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大局

天子雖然沒有立刻答應,卻有所心動。

枚皋說得沒錯,劉安不是劉濞,他不過是個書生。別說是閩越那種窮地方,即使是比閩越富庶幾倍的淮南,他也沒能玩出什麼花樣來。既然他主動請求徙藩,何不成全了他,以免刀兵相見。

異姓王、功臣集團相繼消亡之後,削弱諸侯王是朝廷的既定方針。從孝文帝時開始,賈誼就開始建議削藩,到如今樑嘯、主父偃先後提出的推恩令,都是爲了這個目的而生。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大規模的推行,只是要等一個機會罷了。

淮南王劉安主動提出徙藩,無疑是一個大好契機。如果其他諸王能效仿劉安,主動提出將封地遠徙,諸侯王對朝廷的威脅就可以迎刃而解,至少可以大大的緩解,朝廷也能將那些封地收回來,財賦增加,可以調控的財力、物力都會有明顯的增長,對接下來的征伐也是一個利好。

天子摸着下巴,遲遲沒有說話。他雖然心動,警惕性卻未喪失。枚皋從廬山歸來,一見面就提出徙藩安定東南之策,他不得不懷疑和樑嘯有關。樑嘯和劉安是翁婿,他在這裡面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他想出海?天子心裡欣然咯噔一下。他迅速聯想到樑嘯最近的一舉一動,越想越覺得可能性很大。他想了想,忽然輕聲笑了起來。“樑嘯的病情怎麼樣?”

“病沒什麼關係。”枚皋沒好氣的說道:“關鍵是懶。”

“懶?”天子很詫異。他預想了很多,唯獨沒有想到這個答案。

“是啊,他如今封邑五千戶,家產數千萬,廬山有別院,還在陛下賞的菜田萬畝,衣食無憂,一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富貴已是人臣之極,自然不想再辛苦了。”

天子的嘴角抽了抽,一時不知道怎麼說纔好。他既覺得好笑,又有些說不出的羨慕。聽枚皋這麼一說,樑嘯簡直比他這個皇帝還自在啊。他還要爲各種事務犯愁,樑嘯卻舒舒服服的做起了田舍翁。即使他奪了他茂陵的田宅,他依然可以活得很安逸。

“豈有此理!”天子忍不住罵了一句。

枚皋和曹時都詫異的看着天子,不知道他在誰說豈有此理。霍去病也是一臉茫然,莫名其妙。

“年紀輕輕,就打算歸隱?”天子見狀,立刻醒悟過來,連忙辯解道:“他還有一點志氣嗎,就這麼歸老山林?”

枚皋、曹時哭笑不得,不知道怎麼接天子的話頭。現在說樑嘯沒志氣,不肯做事,那又是誰免了他的官,將他趕出長安的?他們心中腹誹,嘴上卻不敢指責天子,只好含含糊糊的附和着。天子也知道這事怨不得樑嘯,自己的指責實在是蠻不講理,不免有些訕訕。

氣氛一時有些窘迫。

“徙藩是大事,不能草率決定。”天子率先打破了沉默。“南越的事,我也需要再問問嚴安。如果南越真的不安分,的確需要做好安排。你們先商量河西的事吧,大軍出征,兵員調集、糧草,都是很麻煩的問題。特別是……”

天子搖搖頭,沒有再往下說。他擔心是的山東的水患,馬上就要到夏季了,雨水增加,水患會更加嚴重。在這個時候出兵西征,的確不是什麼好的選擇,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私下裡議論呢。

枚皋也沒有再堅持,他該說的都已經說了,天子採納不採納,他也不能勉強。

他向曹時解釋起河西的形勢,特別說明了西羌各部落的情況。他出使西羌的時候,與各部落的首領有過交流,知道哪些部落首領傾向於漢朝,又有哪些部落首領更願意和匈奴人打交道,區別敵我,可以分化羌人。如果能得到一部分羌人的支持,可以減少對輜重的要求。

曹時聽得很認真。他雖說是將門之後,但他上陣的機會很少,上次出征閩越算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兵作戰。這次天子給他機會統領騎兵主力出征,他自然想抓住機會,立個大功。

君臣幾人說得投機,一直談到深夜。

隨後數日,天子又多次召集相關人員討論,枚皋以其對河西地理的瞭解,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物,每次討論都是衆人矚目的焦點,一時間名聲大噪。

——

竇嬰和董仲舒對面而坐,相顧無語。

天子正在討論西征的事,他們倆卻被有意無意的忘記了,閒來無事,只好談談學問。不過一想到眼下的處境,這學問也就沒了味道。不知不覺的,兩人開始長吁短嘆。

就在他們大感失落的時候,枚皋來了。他滿面笑容,大步流星地走了進來,一見面就拱拱手,朗聲笑道:“竇君侯,董夫子,你們都在啊。”

竇嬰直起身子,愛理不理的說道:“喲,這不是枚少孺嘛。怎麼沒去討論兵事,有空來看我們這兩個老朽?”

枚皋哈哈大笑。“竇君侯,我們待會兒再聊,我先和董夫子說幾句。夫子,冠軍侯讓我給你帶幾句話,請你好好準備,他要正在向你宣戰了。”

董仲舒直皺眉。“他都去了廬山,還不依不饒?”

“他啊,做人如射箭,一旦盯上你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竇嬰開了個玩笑。“樑伯鳴要怎麼對付董夫子,難道他要和董夫子論射嗎。要是這樣的話,就不用比了,董夫子只能甘拜下風。要是論學問,嘿嘿,那可就不一樣了。以他那點學問,除了耍無賴,連董夫子的弟子都能勝他。”

枚皋眨眨眼睛。“竇君侯,你還就真的猜錯了,樑伯鳴就是要和董夫子比學問。我知道的不多,只聽到了一條,是有關祈雨的。”

董仲舒不安的扭了扭身子,神情尷尬。

“樑伯鳴說,孔夫子不語怪力亂神,董夫子卻大搞祈雨法術,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傳承的學問,又不知是真是假。如今夏季快到了,山東水患有加劇的可能,能不能請董夫子做個法,讓雨下得小一點,或者把雨挪個地方,比如下到西域的沙漠去,那裡可是缺水得很,就算整個大河都搬過去都沒事。”

董仲舒漲紅了臉,吱吱唔唔的說不出話來。

竇嬰見狀,連忙爲董仲舒解圍。“這求雨在人,得雨在天,靈與不靈,既要看人的誠意,也要看蒼天肯不肯應。如今弊政未改,上蒼震怒,就算是董夫子願意施法,也未必能行的。”

枚皋戲謔地眨眨眼睛。“董夫子,是這樣嗎?”

“呃,呃。”董仲舒連連點頭。

“我卻聽說,這靈與不靈,其實還是要看求雨者誠與不誠。古代大巫祈雨,之所以百試不爽,是因爲他們都懷有以身事神的決心,求雨時會將站在柴堆之上。天不下雨,他們就以身自焚……”

董仲舒臉色大變,脫口而出。“枚少孺,你究竟想幹什麼?”

“沒想幹什麼啊,只是想知道你這祈雨的法術究竟是真是假。董夫子,這裡也沒有外人,你能不能說句真話,這祈雨的法術,究竟是靈,還是不靈?”

董仲舒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說靈,枚皋就要他去施法止雨,解山東水患。如果說不靈,他豈不是自打耳光?在江都的時候,祈雨的法術他可做得不少,而且寫進了他打算傳世的鉅著之中,連抵賴都沒機會。

“你……你,這是樑伯鳴的手段麼?”

“是不是樑伯鳴的手段,並不重要,真相纔是最重要的。”枚皋緊緊的咬着董仲舒不放。“你能給句痛快話麼,究竟是靈,還是不靈?”

董仲舒惱羞成怒,長身而起,準備不戰而遠。枚皋橫行兩步,攔住了他。董仲舒大怒:“枚少孺,你也是讀書之人,欲對長者無禮麼?”

枚皋笑了。“夫子言重了,我怎麼會對你無禮呢,只是有些話還沒說完,想請你留步。”

“還有什麼話,過些日子再說不行麼,非要今天說?”

枚皋也不理他,轉身讓人拿來一疊紙,雙手送到董仲舒面前。“夫子,這是樑伯鳴讓我轉交給你的新紙,請你收好。”

“新紙?”董仲舒拈起一張紙,臉色微變。這紙的手感太好了,與常見的粗麻紙判若雲泥,絕非尋常之物。樑嘯送他新紙幹什麼?

“沒錯,這是淮南王府新制的紙,比竹木簡更便於書寫,價格卻比帛書便宜很多,最適合寫鴻篇大論。嘿嘿,他希望夫子早做準備,將你的依據寫下來,以免準備不足,倉促應戰。”

董仲舒瞪了枚皋一眼,哭笑不得。不管怎麼說,樑嘯給他送禮,而且是這麼好的紙,的確是一份心意。細說起來,樑嘯除了在學術上不依不饒之外,對他並無失禮之處。上次去拜訪他,還給他帶了一份豐厚的禮物。

“我收下了。”董仲舒叫過一個弟子,捧着新紙,落荒而逃。

枚皋站在門口,恭送董仲舒。竇嬰連連搖頭。“你這小子,和樑伯鳴走得太近,連說話都像他了。”

“竇君侯,董夫子走了,我們好好的聊一聊吧。”

“算了。”竇嬰連連擺手。“我可沒興趣和你說那些巫術。”

“不說巫術,也不說陰謀,說陽謀。”

“陽謀?”竇嬰眉頭一挑,精神起來。

“沒錯,陽謀。”枚皋也收起了笑容,神情嚴肅。“竇君侯,你雖說也信奉儒家學術,可你與董夫子不同。我想請問你一句,在你看來,董夫子的天人三策是利是害?”

竇嬰眉頭微蹙,沉默良久。枚皋這一句話單刀直入,一下子擊中了他的要害。如果說是幾年前,他可能根本不會考慮這個問題。可是現在,他不得不承認,儒家雖說看起來比黃老之道更適合朝廷的需要,但也只是適合朝廷的需要罷了。對朝廷以外的人,似乎都不是什麼好事。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究竟講了什麼,他心裡一清二楚。董仲舒究竟想幹什麼,他同樣一清二楚。董仲舒能幹什麼,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觀察,他也大致看得清楚。

儒者想取得“代天言命”的權利,要看天子願意不願意。天子願意聽,你的理論就是理念,天子不願意聽,你的理論就是廢話,說不定還會招來殺身之禍。

這絕不是儒者想要的,也不是董仲舒想要的。

“不用儒家,還用黃老嗎?”

“當然不能。”枚皋說道:“不過,也不能一棄了之。如果非彼即此,黃老未必就比儒家差。別的不說,至少淮南王府能造出樓船,能造出新紙,可是儒家能幹什麼?祈雨?”

竇嬰忍不住笑出聲來。“那你們的意思是?”

枚皋沒有直接回答竇嬰的問題,反過來問了一句:“竇君侯,你知道太史令最近在忙什麼?”

竇嬰想了想。“聽說在觀星,天祿閣有一隻大號的千里眼,他用那隻千里眼觀星,有些新發現。”

“不是有些新發現,而是有大發現。”枚皋歪了歪嘴。“一旦這個新發現公佈於衆,現在所有研究星象的學者都要失業。天下只有淮南王和太令史有資格解說天象,因爲只有他們有這樣的千里眼。”

竇嬰眉毛聳起,驚訝不已。“這麼嚴重?”

“沒錯。沒有千里眼,我們看到的星象只是一郡一縣,有了千里眼,我們能看到的卻是整個大漢,你想想看,一個從來沒有出過郡縣的人,有資格和遊遍大漢的人討論見聞嗎?更別說大漢之外,還有更廣闊的未知天地。”

竇嬰倒嘆一口冷氣,不禁爲董仲舒擔心起來。天人感應的基礎是對天地的瞭解,星象是重中之重。如果董仲舒連看到的天都只是一小片天,那他的天人感應豈不是坐井觀天的臆語?

他看了枚皋一眼,忽然覺得後腦勺一陣寒意。眼前的枚皋和遠在豫章的樑嘯在佈一個大局,這個局要對付的不僅是董仲舒,他們所謀甚大。他們要動搖的是天下人的信念。

好在是陽謀,不是陰謀。竇嬰莫名的感到一陣慶幸。以他多年的爲官經驗,他就算猜不到樑嘯、枚皋的真正用意,也知道他們究竟在與誰爲敵。

竇嬰權衡再三,心生怯意。“我老了,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這件事關係到大漢的國運,也關係到天下人的福祉。沒有竇君侯這樣的前輩坐鎮指揮,很難有成功的希望。”枚皋長身而起,深施一禮。“請君侯三思。”

-。

第215章 強弩之末第27章 民風第320章 東方朔出馬第281章 意義第332章 揮手如雲,覆掌如雨第155章 機會第389章 誘敵第262章 驅羊吞狼第454章 高朋滿座第545章 反省第202章 星空第606章 虛張聲勢第268章 形勢逆轉第429章 舊情第568章 逼宮第63章 陰魂不散第238章 說英雄,誰是英雄第15章 中計了第410章 意氣第23章 激將第600章 溫柔殺陣(上)第152章 騎兵出擊第121章 猜謎第41章 驚喜不斷第18章 弓意第459章 天命第278章 雪中行軍第203章 草原絲路第246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331章 轉戰天山第110章 嚴助第400章 分功第212章 劫屍第30章 翁主第7章 藏龍臥虎第8章 出醜第309章 誰說我要逃?第476章 面對第18章 弓意第10章 手中無弓,心中有弓第351章 信佛的太子第513章 練陣第601章 溫柔殺陣(下)第104章 忠言逆耳第461章 影帝第174章 首功第482章 三策第283章 傷別離第46章 耳聽八方第306章 小試身手第63章 陰魂不散第21章 少年第339章 弄巧成拙第508章 敵友第629章 陷阱第246章 溫柔鄉,英雄冢第256章 傭兵第84章 大隱隱於朝第4章 最好的時代第496章 往昔第284章 風雨欲來第184章 說客第31章 養名與避禍第483章 出使第317章 極品第606章 虛張聲勢第441章 哪兒也不去第421章 誰急?第606章 虛張聲勢第96章 聽風辨位第129章 師徒重逢第543章 手足第345章 人生苦短第73章 又相逢第148章 我命在我第137章 以舌爲箭第190章 回京第326章 機不可失第368章 算帳第487章 心計第370章 書中有黃金第474章 麻煩第220章 噩夢第267章 國難財第459章 天命第551章 退路第160章 攻心爲上第71章 東方朔第442章 幽蘭暗香第154章 近朱者赤第486章 決口第156章 老虎和病貓第428章 反擊第75章 第一印象第524章 示威第411章 夜襲第426章 知識改變命運第547章 被動第590章 仇人見面第219章 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