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泗上諸侯

所謂“尊王攘夷”,是在百餘年前那個“南蠻與北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線”的特殊時代裡,在管仲輔佐下,齊桓公存邢救衛,伐山戎,救助周王的一系列舉動。

孔子對此事評價甚高,他曾當着子貢的面讚道:“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將尊王攘夷視爲保存中夏文明的重要舉措。

然而這個口號到了趙無恤口中,卻好像變了味道。

面對冉求轉述的話,孔丘說道:“不然,如今的情形與管子之時不同,魯國並無夷狄之擾。我曾聞,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夷狄伐中國則御之,不伐則容之,何苦驟然興起戰事,甚至想要通過征伐夷人讓魯國富庶強大?這是割肉充飢啊!”

孔丘雖然支持尊王攘夷,但思想卻一直停留在被動反擊上,若無事,加以防備即可,切不可悍然伐之。

他與趙無恤一個是“昔我殷武,奮發荊楚”的主動開拓,一個是“以德治國,懷柔荒服”的被動守成,註定說不到一塊去。

冉求解釋:“夫子有所不知,大將軍告訴過我一個道理,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逸,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利,死則慮名。所以,大將軍才頒佈了軍功授田、進職之法,如此可以讓貧者羨慕以軍功緻富者,以此作爲他們戮力本業,耕織立功的動力。而爲了讓此國居安思危,像我一樣的底層士、民有躋身的機會,戰爭也必不可少!”

其實趙大將軍說過,這場戰爭可打可和,之所以堅持動兵,除了決不能讓這種反抗的勢力擡頭外,還有時不時消耗下東地大夫的力量、糧食的打算,最後,還得讓將帥們積累點攻城經驗。

隨着內外形勢的轉變,一直以來防禦反擊的武卒。也要開始走上攻城略地的道路了!

然而不解釋還好,卻解釋卻越亂。雖然冉求所說俱是事實,但孔丘卻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直覺告訴他。趙無恤正在向自己的弟子們,向魯國人宣揚一種極其危險的理論。它掩藏在尊王攘夷的外表下,其實是想將魯國變成一個尚功利而忘仁義的軍國!

他痛心疾首地說道:“以戰養戰?國雖大,好戰必亡,長此以往。魯國必亡!”

這話有些嚴重了,冉求不認可,也不好斷然否認,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夫子說的有理,我不是不喜歡夫子您所講的道,只是職責所在,力不能及。”

孔丘嘆息道:“能力不夠的人,做到一半堅持不下時才廢棄不做,而求你一開始就給自己畫了一條界線,怎麼能進步?何況顓臾城池堅固。不花上數月時間恐怕難以攻克,趙大將軍的打算恐怕難以得逞,反倒會讓魯人損失慘重。”

但他的勸阻已經沒什麼用了,冉求拱手道:“戰事的成敗,自然靠我的指揮,還望夫子見諒,我已立下軍令狀,今日之戰,非打不可!“

他讓人將孔丘和子路幾人保護起來,揮舞旗幟讓兵卒開始準備攻城。一輛輛向前推攮的臨車衝車中間。有手持短兵的甲士,也有扛着長梯的甲士,更有一種孔丘師徒從未見過的器械。

子路方纔沒插上話,這會瞪大眼問道:“這……這是何物?”

這種器械酷似長梯。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擡,倚架於城牆壁上;梯頂端裝有鉤狀物,用以鉤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

冉求自信滿滿地說道:“這便是此戰需要試驗的利器。雲梯!”

……

雲梯,這是公輸班的發明,十三歲的公輸班天縱奇才,加上趙無恤讓計僑培育他修習數科知識,如今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從簡單的紙鳶到稍複雜的油紙傘,再到這種結構精細,不仔細拆開便無法複製的大型攻城器械。通常只需要趙無恤提出一個研究的方向,他便能在數月之內做出實物。

比起守方可以輕易推倒的普通攻城梯,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擡肩扛。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

憑藉這種讓守軍猝不及防的新型攻城器械,加上軍功授田引發的士氣高漲,冉求在數日內就攻破了顓臾外郭。在他們無法阻擋的氣勢下,困守內城的顓臾子選擇了投降。顓臾積累十餘世的府庫被冉求全盤接收,運回曲阜交予趙無恤,而且他統帥的精卒在後督戰,死傷的數百人多爲東地大夫的私屬部隊。

這是場迅速的勝利,一時間,趙無恤在國內外的威望如日中天。

孔丘也和城內的弟子再度會面,他們在趙兵攻城時什麼都沒幹,儒家畢竟不是墨家,既無守城的技術,也無那種國際主義精神。

冉耕、冉雍頗有些憤怒地問道:“夫子親自去勸,吾等也在城內,子有居然還悍然攻城?這是存心想要害死吾等啊!”

面對餓瘦了不少卻滿臉關切的弟子們,孔丘精神頹唐,長太息道:“趙氏富於周公,而大將軍還不滿足,他讓求攻打顓臾,掠奪錢帛、人口,是爲不仁,冉求助紂爲虐,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他這是擺明將冉求開除出孔門弟子的行列了,顏回、子路等人沒說什麼,冉耕、冉雍、漆雕開、原憲等弟子們則迅速將冉求列爲繼宰予後的第二個公敵。

從此以後他們不再是同門師兄弟,而是君子與小人的關係!殺之可也!

孔子排斥趙無恤之政,既然顓臾將歸屬趙氏縣吏管轄,他們一行人只恨不得立刻離開此地。

但接下來應該去哪兒呢?

有人建議道:“邾國太子一向對夫子的禮樂之道很感興趣,莫不如去邾國?”

有的弟子卻不同意,他們說道:“不然,邾國離顓臾很近,顓臾被輕易攻破,泗上諸侯一定會大爲驚恐,他們或許一一屈服於趙無恤,去了也沒什麼意義,反倒是東方的莒國,一向是東夷大邦,國土相當於魯國三縣之地,可以暫避一時,不如去海邊的紀障城!”

孔子無奈地說道:“可也,趙氏的野心不侷限於國內,還包括九夷之地、泗上諸侯,看來我若想逃避他的統治,只能乘桴浮於海了。”

……

孔丘最終選擇去東邊的莒國,而位於泗水流域的小國們一如孔門弟子所料,的確被趙兵旬日破顓臾震撼得瑟瑟發抖。

在傳說中,周初分封八百諸侯,其實遠不及此數,包括姬姓和異姓在內,不過七十一國,加上從上古之時便存在的部落、酋邦,也不過一百四十餘諸侯,它們遍佈九州。到了春秋之世,沒了天子庇護,這些小邦陸續滅亡,被大國兼併:楚滅國四十餘,開地兩千裡;晉並國二十餘,齊並國三十五,秦國也兼國十二,開地千里。

到了趙無恤所在的春秋季世,天下只剩下二三十個邦國,大國爭霸讓小邦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只剩下魯宋間的泗水流域因爲特殊原因,殘餘的小國扎堆,被稱爲“泗上十二諸侯”。

十二是泛指,其實根本不及此數,不過是莒國、邾國、小邾國、邳國、郯國、滕國、薛國這幾個小邦。最大的莒、邾僅相當於魯國兩三個縣大邳國僅僅是個千戶小邑,其餘幾國也不過萬餘人,別說是楚、吳、齊等大國,連宋、魯在他們看來都是強鄰。

所以薛國一直是宋的附庸,它又和滕一起向“周公之邦”魯國交納貢賦,保持着三年一朝。邾和小邾兩國也對魯人禮數有加,直到三桓各自爲政,魯國越來越不堪,這些小邦對魯的敬畏便慢慢消失了。他們依附於晉、齊,公然挑釁起魯國的權威來,滕國想要脫離魯的控制,邾國甚至躍躍欲試想要恢復被魯國侵奪的疆域。

不過趙無恤成爲執政後,一系列舉動卻讓這些小邦再也不敢小覷魯國。

他們的靠山已經不在,齊國被趙氏擊敗,爭霸的念想成了笑話,齊侯的手再也無法越過泰山伸到泗上來。而晉國也因爲內部六卿各自爲政,對遙遠的東方漠不關心,任由宋、魯幫他統轄。楚國遭到吳國致命一擊,短時間內無法返回淮泗,至於吳國?那個被和禽獸一樣德行的野蠻國度無法讓泗上諸侯們產生安全感。

反倒是魯國,在趙無恤的治理下,竟隱隱有中興之態!

最初他們也沒太擔心,直到趙無恤被魯侯任命他爲“徵夷大將軍”提出了“復周公、伯禽之業,尊王攘夷”的口號。他派冉求攻克顓臾,墮毀城邑,將那些夷人統統降爲氓隸,拉去力田或是挖掘溝渠,編制甲衣,泗上諸侯這才驚恐起來。

畢竟他們多爲夷人邦國的殘孑,萬一趙無恤將徵夷大旗南指,列國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

於是他們在邾國的牽頭下,紛紛派出使者,打算朝拜魯國大將軍趙無恤。諸國希望通過賄賂和示好,向趙無恤說明自己已用夏禮、周禮,早已不是蠻夷之邦,請勿伐之!

第767章 萬歲!第1159章 挾天子以令諸侯第783章 雌虎第1015章 西岐有鳳,鳴於昆崗第547章 墮郈(下)第1018章 吾家之千里駒!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第886章 少樑砲第136章 大射儀(中)第407章 鼓角吹寒第612章 我的兄弟姐妹(下)第966章 熵第191章 孟談三策(中)第417章 欲將輕騎逐(下)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358章 世子之位第363章 楮皮紙第853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680章 中牟之降第1118章 封建子弟第1026章 邗溝、菏水第101章 嘉禾重潁第19章 錦瑟無端第851章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818章 道可道第138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168章 成大事者第675章 逐君側之惡臣(上)第438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第1140章 再戰饒樂水第458章 諱疾忌醫第577章 失敗者第382章 “西魯互保”第529章 一旦山陵崩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1181章 近而示之以遠第958章 意外第947章 第二次反趙同盟第758章 戰爭從此變得不同 下第91章 子產之政第810章 戰戰兢兢第1066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下)第819章 無爲有爲(上)第1003章 縱死俠骨香第47章 心懷愧疚第355章 公輸紙第709章 越王勾踐第173章 各有打算第218章 秋日之陽(三)第54章 冬至(三)第527章 弒君者(下)第1020章 分娩第632章 牧野洋洋(上)第725章 韓氏之敗第1201章 長安灞上(下)第215章 如霹靂弦驚(下)第849章 織女牽牛(下)第398章 分崩離析第437章 時也運也第1009章 函首第1052章 不讓鬚眉第34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743章 想跑?第487章 夾谷之會(中)第454章 鑄劍爲犁第783章 雌虎第521章 摘桃的來了第519章 漁父第21章 四子分封第249章 克敵制勝第49章 有女如雲第1100章 杞人憂天第718章 圍衛救魯第292章 授土賜民第1200章 長安灞上(上)第999章 殘城第888章 癘瘍之懼第1213章 今天下三分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1060章 聲東擊西第858章 馬革裹屍第430章 治國之英才,亂國之桀雄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253章 商丘對第1094章 過河!過河!第707章 南國金鼓第112章 少虡煌煌 上第648章 大風(5)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240章 刺客列傳第571章 誰爲定魯第一功?第82章 振振公子第971章 汝陽的火光第80章 陶瓬之器第1161章 如龍第1020章 分娩第245章 韓氏勁弩第390章 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