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

十二月十九日,顏良和於毒分別從新野和穰城趕到位於夕陽聚的天子行臺,拜見天子。

軍議上,行臺尚書令傅幹分析了南北雙方形勢,詳細闡述了襄陽在平定天下策略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荊襄位於長江中游,是長江上、下游之間的中樞,其外圍有桐柏山、武當山、荊山等綿延的山脈爲險阻,內有漢水、長江等江河通往四方,自古便有“用武之國”之稱。從東西方向來說,它是江淮、吳越和巴蜀之間的聯繫樞紐。從南北方向來說,它是關中、中原和江東、巴蜀各地之間的接合部。所以荊襄的歸屬,直接決定了統一大戰的成敗。

如今南北對峙,雙方的戰線東西綿延四千裡,襄陽就處在這條戰線的中間,攻克襄陽,漢軍隨即截斷了叛軍的防線,控制了長江中游,這樣漢軍上可以威脅巴蜀,下可以威脅江淮和江東,渡江之期指日可待。相反,如果漢軍不能攻克襄陽,那麼叛軍隨即可以以襄陽爲中心,和東西方向的兩個戰場遙相呼應,協同作戰,這將給北方造成嚴重威脅。今年叛軍乘着我主力大軍征伐大漠之際,三路同時北上攻擊,就是一個明證。

南陽距離襄陽三百里,是荊襄的防禦前沿,守住了南陽,荊襄也就安全了。而荊襄是東南的屏障,荊襄的安全直接關係到江淮和江東的安全,因此,江淮的曹操和江東的孫權、周瑜將很快做出反應。他們可能在年後再次出兵北上攻打中原。同時,巴蜀的劉備爲了幫助劉表擺脫困境,也有可能出兵隴南,威脅長安。

“早在遷都長安之時,朝廷就擬定了平定天下的策略。”傅幹說道,“穩定西北兩疆和大漠是平定天下的基礎,然後佔據隴南,實現以攏制蜀之策。一旦以攏制蜀得以實現,攻佔荊襄就成了當務之急。只要拿下了荊襄,切斷了叛軍整體防線,我們就可以南北夾擊巴蜀。巴蜀收復,荊襄在手,江淮和江東徹底失去了屏障和支援,敗亡不過是旦夕之間的事。”

“現在西北兩疆和大漠在陛下、大將軍以及數萬將士歷時三年的征伐中,已經穩定,以攏制蜀之策也在趙雲、顏良和司馬懿等諸位將軍的努力下順利實現,攻佔荊襄隨即成爲平定天下最關鍵一戰。荊襄平,則天下可定。”

接着傅幹把南陽戰局做了綜述,仔細說明了當前大軍攻打南陽的諸多困難。

“目前我們在南陽戰場上佔據了主動,形勢十分有利,但如果大軍不能在三月之前攻克宛城,把戰線推進到襄陽城下,我們勢必會失去主動。”

“開春後,不出意外的話,巴蜀的劉備會出兵隴南,徐州的曹操會威脅中原,江東的孫權和周瑜會再次兵臨淮河攻打豫州,襄陽的劉表也會調集長江水師和荊州南部郡縣的軍隊展開反攻,我們將在四個戰場上同時作戰。朝廷財賦將面臨巨大危機,南陽戰場可能因爲糧草不足而陷入僵局,最後不得不撤兵而回。”

傅幹手指地圖上的宛城,略略提高了聲調:“叛軍堅守南陽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把我們的主力拖在南陽戰場上,拖得越久,形勢對他們越有利。叛軍有堅守的條件,首先他們在宛城、涅陽和育陽三城屯有六萬多大軍;其次他們有充足的糧食軍械;第三襄陽距離南陽戰場很近,荊州主力隨時可以北上支援;第四他們剛剛擊敗了楊鳳將軍的軍隊,士氣非常旺盛;第五我們再次攻打南陽,雖然利用速度完成了包圍,但準備不足,將士疲憊,時值冬天氣候寒冷,短期內根本無力攻陷三座堅城,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重新調整部署,想方設法擊敗我們,從而利用此次決戰,最終確立南北對峙的局面。”

“所以,在未來三個月內,我們必須攻陷三城,奪取南陽。”傅乾麪對諸將,繼續說道,“嚴冬對攻守雙方來說,其實都是平等的,嚴冬既是困難,也是機會。只要誰能把困難轉化爲機會,誰就能取得更多的優勢。西海大戰的條件比現在惡劣無數倍,但我們依舊取得了勝利,這說明惡劣的氣候並不是我們奪取南陽的最大困難,我們最大的困難是糧草軍械嚴重不足。”

“楊鳳將軍在南陽戰敗的時間是九月,叛軍取得勝利後,主力北上攻打魯陽威脅洛陽,這時南陽各地馬上開始了秋收。叛軍在我們再次攻打南陽後,退回宛城堅守,他們從容不迫的原因就是因爲城內府庫裝滿了糧食,他們不怕被包圍。但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我們進攻神速,他們沒有時間撤走南陽百姓,堅壁清野,這給我們就地籌措糧草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傅幹環視帳內諸將,用力揮了一下手臂,“我們打塢堡,摧毀所有的塢堡,這樣糧食、衣物、軍械、民夫統統都有了。我們力爭在正月十五之後,展開決戰,三月之前,務必奪取南陽。”

大帳內頓時歡騰起來,顏良、王當、於毒、於氐根、樑百武等人連聲叫好,而鍾繇、王凌、楊修、蔣濟等人極力勸阻。

鍾繇很激動,連聲勸諫天子。攻打塢堡,勢必會激起南陽乃至荊襄人的憤怒和反抗,將來雙方再也沒有迴旋餘地,只能死戰到底,這將嚴重阻礙天下一統的進程。其次,塢堡的防禦能力很強,塢主、宗主爲了宗族性命和財富,肯定負隅頑抗,這將危害到將士們的生命,影響大軍的戰鬥力。其三,由於戰亂不止,有些塢堡是由逃難的士族、流民、匪寇、散兵等人爲保全性命而修建的,這些塢堡沒什麼財富,和門閥富豪們的塢堡不是一回事,要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鍾繇爲此提出建議,先派人手持天子詔書,招撫各地塢堡,取得南陽門閥富豪的信任和支持,然後再視塢堡的規模和財富,適當徵繳和賒借錢糧,儘可能緩和雙方矛盾,爲攻佔南陽後的重建和穩定,以及爲後期在攻打襄陽的過程中實施招撫、離間、分裂等各種破敵之策打下基礎。

“說得好,說得好,愛卿說得好……”小天子指着摩拳擦掌的王當責備道,“你就知道殺,殺,你看鐘愛卿考慮得多周到。殺人嘛,也要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像土匪一樣窮兇極惡。你以爲你還是太行山的賊老大?你現在是大漢的右將軍,你的軍隊也是大漢的仁義之師,怎麼能燒殺擄掠呢?”

“是,是……臣知錯,知錯……”王當老臉一黑,狠狠瞪了鍾繇一眼,躬身領罪。

“你帶上朕的聖旨,帶上五千精銳,還有祭鋒將軍的胡騎營,速去速還。”小天子揹着鍾繇暗暗給王當使了個眼色,“過年前,把這事解決了,否則你給朕滾回長安去。”

王當心領神會。“陛下,南陽塢堡太多,要想全部解決,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能不能再給臣一萬人馬或者再派一軍?”

“哦……”小天子抓了抓腦袋,目光轉向了顏良。鍾繇不待他說話,搶先跪了下去,“陛下,臣願意領一軍……”

“哎呀……”小天子驚叫一聲,從席上一躍而起,三兩步衝上去扶起了鍾繇,“不行,不行,愛卿年紀大了,不能去。現在正是嚴冬季節,日夜率軍馳騁太辛苦了,還是讓顏愛卿去吧。顏愛卿是大漢第一悍將,衝鋒陷陣乃是份內之事。如果讓你去,朕就要背上不敬的罪名了。”

鍾繇氣苦,沮喪嘆氣。王當本是黃巾小帥,其手下也是黃巾悍將,對塢堡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仇恨。當年黃巾軍攻打塢堡,燒殺擄掠,最後只留下一片焦土,手段非常殘忍。讓王當去打塢堡,結果不言而喻。顏良嗜殺成性,天下聞名,他去招撫塢堡,哪個塢堡敢投降?不投降就打,打完了就殺,南陽塢堡的命運可想而知。

事情的發展和鍾繇的預料一模一樣。

王當帶着一萬步騎向宛城的東南方向攻擊,逢堡就攻,逢人就殺,一時間煙塵滾滾,屍橫遍野。

顏良帶着長水營和虎賁營向宛城西南方向攻擊,他更血腥,不但攻殺塢堡,就連普通村莊也不放過。自新野、穰城一線到襄陽、鄧縣一線方圓數百里的範圍內,房屋全部被焚,錢糧財物全部被搶,十幾萬南陽百姓肝膽俱裂,一路悲號,迅速越過了漢水,逃向了襄陽。

這突如其來的殺戮讓南陽陷入了極度的恐慌,幾乎所有的百姓都開始南下逃亡。劉表沒來得及堅壁清野,漢軍幫他做了,只不過短短時間內數十萬百姓逃入襄陽,讓襄陽的形勢驟然緊張。

漢軍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把新野到襄陽一百五十多裡的地方變成無人區,這樣漢軍的鐵騎就能發揮威力,就能在新野和襄陽之間縱橫馳騁。漢軍只要一萬鐵騎,就能把荊州的援軍死死壓制在漢水一線動彈不得,然後漢軍就可以集結所有的步卒大軍向宛城、涅陽和育陽三城發動猛烈攻擊。

然而,這種血腥的屠殺和擄掠對漢軍攻打荊襄非常不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此刻鐘繇、王凌、楊修等人已經無心勸阻天子了,因爲從晉陽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大將軍書奏天子,懇求天子同意他在正月初七迎娶長公主。

當初天子賜婚,只是一種婚約,並沒有和大將軍確定具體的迎娶時間。現在大將軍病情剛剛好轉,隨即提出了迎娶長公主的要求,而且還確定了日期,這給人一種非常突然,非常倉促的感覺,同時也給人一種山雨欲來,窒息難當的感覺。

大將軍的病好了,又要迎娶長公主,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小天子當着大臣們的面,很是忿忿不平。“姑姑當初和朕說好的,說舉行迎親大禮的時候,一定要朕參加。朕只有一個姑姑,她出嫁的時候,朕怎能不參加?現在距離大禮的日期只有十幾天了,朕又不能離開南陽,這怎麼辦?怎麼辦?”

他看看大臣們,眼珠子轉了一下,馬上換上了一副討好的笑臉。“朕能不能去晉陽?”

大臣們不約而同地給了他一個白眼。這時候丟下戰場不管,去晉陽參加大將軍的迎親大禮,虧他想得出來。

“朕日夜兼程,來回最多不過二十多天,不會耽誤什麼大事。”小天子耷拉着腦袋,哭喪着臉,可憐兮兮地哀求道,“諸位愛卿都是國之柱石,天下賢良,南陽這點小事,還不是手到擒來?”

大臣們各有心思,一個都不理他。小天子左看看,右看看,小嘴一撇,哭了,哭得很傷心,“朕要去晉陽……朕一定要去……朕想姑姑……”

賈詡一看不好,轉身就跑了。傅幹把腦袋一抱,“臣頭痛,先告辭了……”也跑了。玉石拱手正想說話,小天子一把抓住了他的袍袖,哭得更加悽慘,“愛卿,你陪朕一起去吧……”玉石不知如何是好,求助地望向王凌、楊修等人。楊修一聲不吭,一溜小跑逃出了大帳。王凌、蔣濟很同情地衝着玉石苦笑了一下,也走了。

鍾繇猶豫了半天,低聲勸道:“陛下,如果你想參加長公主的大禮,可以下旨給大將軍,請他延期迎娶,待南陽大戰結束後……”

“哇……”小天子號淘大哭,“姑姑爲了朕,頭髮都白了,朕怎能不仁不孝,讓她傷心……”

鍾繇慚愧不已,告罪離去。大帳內轉眼空蕩蕩的,大臣們都走了。

“好了,好了……”玉石輕輕拍了拍懷內的小天子,“人都走了,你就不要哭了……”

小天子偷偷從玉石的肋下瞄了一眼大帳,馬上止住了哭聲,嘿嘿笑了起來,“愛卿,朕的姑姑好厲害,這種事她都能猜中。”

玉石嘆了口氣,語調悲涼,“當今天下,除了陛下,還有誰願意把長公主嫁給大將軍?”

“有啊……”小天子拍了拍玉石的胸脯,“還有愛卿你啊。”

“臣……”玉石欲言又止,嘴脣動了兩下,終究還是沒有說出來。自己又何嘗願意讓大將軍迎娶長公主?有婚約是一回事,娶回家做妻子又是一回事。大將軍和長公主結爲夫婦後,到底是福是禍,誰能預測得到?兄弟啊,希望你還能像過去一樣運籌帷幄,戰無不勝,千萬不要因爲一念之差葬送了大漢啊。

小天子擦了把眼淚,笑嘻嘻地站起來,“姑姑去晉陽前,囑咐朕說,大臣們會阻止她出嫁,所以特意告訴朕一個應付的辦法。不過這辦法讓朕太丟臉了,堂堂一個大漢的天子,竟在大庭廣衆之下號淘大哭。哎……”小天子無奈地嘆了口氣,“不過朕確實很傷心,很想哭。姑姑只有我一個親人,她出嫁的時候,朕竟然不在她身邊……”突然他想起什麼,坐到玉石的對面,“愛卿,姑姑是不是擔心朕哭不出來,所以故意不讓朕參加她的大禮,讓朕傷心欲絕……”

“陛下很想去晉陽嗎?”玉石拉住小天子的手,愛憐地問道。

“你也想去吧?”小天子說道,“你和大將軍親如兄弟,一定很想去晉陽看看他。不過大將軍的病肯定好了,否則他不會這麼急着娶姑姑。”

玉石知道小天子在安慰自己,心裡驀然酸楚,淚水霎時潤溼了眼眶。兄弟,我們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小天子真的長大了,懂事了。大漢即使沒有你我,小天子也一樣能把它治理好。

十二月下,長安。

天子和行臺大臣傾向於官制修改,這個消息一度讓長安很興奮,而丞相李瑋也收斂了鋒芒,專心於“上計”,和朝中諸府緊密配合,想方設法給南陽戰場籌措錢糧,朝堂上出現了罕見的“穩定”。但隨着晉陽傳來大將軍即將迎娶長公主的消息,這種“穩定”的假象立即被打破。

丞相李瑋迅速趕到尚書檯拜會了驃騎大將軍趙雲、太傅劉和、尚書令田疇,要求告假離京。他接到了大將軍和長公主的邀請,北上晉陽參加大將軍的迎親大禮。

丞相離京可是國之大事,沒有天子的欽批萬萬不行。但現在情況特殊,一則天子遠在南陽戰場,信使往返需要時間,而大將軍正月初七就要迎娶長公主,時間上肯定來不及。二則李瑋得到了大將軍和長公主的共同邀請,而且大將軍有意請李瑋擔任男方的迎親使者,朝廷無論如何也不敢延誤李瑋北上的時間。所以趙雲、劉和、田疇稍稍商量了一下,決定先讓李瑋離京,同時書奏天子,請天子下旨批准。

李瑋離京了,長安也熱鬧了,在新年即將到來的爆竹聲裡,長安的門閥世家、官僚士人、商賈富豪藉着各種各樣的機會聚在一起,商討應對來自晉陽的“狂風暴雨”。

十二月二十四,禮官大夫崔均、廷尉左監崔林突然登門拜訪太僕卿崔琰。

崔均是崔烈之子,冀州安平國的安平人。安平崔家聲勢顯赫,從孝昭皇帝時開始發跡,至今已經三百年的歷史,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崔?、崔瑗、崔?和崔烈。(安平距離博陵只有幾十里路,所以也叫博陵安平崔家,博陵崔家和清河崔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門閥第一姓。如果從唐中期門閥衰落算起,崔家在歷史上整整風光了八百多年。)

崔琰、崔林是堂兄弟,冀州清河國的東武城人。清河崔家和博陵崔家是一個祖宗,但博陵崔家歷來以正嫡自詡,而清河崔家也承認這一點,一般都說自己出自博陵。

三人一個輩份,崔琰年紀居長,儀表堂堂,才學驚人,名震天下,如今是新經學的泰斗,在朝堂上也算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崔均、崔林和他比起來,那就差遠了。所以當初崔烈大力栽培崔琰,力挺清河崔家,把自己兒子和博陵崔家丟一邊了。

崔琰把兩人迎進書房,還沒說上幾句,崔均就直接說明了來意。“季?兄,最近長安關於你的風言***很多,你是不是應該避一避,不要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上,以免禍及宗族。”

崔均這句話是笑着說的,但話裡的意思就很尖刻了。崔琰臉上的笑容漸漸消散,他盯着崔均冷聲問道:“你難道不知道大禍已經臨頭?”

崔均和崔林互相看看,不以爲然。

“長公主和大將軍的事算起來也有十幾年了,他們遲早都是一家人,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崔均說道,“長公主爲大漢,可謂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犧牲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些做臣子的也應該有點良心,讓她了了心願。如今她都快三十了,還是孑然一身,孤苦淒涼,你看得下去嗎?難道非要等到大將軍死了,或者等她一頭白髮了,我們才放過她?”

“陛下今年整整十歲,只要再等三年,或者再等六年,長公主就能得償心願。她既然已經等了十幾年,爲什麼就不能再等個三年五載?”崔琰厲聲說道,“你們不要自欺欺人了,大將軍想幹什麼,難道你們不清楚?”

“大將軍想幹什麼?”崔均猛地一拍案几,瞪着眼睛叫道,“他難道還想篡奪社稷?他如果要篡奪社稷,他有的是機會。當年十萬大軍陳兵黃河威脅洛陽就是機會,當年勤王成功後機會更好,孝獻皇帝駕崩,那等好機會到哪找去?現在小天子長大了,羽翼漸豐了,他反而要逆天而行,要篡奪社稷,這可能嗎?小天子剛剛五歲,他就帶在身邊征伐天下,他想盡一切辦法讓天子長大,讓小天子掌控軍隊,讓小天子建功立業,他爲什麼要這麼幹?難道就是爲了讓小天子羽翼豐滿,然後和小天子逐鹿天下?是你沒腦子,還是大將軍沒腦子?我父親真是老糊塗了,他怎麼會看中你?你哪一點像箇中興名臣?”

崔琰大怒,剛想反駁,崔林站了起來。“兩位兄長不要生氣,一家人,好好說話,不要吵,越吵越壞事。”

崔琰冷哼一聲,強自忍着怒氣,緩緩說道:“如今形勢明擺着,大將軍在身體尚未恢復的情況下急於迎娶長公主,目的是爲了鎮制長安,而鎮制長安的目的是爲了支持李瑋,支持朝廷的改制。也就是說,他默許李瑋的改制,想讓改制者牢牢控制朝政。他認爲只有李瑋的改制才能保證大漢中興。這些年,他之所以帶着小天子征伐天下,其根本目的是想把以民爲本的觀念深深種植在小天子的心裡,從而確保天下百姓的利益,確保改制之策的長久實施,確保中興大業按照以民爲本的思路持續推進。但事實上,李瑋的改制正在偏離這個思路,鹽鐵官營,農商並重,計口授田等等新制並沒有讓‘民’受益,相反,他嚴重損害了‘民’的利益。”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這些年,我們崔家在新政中得到了什麼實際利益?沒有,我們崔家的財富沒有任何增加,相反,我們佔有的田地少了,我們的蔭戶沒有了,我們的門生子弟很難進入朝堂了,甚至連我們賒借給朝廷的錢糧也被侵吞了。你再看看普通百姓,他們的日子可有改善?沒有,沉重的租賦和徭役讓他們舉步維艱,生活艱難。”

“相反,你看看李瑋,看看軍功階層,看看過去沒有地位的商賈,看看過去沒有權勢的富豪,看看他們的財富是不是正在增加,他們佔有的田地是不是正在增多,他們的權勢是不是正在增大?更可笑的是,那些粗通經文的寒士,無恥的商賈,粗鄙的富豪竟然也敢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和我們同殿爲臣。如此下去,大漢還能中興嗎?百姓還能安居樂業嗎?漢祚還能延續千秋萬代嗎?”

崔均沉默不語。

“大將軍迎娶長公主,並不是爲了篡奪社稷,這一點,朝堂上下都有共識,我們也祝福他們。但問題的關鍵是,大將軍選擇這個時候迎娶長公主,等於公開支持李瑋,支持改制,這樣一來,小天子還敢和我們站在一邊嗎?”

“修改官制的目的首先是重新分配權力,削弱改制派的實力,然後再利用行臺和晉陽之間的權力爭鬥,把小天子爭取過來,繼而一步步地修正改制中不合理的地方,確保中興策略真正按照以民爲本的思路持續推進。”

崔均想了一會兒,搖搖頭,鄭重說道:“今日朝堂上,真正掌權的是大將軍,你這麼做,肯定會激怒他。這次大將軍以迎娶長公主的名義把李瑋請到晉陽,顯然是警告長安。以我看,你還是適可而止,不要再和李瑋針鋒相對了。”

“是啊,兄長,你要好好想想,要慎重。”崔林也勸道,“丞相大人離京後,長安的門閥世家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和宗室大臣聯手,竭盡全力扶持小天子,先讓小天子主掌權柄,然後再想辦法把持朝政,重修律法。雖然這辦法時間長,但穩妥有效,比如許靖、荀攸、張範、袁耀等諸位大人就是持這種態度。”

“還有一些人打算在南陽大戰結束,小天子回京後,聯合小天子修改官制,以此激化晉陽和長安之間的矛盾,然後利用長公主和小天子的關係,逼迫大將軍做出讓步,從而削弱李瑋的權柄,爲下一步重修律法做好準備。陳羣、董昭、袁渙、司馬朗、衛覬等大臣就是持這種意見。”

“總之,在小天子沒有真正控制權柄之前,我們不宜和晉陽決裂,免得激怒大將軍,禍亂社稷。”崔林言辭懇切地說道,“季?兄,有些人的話你不要聽,免得上了他們的當,給他們利用了。”

崔琰苦嘆:“我的苦,你們哪裡知道?許劭、王剪、張燕、襄楷、王真等人最近在晉陽懸甕山談經論道,大談援道入擂、道儒相融之事,和晉陽的儒生們通宵達旦地辯論。張燕說,要道儒互融,而襄楷提出了以道代儒,許劭更是驚人,竟然說要棄儒入道。”

崔均和崔林聞言大驚。“這是真的?”崔均失聲問道。

“大將軍和長公主結爲夫婦後,權勢太大,如果他們被張燕、許劭、襄楷等人說服,把道家黃老之學引入國策,不但中興大業受到影響,就連新經的官學地位都要受到挑戰。”崔琰憤怒地說道,“張燕、楊鳳和很多黃巾系文武大臣當年都曾從事張角學習《太平經》,都是道家子弟。這些年他們隱忍不發,就是在等待機會。現在他們看到新經和今古文經學鬥得兩敗俱傷,隨即準備東山再起,而襄楷的突然出現,必定和此事有莫大關係。”

“張燕學的是《太平經》,他現在敢提嗎?”崔均問道,“他不怕長公主砍了他腦袋?”

“張燕是道家子弟,他學的是《老子》,是《黃帝四經》。”崔琰嘆道,“我一直小看了他,沒想到他道法高深,竟然在這個時候以這種辦法東山再起。”

崔均和崔林面面相覷,感覺長安形勢越來越複雜了。

“我絕不會讓他得逞。”崔琰斬釘截鐵,擲地有聲,“誰敢褻瀆新經學,我就殺了誰。”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12章 長安風雨聲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正視歷史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下)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八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論諸葛亮的法家思想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二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上)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六節漢代的一些官制名詞解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一節-第二節漢代家庭的生活消費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七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五節東漢末年各少數族的風俗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