒法讓太子心安,他父親杞釐公也頭疼不已。

眼看自己身體一日不如一日,這樣的太子,怎麼繼承夏后氏的祭祀,怎麼治理國家?無計可施之下,杞釐公甚至想要把這個太子換掉,讓庶子來繼位。

然而這件事最終還是解決了,去年春天,有一位深衣翩翩的齊國遊士來到了偏僻的杞國,進入淳于城,恰巧聽說太子有妄想之疾,他便主動請求,與太子見個面,聊一聊。

本着死馬當作活馬醫,杞釐公同意了這位遊士之請,隨即讓他入宮室,見到了太子。

“太子的擔心,是從何時開始的呢?”見面後,“齊國遊士”先是閒聊了一陣齊國的風光人情,吸引了杞維的注意,隨後才試探性地問起他的焦慮緣由。

杞維說道:“不瞞先生,小子當時正在學習杞國的過往,卻見鄙國在三百年之內,遷徙竟有四次之多,不由心生惶恐。杞國小國寡民,國運皆託付於大邦,故而不知道下一次被迫遷徙將在何時發生,進一步想到,非但是國都和國運不可靠,連這人身處的天地,也不見得可靠。杞國雖然遷徙無常,但只要社稷留存,天地間總有吾等容身的地方,可若是有一日,天忽然掉了下來,若是有一日,大地突然塌陷下去,那該如何是好呢?到時候,杞國豈不是避無可避,只能等死了麼?”

這位太子杞維的性格與普通杞人一樣樸實,卻因爲看得遠,想得深,所以纔會有如此“無謂”的擔憂,齊國遊士沉默了片刻,倒是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覺得這是庸人自擾之,思考,往往是人類煩惱的根源,但比起從不思考的人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於是他笑了笑,反問道:“太子,你想知道,這天與地到底是何物麼?”

杞維點頭,齊國遊士便侃侃道來了。

“所謂的天,看似廣大無垠,實際上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這就是空氣,杞國、青州、整個九州,乃至於外九州和東南西北四海,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這就是說,太子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氣裡活動。太子看到那天上的雲朵了麼?雲也是氣,只不過是水蒸騰而成的水蒸氣,水蒸氣凝結爲雨可以降落,但空氣的本質就是氣體,素來是在半空中漂浮的,怎麼可能會塌下來?”

杞國窮鄉僻壤,何曾有過這樣的說法,杞維聽得目瞪口呆,但細細想來又覺得不對味,追問道:“不對啊,先生,既然你說天是氣體構成的,那天上日、月、星、辰就不會掉下來嗎?”

齊國遊士神秘一笑:“太子問得好,這就要涉及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吾等還是先從地說起吧……這大地,其實是圓的……”

……

“什麼!地是圓的!?”杞維感覺,自己之前所認知的一切都被毀滅了,而始作俑者就是這個齊國遊士。

“魯國人不是說天圓地平,中國居中麼?”

齊國遊士似乎對杞維的震驚司空見慣,當年他進入臨漳學宮就學時,也曾被這種“地圓說”毀掉了三觀,但也讓他徹底睜開眼睛,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

遊士笑道:“那是謬誤,地就是圓的,比如在大海上,水中高而地四垂,可見地並不平;鄙人有一些同學的士人,曾經爲了證明這個觀點,向西到了涇渭之交,向東走到了琅琊海濱,向北走到了燕代胡貉,向南走到了楚國方城。他們發現,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極星越低,且在南方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同時東方和西方日出的時間並不一樣,由此可以推斷,地,就是圓的,吾等稱之爲地球。”

杞維已經目瞪口呆,只能任由士人說下去。

“當然了,要最終證實這一點,還必須有大無畏者繞着這大地走上一圈,邁過高山,越過大海,若是真的能回到原來的位置,那就能最終證明這一觀點。但吾等暫且認爲,地球就如蛋黃,而天如蛋殼,各自可轉。也就是說,吾等目光所及的天,是有盡頭的,空氣從地表向上瀰漫,直至九萬九千丈之外,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着。而太子所擔憂的日月星辰,還在這層大氣之外。”

杞維嚥了下口水,他已經差不多忘記自己的擔憂了,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了齊國遊士所說的天地奧妙上,他下拜頓首:“小子愚鈍,還望先生爲我解惑!”

他不恥下問,齊國遊士自然不吝教導,畢竟在臨漳學宮,“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他們的一貫準則,和之前的泮宮貴族教育不同,學宮吸納了孔門“有教無類”的傳統,只要一心求問,這些知識,不需要當做敝帚自珍,而是要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瞭解、接受。

於是那一天,齊國遊士又和杞維說了許多關於地球之外“宇宙”的一些理論,諸如“宇宙是真空的”“什麼是真空”“太陽和月亮、星辰如何發光”“他們運轉的方式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

以上種種,如地圓說,是直接在春秋時期華夏人的天文認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有一些,則是被某位喜歡提出新理論駭人聽聞的大國諸侯直接拋出的新東西,爲了證明這些匪夷所思的理論,可沒少讓學宮士人嘔心瀝血。

二人這一聊就是一天,當天色入夜時,他們已經聊到了宇宙的誕生……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當氣、形、質三者未曾分開的時候,就是渾沌,宇宙,就是從一片渾沌中誕生的……”

“原來如此……”雖然杞維依然很不懂,對遊士的很多說法也不敢盡信,但今天的談話已經大大拓寬了他的視野,那對於天塌地陷的擔憂,竟不知不覺間淡下去了。

見太子恢復了先前的精神,饗食還吃了整整一簋的米飯,杞釐公可高興壞了。雖然杞維還想與齊國遊士徹夜交談,但天色實在太晚,杞釐公擔心兒子的身體,齊國遊士也露出了一絲疲倦之色,杞維只能悻悻作罷。

這之後幾天,他都在與齊國遊士的閒談中渡過,幾乎成了莫逆之交,在被問起名字時,齊國遊士說他叫“夏子”。

除了一些天文地理外,夏子還教會了杞維12345等“周髀數字”,以及豎式的運算法則,比起杞國依然在用的算籌高明瞭許多。

作爲一個喜歡思考的年輕人,杞維對這些東西很感興趣,只是受限於條件,難以有更深入的瞭解。雖然有心將夏子留下拜爲太傅,但他也知道杞國這蕞爾小邦,只怕留不下這位大才,更會耽誤他的前程,只能忍痛送別。

當最終分別的時候,杞維給予了夏子可以在杞國幾個城邑隨意進出,並且有專車接送的極高待遇。

而夏子則送了杞維一卷手抄的長詩……

紙張在杞國尚屬奢侈品,看着這麼長一卷紙,杞維更是覺得這位遊士身份非同一般,只怕不是卿大夫貴族之後,就是齊國的某位公子王孫。

展卷一看後,他更是驚呆了。

只見他長卷上開篇是這麼寫的: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競它是如何安排?

陰陽參合而生萬物,何爲本源何爲演變?

傳說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誰曾去環繞量度?

如此規模巨大的工程,是誰開始把它建造?

日月天體如何連屬?衆星列陳究竟何如?

人言:太陽早上從湯谷出來,夜晚在濛汜棲息。

從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幾裡?

全詩373句1560字讀下來,杞維已經被這些冠絕古今、天地的發問震撼得說不出話來,只能不斷地重複:‘先生大才,先生大才。”

“不然,真正的大才不是我,而是寫了這一篇《天問》的那位。”

“他也是齊國人麼?”

“不是。”夏子眨了眨眼,笑道:“他不是齊人,而是趙人,而且身份地位很高,其胸襟囊括四海,其智慧超乎古今,他創辦的學宮規模巨大,裡面有無數像我一樣的學子,筆耕不輟,只爲探究天地奧秘,宇宙真理。”

杞維心生嚮往,但又嘆了口氣:“小子身居偏僻小國,國土被齊國所包圍,更有長城之限,也不知何時何日才能見到那位大能,去到先生所說的學宮看看。”

“或許用不了多久,太子的願望便能實現。”夏子最後神秘一笑,辭別杞維,離開了淳于城,向杞國其他兩個小邑走去,他自稱要走遍杞國山川……

……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很快,一年時間過去了,杞維在杞釐公去世後,順利繼承了國君之位,他的精力已經完全被《天問》吸引,不再做杞人憂天的無謂擔心。

然而讓杞維沒有料到的是,就在他繼位元年的夏六月下旬,杞國的天,當真塌下來了!

本來應該被齊國長城好好防禦着的杞國南境,突然有一支大軍開來,人數萬餘,似乎對杞國的山川形勢十分了解,直接就兵臨淳于城下。

看着外面甲冑鮮明的大軍,杞維臉色煞白,杞國太小了,整個淳于城連一千兵卒都湊不齊,甲冑兵器也極爲陳舊,根本無從抵抗。

就在他心生絕望時,城下有一輛車駛來,車上有一位深衣綸巾的士人,隔着矮矮的牆垣,對城頭的杞維說道:“杞君,許久不見!”

“夏子,怎麼是你?”杞維定睛一看,不是那位齊國遊士夏子還能是誰?但看着他身後的大軍,杞維似乎又明白了什麼……

那遊士同樣滿臉慚愧,在車上施禮道:“外臣先前有所隱瞞,其實,我名爲卜商,字子夏,出身臨漳學宮,乃是趙國君侯之臣,今趙侯奉天子之命伐齊,特派我來向杞君借道!”

ps: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國青銅器銘文上有”杞伯每亡“的標記,可以證明杞國爵位曾爲伯。此外“地圓說”在中國很早就被提及,但大多數人的認識依然是天圓地方。(~^~)

第618章 約爲兄弟第97章 不棄親暱第729章 曹國也要來爭霸?第600章 阿姊(上)第342章 盜亦有道(中)第565章 將墮四都進行到底!第421章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第162章 狄服騎射第207章 聞戰不懼第235章 晏平仲第821章 興越三絕第588章 神靈的居所第742章 暴行第487章 夾谷之會(中)第891章 我爲魚肉第281章 父與子(下)第423章 雪橇第1162章 大道第967章 歷史的塵埃第567章 列爲正卿第294章 尼父之丘(上)第1085章 徐偃王第259章 子泰見南子第477章 兩敗俱傷第1186章 此人野望幻滅之際第275章 出城野戰第1002章 跖之徒第1114章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上)第752章 汶水滔滔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797章 義在東軍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477章 兩敗俱傷第755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上第324章 亂(下)第427章 上陣父子兵(下)第1164章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一謀臣第244章 幕後主使第705章 試探第1043章 元年(第四卷完)第904章 巨輪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第752章 汶水滔滔第219章 秋日之陽(終)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320章 無間道(上)第1092章 天子致胙(上)第755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上第1028章 王孫歸不歸?(上)第128章 竊國大盜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202章 御者之道第281章 父與子(下)第858章 馬革裹屍第889章 禮不伐喪第411章 父子相見第241章 萬夫莫當!第474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884章 匹夫不可奪志也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954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上)第310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96章 莫如兄弟第638章 抽刀斷水第289章 範鞅之死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714章 衛侯蒯聵第805章 翻手爲雲第596章 我用十年磨一劍第第470章 醫院第795章 士爲知己而搏第553章 成王敗寇第1050章 軍功爵第639章 譬如火宅第393章 大盜的綱領第1040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第47 2章 學校第947章 第二次反趙同盟第218章 秋日之陽(三)第101章 嘉禾重潁第716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1058章 好高騖遠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643章 兩軍對壘第897章 越有處女第1003章 縱死俠骨香第11章 幸不辱命第1070章 太宰嚭第574章 趙氏幕府(上)第606章 我回來了!(下)第838章 舒而脫脫兮……第675章 逐君側之惡臣(上)第211章 鼓聲隆隆第52章 冬至(一)第608章 南渡北歸第801章 知瑤之死(上)第863章 魏韓第384章 禮樂征伐自大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