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

所以朱敬倫十分重視,成立了一個改革委員會,表面上以陳芝廷爲改革委員會總理,而他自己則在背後把關,他得預防革新出現偏差,這是有歷史教訓的,每一次失敗的改革,最後無不是血淋淋的收場。

所以他審定每一項改革措施。

陳芝廷根據門下省提出的各項建議,並在英國人赫德、法國人路易等一批服務於大明政府中的洋人做顧問的情況下,同時派出大量的改革委員會成員出訪歐美,參觀歐洲的制度,結合大明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出臺各種改革措施。

政府行政改革中,針對中國人的人情關係造成的特殊積弊,一方面嚴格約束官員的迎來送往風氣,要求官員不得大肆操辦各種壽宴甚至婚慶,打着一個極其正義的旗幟,那就是既然做官了,那就是以身許國,全身心的投入爲國奉獻中來,不得將私情帶入官場,也就是從約束官員的私人行動入手。

同時針對官員中的拉幫結派現象,官僚集團中的門閥情況,規定規避制原則。

規定在任何部門中,都不得出現主要領導人有親戚、同鄉關係,雖說傳統上有內舉不避親的傳說,確實存在一些一心爲公的人,將自己有能力的親人安放在合適的職務上取得成績的例子,也有趙奢這樣一心爲公,連自己兒子趙括都不加以提拔,反而告訴國王說他兒子不適合的例子,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心爲公,即便是一心爲公的人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不被情感左右理智,孩子是自家的好,父親天生就覺得自己孩子棒,那麼不避親的話,沒準還會在爲國提拔人才的崇高道德感下提拔自己親屬的情況呢。

換句話說,即便內舉不避親真的能得到人才,可是跟造成舞弊的概率相比,也是得不償失的。

在掌握官員升遷任命的吏部,推行最嚴格的監督機制,任何官員的任命,都不得由一個人說了算,至少是三位同級別的官員同意,在提請上級官員批准。候選官員中,有自己親戚的,老鄉的,依然要規避。對每一個吏部提拔的官員,吏部要給予充分的理由,由三位官員聯名寫一份報告備案待查。

對官員考覈體制,建立嚴格的檔案,甚至參考軍隊的職務升遷條例,對每一個官員都建立類似的政績紀律。以此作爲吏部升遷、下放官員的主要依據。

爲防止吏部官員過於求穩,不敢給自己惹麻煩,而不願意破格錄用優秀人才,只會以吏部檔案爲根據,論資排輩的情況。制定特別人才聘用機制,特別人才不在吏部管轄範圍內,而是由各部門發起申請,就該部門的弱項,提出特別的用人需求。在社會上廣招賢能,甚至僱傭外籍人員。

爲了解決官員的怠政、懈政問題,清楚政府中總有一批官員混吃等死的現象,推行類似明代的考成法,要求各部門官職人員,每年底做來年施政計劃,計劃必須符合現實,但又必須實質性提高,來年以該計劃考覈每個人的任務完成度,這顯然是類似項目負責制的原則。

但這種項目制,對那些容易量化的部門和工作,衡量起來容易,比如教育部就可以用學生入學率來衡量工作效果,但對那些輔助和配合性的職務來說,就很難衡量了。戰爭中,廚子立功的機率小,但是廚子的工作也很重要。

對於那些很難出政績的工作,則要求這些人員則以容錯率來衡量。比如會計,賬面上有多少錢,他才能統計多收錢,憑空變不出來錢,也就沒有政績。但他犯錯的代價很大,所以這類工作,只要不犯錯就可以算合格。但會計不出錯,這本是工作的基本要求,長久以後,這樣的部門容易變得論資排輩,讓能力超強的人無法得到破格提拔。

所以又在這種部門執行一些特別規定,比如三年中未犯錯的合格人員,可以根據他們自己的意願,調到更容易出成績,競爭性更強的崗位上。

採取了這些措施後,還擔心有些有能力的人過於求穩,不敢銳意進取,在政府中引入競爭性原則,對每一個政府職員,如果三年內都沒有得到升遷,要進行重新考覈,如果不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問題,比如其他人都很優秀,實在是沒有空缺的話,那麼對於這個人要降級,也就是說三年得不到升遷,就必修降級,連續兩次降級的人,則予以清退。

這樣通過制度,逼迫每一個人不但要兢兢業業做事,簡直是要讓每個人都要拼命進步,否則就要落後,中國的官場,別說開除了,就是降級都很難接受,是有隻能上不能下的潛規則的,一個人一旦降級,那是巨大的打擊,基本上可以說前途無望了。

政府革新的這些措施,是對這些年來弊政的總結,對中國的人情社會文化,十分有針對性。但又嚴格遵循數字化和精細化管理的原則,在這方面,赫德等洋人顧問認爲,大明比西方任何一個國家的規定都要詳細和嚴格。

但誰叫大明是一個人情關係比任何西方國家都要複雜的國家呢,所以就要比更重視個人的西方政府,採取更嚴格的監督措施才行。

行政改革纔剛剛開始,要完成改革至少要兩三年時間,要收到效果恐怕得等更長時間,但另一項改革收效卻很快,那就是司法改革。

大明的改革始終以穩定爲基礎,在司法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大大保留了就有的法律制度,法律內容上幾乎沿用明清法律,只是在當時將一些不符合時代的刑罰手段取消了而已,比如最嚴重的無非是死刑,絕對沒有比死刑還嚴重的什麼千刀萬剮、五馬分屍之類的酷刑,也廢除了株連制度,採用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原則,如果親朋好友有幫助作案的,則追究從犯的責任即可。

在法律程序上,則引入了英國普通法的程序,以任何人不經過審判不得定罪爲原則,其實就是承認任何人都有受司法保護的權力。

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一節 廣州陷落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七百九十三節 工業巨頭的春天第三百節 歸程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八百一十六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2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1第43節 實話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五節 離開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更新通告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五百九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重新開工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七百零八節 順化會戰 3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九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請假幾天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七百零五節 俄軍入塞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六百三十九節 希望還是噩夢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六百六十五節 瘋狂的鐵路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十四節 行動(2)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二十三節 墨琴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十八節 取信(2)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一百三十七節 丁憂制度第七百四十六節 夏威夷海戰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一百五十八節 神經病一樣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