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對酒當歌

缶,也就是類似於瓦片的打擊樂器,雖然看上去很簡陋,但卻是秦人的最愛。秦伯盤也不例外,平日沒事就會把玩把玩,但是可今夜,他卻萬分不想拾起手邊的金擊。

“請秦伯爲寡人擊缶!”

趙無恤的聲音再度傳來,相比之前又加重了幾分,這不是商量,不是請求,而是赤裸裸地命令!既是大宗之主對於小宗的命令,也是伯主對盟邦的命令。

秦伯盤面露難色。

在秦伯看來,他身爲大國諸侯,這衆目睽睽之下,公然爲趙無恤擊缶,如同其奴僕樂官一般,傳出去實在是太傷尊嚴了,他從小到大何曾受過這種氣?想要不從,但是話到嘴邊,卻又遲疑了。

伯主命諸侯歌舞奏樂,其實是有先例的,當年晉平公繼位時諸侯朝聘晉國,衆人便在堂下爲晉平公表演歌舞,當時齊國的太子因爲舞蹈與詩詞不應和,被晉國執政中行偃認爲是“有異心”,齊天子遂倉皇逃歸齊國,差點引發了晉齊戰爭。

因爲不論諸侯在自己國家裡多麼尊貴,在盟會時,他們都低伯主一頭。如今趙無恤初爲霸主,其勢正盛,其心正傲,而黃池駐紮着萬餘趙軍,矛尖都頂在衆諸侯身後呢,試問誰敢在趙國的地盤讓他覺得自己“有異心”呢?

想到在雍都每日以淚洗面等待自己的夫人,想到自己還在趙國爲質的兒子,秦伯盤終於還是膽怯了,沒敢當衆翻臉,只能乖乖拾起金擊,一手按着缶,一手等候趙侯的號令,想隨便敲上幾下草草了事。

然而天不遂人願,趙無恤可不想輕易放過他,其目光再度掃過諸侯:“只有一個缶聲,是不是有些單調了?”

這一下,衆人都知道趙侯是認真的,而不是隨口說說。想要在這個場合裡討好趙無恤的人太多,剛剛被擡舉成淄川伯的齊公子瑁自願出來爲趙侯吹笙,吳國太宰伯嚭素來號稱多才多藝,他也願意爲趙無恤鼓瑟,加上秦伯盤的缶,一個臨時的樂隊便組建完畢。

有樂自然就少不了舞,巴國使者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願意爲趙侯獻舞。

巴國曆史悠久:“西南有巴國。太葜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爲巴人。”太葜即上古時代的伏羲,後照爲巴人始祖,巴國世居西南,但離中原並不遠,頂多在漢水流域。他們在夏代是“巴方”,殷商時是“巴甸”,向殷商納貢,因爲內亂,君位空懸,便被周人派了位姬姓的公子來做了國君,從此開始了姬姓巴國的歷史。等到殷商倒臺時,巴國參加了周人的同盟,在牧野之戰裡充當前鋒,作戰英勇,“前歌後舞”地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

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然而在平王東遷之後,巴國已經和中原斷了聯繫,稀少的周人遺民也被巴族同化,崇拜白虎,用柳葉劍。五百年來,他們只是跟秦國、楚國有些來往,再未參與過諸侯盟會。

然而在趙國降服秦國,控制上洛地區後,無縫不如的趙國商賈才重新找到了這個國度。春秋末期,巴國的主體依然在漢水中游,也就是後世的漢中安康一帶,還沒有被楚國逼得遠走川東,距離上洛並不算遠。

這是巴國五百年來第一次被邀請參加中原盟會,他們商量後派了一位會說秦國方言的武士前來,性格淳樸的巴國武士在這種場合裡十分興奮,見趙侯有雅興,便主動出來獻舞。

趙無恤很高興:“東南西北,中夏四夷濟濟一堂,真是前所未有的盛況。”

這一下,樂與舞都齊了,只缺一首好詩,來爲這場聲勢浩大的會盟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趙國的臣子們知道自家主君武功赫赫,文略也極佳,不但對傳統的詩爛熟於心,還擅長賦新詩,被有心人收集起來,成了畫風新穎的《趙風》。

於是他們便不失時機地說道:“皎皎明月,不可無詩,請君上賦詩。”

衆諸侯也口是心非地請求:“請伯主賦詩!”

趙無恤從善如流,說道:“今日諸侯聚會於此,可謂是前所未有之盛況,但還有一些人,沒有資格坐到這裡,其位卑,卻不代表其無才無德。甚至可以說,彼輩比起吾等肉食者來說,更加值得敬佩,寡人今日,便要爲這些未能到場的人賦一首詩!”

來了這麼一句讓人摸不着頭腦的開場白後,趙無恤從殿首踱步到殿尾,擡頭看了看月明星稀的夜空,似是有了想法,頓時大笑起來,他高高舉起盛滿美酒的犀角杯,對着天空那一輪皎月,吟誦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子張站在殿外,聽着這幾句詩,有些莫名其妙。

他上個月從葉地北上,直奔黃池而來,在子張看來,不管自己那些號稱”君子儒“的師兄們如何謾罵趙侯失禮,這都是一場堪比葵丘之會、踐土之盟的大時,會深刻地影響到整個天下。

可惜的是,前幾天的大會盟,他沒趕上,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來見證下今天的宴會。

公西赤、端木賜等已經“叛離”的孔門弟子都在這次盟會裡佔據重要位置,小師弟來投奔,他們也會給予方便,大殿是進不去的,但殿外諸侯隨從等待處,卻有子張一席之地。

子張旁邊是陳侯侍從的案几,他也是陳國人,便與陳侯的御戎陳棄疾有一句每一句地聊了起來。正百無聊賴之時,殿內卻熱鬧了起來,先是趙無恤逼迫諸侯舞樂,現在又親自走到殿門口,對月賦詩。

賦的還是首新詩,規格與詩三百一致,用詞典雅而有韻味,讓人眼前一亮。

可夫子教過子張,凡是君子作詩不可無的放矢,詩必言志,但趙侯這頭四句雖美,但裡面表達的意思,子張卻不敢恭維。

在這四句中,趙侯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本來是建立霸業的宴會,一片欣欣然,但趙侯邊喝着酒,邊唱着歌時,忽然感嘆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幹了……

在這稱霸的大好日子裡唱起如此消極的調子,甚至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子張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簡直是無病呻吟啊!或許這趙侯,也和那齊桓公一樣,本是庸人一個,滿足於小霸既安吧……

“先是公然折辱諸侯,視之爲樂官舞人,現在又在此哀嘆憂思,趙侯莫不是喝醉了酒,開始發酒瘋了?”

“肉食者鄙啊……”

然而還不等子張暗暗道出此言,卻又見趙侯將手裡的酒一飲而盡,用更大的聲音吟誦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爲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子張一怔,他乃孔門弟子,精通詩三百,自然知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鄭風.子衿》中的成句。而“青衿”是士人的傳統服裝……

他還聽出了更深層的意思,那就是青青子衿後隱藏的一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爲什麼不主動來找我?

趙侯這是在透露,他在掛念什麼人嗎?而那掛念的人,就是他前四句如此憂愁的原因麼?賦這一首新詩,是希望能讓掛念的人自己尋來?若是能來,便是“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究竟是什麼人,值得趙侯如此記掛?而且來了就會受到他歡迎,奉爲嘉賓?

這幾句使得之前的“無病呻吟”突然一變,詩意轉入纏綿深長。一連串的疑問從子張心裡冒出,他有些糊塗了,但也收起了輕視之心,凝神聽了下去……

……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在秦伯擊缶,淄川伯吹笙,太宰伯嚭鼓瑟的應和下,又是四句詩從趙無恤口中吟出,伴隨着一陣喝彩叫好。

不到直到現在,能真正明白這首詩用意的人,寥寥無幾。

望着一臉莫名其妙的諸侯,疾筆而書的史官,殿尾陪坐的各國士大夫,趙無恤心裡不由發出了暗笑。

他今天是有些醉,但還沒醉倒不省人事,醉到口不擇言的程度。

公然讓諸侯獻樂獻舞,即是他真情顯露,也算是刻意爲之吧。

揚威之餘,他更想要利用今日的宴會,向天下傳達兩件事:

其一,是趙侯已經身爲伯主,主宰華夏秩序,諸侯無不景從!

其二,就是他那顆求賢若渴的心……

五伯九侯,那是什麼狗屁?他趙無恤說立就立,說滅就滅!大爭之世,士貴,諸侯不貴,這天下的未來,是屬於士的!

從始至終,趙無恤都沒有忘記,他是依靠一些什麼人才能有今日成就的。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現在,那些之前沒來得及投靠趙國,或者心中依然有猶豫的列國士人,汝等,聽明白了麼?

他就是要通過這一首意義悠長的詩,來讓鬱郁不得志的士人知道,霸主在關切他們,並希望他們能擯棄國別,主動來投效。

無恤也不管在座有多少人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悠悠然在殿內繞了一圈,這纔再度舉盞,道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句,也是他趙無恤下一階段的大志向!

這一刻,皎皎明月,彷彿只照他一人。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第899章 計然策第907章 道、勢、術第572章 軍功授田第243章 無恤的蛻變第308章 格物致知第837章 運河第974章 欲窮千里目第36章 一言之威第477章 兩敗俱傷第221章 逝者長已矣第971章 汝陽的火光第355章 公輸紙第961章 趙無恤之心(上)第251章 新時代(第一卷終)第682章 無恤在鄴第137章 大射儀(下)第1047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第1043章 元年(第四卷完)第1124章 刻舟求劍番外7 羋月傳(上)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738章 禮賢下士第325章 一山不容二虎(上)第326章 一山不容二虎(下)第600章 阿姊(上)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834章 石渠番外1 《史記.西秦世家(上)》白話譯文第647章 大風(4)第661章 卿士之死(中)第40章 碩鼠碩鼠第1087章 季子掛劍處第54章 冬至(三)第328章 梟臣的末路(下)第25章 國野矛盾第1030章 王孫歸不歸?(下)第426章 上陣父子兵(上)第1154章 雲中誰寄錦書來?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第1096章 濟北第763章 戰俘問題第544章 首誅第648章 大風(5)第1160章 鼎之輕重第1096章 濟北第252章 樂而忘歸第758章 戰爭從此變得不同 下第291章 焚劵市義第1160章 鼎之輕重第521章 摘桃的來了番外8 羋月傳(中)第1012章 雖行無道第714章 衛侯蒯聵第912章 沸鼎(下)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684章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第509章 致師第374章 刺殺!第799章 趙魏第890章 人爲刀俎第1093章 天子致胙(下)第974章 欲窮千里目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827章 仲尼之厄第161章 修我戈矛第571章 誰爲定魯第一功?第1021章 宋裂第1079章 有殺生以成仁第153章 兩驂如手第310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第1047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第876章 版築之間第823章 碧血丹心第105章 端木之風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1201章 長安灞上(下)番外10 屠得百萬方爲雄中雄第149章 輕騎夜擊 下番外4 衛先生真乃秦國大救星第96章 莫如兄弟第444章 叛徒第376章 棋走邊角第55章 冬至(四)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973章 背水一戰第958章 意外第605章 我回來了!(中)第947章 第二次反趙同盟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674章 合衆弱以攻一強第74章 射你一眼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449章 陽虎之死第896章 吳中劍客第1101章 不絕如縷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589章 將神權交予你手第1157章 千乘萬騎走北邙番外11《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