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沉重的思索

十日之後,樑興等人趕到張家府上,李金蓮正在府中哭鬧,打死也不肯走。

這事樑興等人也不好出手,剛想上前勸幾句,李金蓮便是吐了樑興一臉唾沫,兇悍異常,樑興等人狼狽不堪,灰頭土臉的退了下來。

看到眼前情形,常氏唸佛聲都變快了很多,估計此事過後,誰再來上門提什麼納妾,得被常氏用大棍打出去。

只苦了張瀚,其實現在府中丫鬟也有幾個,都不曾纏足,十五六歲的年紀肌膚白嫩,還透着健康的紅潤,有一個就是如此,鵝蛋臉,膚白似雪,名叫楊柳,走路也是楊柳帶風,頗有風姿,張瀚已經相中了她,很想納入房中,結果有金蓮在前,張瀚現在是提也不敢提。

旁人不好說,張瀚只得上前道:“你可知是將你送到一個臺吉那裡,那是我生意上的夥伴,對你必定再尊敬不過。”

“再尊敬也是韃子地界,臭烘烘的,我不去。”

張瀚嘆口氣,又道:“金蓮我看你甚喜享受,那臺吉可是蒙古人中的貴人,等若咱們這裡的郡王一般,人家的氈包方圓過裡許,裡頭金銀器物無數,服侍人的下人成百上千,而且他最喜咱們漢家女子,更喜富態白淨又裹小腳的,原想你在我這裡住的不舒心,擡舉你到更好的地方,誰料你這般抗拒,想來還是算了……”

“不,不不,”李金蓮眼中放光,趕緊道:“我去,我去便是了。”

“甚好,”張瀚笑眯眯的道:“你到那裡,若是那邊有何值得一說的消息事情就記下來,我會設法叫人和你聯絡,每次都會給你銀子花用,這般可好?”

李金蓮甚是貪財,一想可以在張瀚這裡再賺一頭,當然忙不迭的答應下來。

“少東主真是能者無所不能……”樑宏等人滿頭汗,快交三月底了,天氣有些溫潤倒也不至於出汗,這汗水當然是剛剛急出來的。

張瀚呵呵一笑,這事也沒有什以可吹噓的,李金蓮去了後雖然那邊條件不怎麼好,但這女子貪財,那邊金銀器物倒是真的多,銀錠也確實喜歡她這般的漢女,若是這條線不斷,將來倒真的可以通通消息,聊勝於無。

當然,這只是附帶的,最重要的是終於把這家裡的地雷給掃了……

……

“少東主,他們來交割了。”

這一次交易是最後一次,五石三千石整的糧食,分了三十次交付,每次不到兩千石,近百輛雙挽的兩**車運送,從新平堡出口外十餘里,交付到蒙古人手中。

這樣規模的走私,邊將守吏們當然是瞧的很清楚,不過從守備到千戶隊官上下都買通了,各有規例,並且聲明:少東主說了,每月都有。

這樣一來,還有誰出來多事?

這一次是最後一次了,大車到了,腳伕們將糧包卸下來,二十來個鏢師拿着兵器騎在馬上,散開來護衛,幾百個韃子趕着馬羣過來,一馬揹負三四百斤,這一次兩千多石,用馬近千匹,聲勢十分浩大。

交割完畢,一個韃子牽着匹駝馬過來,上頭是兩個大銀包,銀包裡裝着不到兩千兩的銀子,這一次算是銀貨交割完訖了。

“大家都很滿意。”銀錠策馬跑過來,這一下他也不提叫張瀚畫畫的事了,眉開眼笑的道:“咱們正缺糧,你們大明又守着規矩不鬆,非得等開市才能買,數量又是有限,日後你若是隔一陣就有這般規模的糧食,連月市咱們也無所謂了。”

月市這種私市也是有種種限制,在早期甚至糧食還有限制,更多的是雜貨交易,水果蔬菜一類不禁,新平堡這邊對應的部落是原本俺答的長子,第二代順義王黃臺吉,也是一個不安份的主,他的部落估計丁口有十幾萬,連老帶小帶婦人估計有三四十萬人左右,加上附近的部落,大幾十萬人肯定是有的,這麼多人包括牧畜所需,官市和私市交易其實根本不夠,但大明開馬市除了需要戰馬外,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權衡,希望用這種形式羈縻住不安份的蒙古部落,開市閉市都因政治,市場化的考慮遠遠排在後頭,市場不足,貨物供給其實也遠遠不足,但這方面朝廷是不會管的。

“糧食肯定有。”張瀚語氣十分篤定,其實最近堡中糧價一直在漲,而且數量十分有限,最大的幾家手頭都有不少糧,但就是掐着不放,想再大量收糧就得自己去地頭收,若是從農民手中收,最好就是四月底到五月初麥收開始後,當然,到六月夏稅徵收時最好。

這陣子收糧困難,而且糧價漲後賺頭不大,但大利在後,張瀚不會自己把已經做起來的貿易給掐了,想方設法也得維持,就算賠本也會做下去。

“漢人小子,那就說定了。”

銀錠心情甚好,笑意吟吟的模樣看起來比平常真帥了不少。

他一個小臺吉,一下子搞到好幾萬石糧,而且日後常川都有,這一條走私線路可不是那種漢人小商販一兩車的糧,用騾子毛驢拉的雜貨,這可是正經的大商家做的大買賣。

上頭已經對他有所誇讚,若是這一年持續這樣下去,這附近的部落不會有缺糧的風險……這幾年乾旱,草原上日子也不很好過,若不是大明這樣貿易貼補,大家早就揮刀進關來打草谷了。

只是這事還只是開局,那個長相還過的去的漢人小子是不是真有那本事,也還得看看再說。

銀錠也不多說,學漢人的樣子拱了拱手,打馬自去了。

他故意不提金蓮的事,也是害怕張瀚會提起,那漢女長的白白胖胖,臉似銀盤,銀錠一見就驚爲天人,猶其一雙小腳,更是叫銀錠把玩不已。

草原上當然也有些漢女,有自己跑來的,也有拐賣來的,當然當年和明國打仗時搶的最多,這些婦人幾乎全是下層百姓家的,多是粗手大腳,似金蓮這般情趣的那是絕無僅有。

銀錠知道漢人互贈姬妾是常有的事,但現在和張瀚的合作纔開始,交情不深,他不大好意思提起,況且銀錠認爲金蓮這般絕色的,張瀚定然是愛如珍寶,這一次合作,張瀚居然將這般寵妾送給自己做人質,可想而知誠意也是十足。

……

銀錠走後,各人再押車返回,這一陣子運糧,附近的幾個店的車馬都調了回來,加上主店這裡留用的,臨時又租了幾十掛,這才勉強夠用。

各人的興頭都很高,只有張瀚緊皺眉頭……他在想以後搞糧食的事情。

後人一聽說運糧幾十石,幾百石,都渾然不當回事,殊不知道,從陝西關中運糧到陝北,在明初到明朝中期都是十分艱鉅的任務,從某縣有運糧五千石到延綏鎮的任務,這五千石就是六十萬斤,需要騾馬和人力極多,路上還需有大量耗費,官道破爛,還有很多山道,小道,河流截斷道路的情形,以後世幾輛大貨車就輕鬆做了的事,在這個時代卻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現在的問題是糧價上漲,這個不怕,將來草原上需求量大,怎麼漲也不害怕。

張瀚現在的生意立足點其實就是在運輸上,帳局也是建立在銀錢和貨物的互相流通之上,如果運輸上頭更進一步,擁有逆天般強悍的運輸物流業,那麼在山西河北陝西各地的糧食如流水般運動起來,不僅和裕升不會有缺糧的危機,就算將來有那種人相食的大災出現時,如果能及時調糧到各處,其實也不會有大股的流民演化爲流寇,最終成爲明王朝的掘墓人。

但張瀚不會這麼做,前者是自己的事,後者是朝廷的事。

穿越到明朝越久,他就感覺這個王朝有病,不僅有病,而且還病的不輕。

賦稅,戶籍,商籍,市籍,貿易的管理,官員和地方管理,律法,一條鞭法,胥吏,衛所官兵,每一處都在生病,病因不明,病理卻是十分明顯。

再到上層,官員們只顧和皇帝扯皮,互相狗鬥,皇帝賭氣不理政,張瀚看過邸抄,萬曆四十五年到四十六年,首輔方從哲連續多次上疏,請賑災,補充朝官等諸多緊要之事,萬曆皆不報,壓根不理。

很多後人說萬曆不理政照樣掌握國政,大明民間還在良性發展,那就是完全的胡扯。

南方北方情形不同,南方因貿易的發展帶來的農工商的發展不能完全代表北方,萬曆的怠政給北方的打擊是致命的,在小冰期的影響下北方更需要朝廷協調救災,更需要官員們修水利,需要減免賦稅,需要修路,需要調集糧食區的糧食補充災區,但所有的一切都是往惡性的一面發展,一切到崇禎年間終結。

下到胥吏貪污舞弊,官員對民間苦難的漠視,上到官員們只顧在道德層面和皇帝扯皮,而對國家的改革毫無思路和建樹,最膽大的改革者是張居正,但他的條鞭法和各種措施仍然是在框架內的修修補補。

明朝的律法從立國到至今沒有改變過,皇帝和官員們完全不能適應新的形式,而朱元璋規定的一切還是建立在二百多年前的基礎上,這二百多年,“祖制”已經成了不思進取的代名詞。相比而言,宋律就不停的完善和發展,並且和唐律一樣,分爲多種格式,對工商的管理和促進,利用工商外貿興盛帶來的財富,在這方面,宋朝甩了大明一百條街。

地方庶政交給那些把政治當生意的浙江師爺,無論皇帝怠政或是廷仗官員試圖建立權威,整個社會機構已經完全的脫離了現實,理學已經徹底走入死衚衕,心學漸漸走向玄而又玄,解決不了問題不說,反而成爲官員沒有道德品格的護身符,法律存在的意義是要調整社會關係,視社會的變化而調整自身,但大明的法統已經失去了這種作用甚至是意願,在傳統的農業部份,用苛政和重刑將農民繼續綁在田畝上,士大夫們則趴在農民身上吮血,新的工商業,金融業,外貿業遊離於體系之外,體系既沒有管理這些新興產業的意願和能力,也並不試圖將這些新興業獲得的好處納入體系之中,然後貢獻給帝國,這樣就走向一個死結,一方面是北方的凋敝和困苦,一方面是南方民間的富饒和舒適,而商人們越來越富,對商人的限制和削弱都不是在體系內的法律層面上,也不會轉化爲大明朝廷的財富,好處都被權貴階層和商人們瓜分了,最終朝廷越來越窮,和北方的殘破相得益彰,最終朝廷財政破產,北方混亂,女真人摘了桃子,然後將南方的財富和商人權貴階層加上士林一起剷平,大家玩完。

種種認識,多是張瀚徹底融入大明之後,以後人的視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結自己看到的一切歸納得出。

貪官污吏和**的邊將只是表因,內裡就是這個王朝的體系已經爛透了,根結在開國皇帝朱元璋身上,後輩的不思進取因循苟且使王朝逐漸走向末路,以前張瀚看書只是紙上談兵,現在身處局中,思索得來的東西才大約觸及到了這個王朝覆滅的真實。

但這和張瀚無關,思索雖然沉重,但並不沉痛,他又不是大明宗室,更不是皇帝,也不是勳貴和士紳,他不屬於特權階層,這個王朝的利益與他無關,相反的是,他是王朝打壓和削弱的目標,只是現在大明對民間的控制削弱了,商人們才得以冒頭,既然如此,大明覆亡於否,又與他有什麼相關?甚至對張瀚來說,接觸到的大明的文武官員都如同老虎一般貪婪兇惡,這樣的王朝和這些官員,覆亡了又有何妨呢。

張瀚只有國家意識,肉爛了在鍋裡,怎麼折騰還是中國。滿族在後世也融入華夏之中,民族之爭對他來說沒有那麼不可接受,從小到大國家都是這麼教育他的,他也沒有什麼獨特的自己的想法,畢竟在大歷史的角度中,他只是一個小人物而已。

小人物就操心小人物的事,張瀚現在頭疼的還是糧食,最近這幾個月,這才最要緊的的頭等大事。

----------

這一章論述的東西較多,歷史文這樣寫有礙閱讀,我也注意到自己在這方面發揮較多,儘量想改,但寫歷史文完全拋掉這些東西,那就不如寫玄幻了,所以,有的章節還是有一些東西要寫。

...

第五百四十七章 爭吵第六百八十八章 槍騎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一搏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大勢第五十七章 死局第八百一十八章 上師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考慮第一千六十二章 備貨第八百八十七章 熬刑第四百五十五章 出巡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大勢target=_blank第七百八十四章 雷雨第七百三十二章 宣言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封港第一百九十五章 帳目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中路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疾衝第九百三十章 信義第三十五章 人質第一千九十四章 飢餓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拉開第二百六十章 應允第八百八十三章 丁口第九百三十九章 藩帥第八百六十五章 福州第二百七十三章 理由第一百七十四章 渡河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驛卒第二百三十一章 九月第三百二十六章 炮組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軍情第三百一十七章 談資第九百九十五章 過河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主奴第五百二十九章 廢村第四百七十二章 辦法第三百七十三章 長槍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炮團第八百章 爭位第一千一百四十四 掛錶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心氣第四百八十五章 銀蛇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三路第一千五十八章 條件第二百三十一章 九月第四百九十二章 痛恨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變招第一百六十七章 意氣之爭第三百零五章 軍營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駕崩第八百六十七章 情報第一千一十一章 物資第五百五十章 葬儀第三百七十六章 光線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行動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山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私事第六十七章 責打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冰上第三百零五章 軍營第六百一十章 田間(修正)第三百四十五章 丈人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窺探第二百零一章 官袍第二百五十八章 允請第三百七十六章 光線第一千五十一章 遺蹟第六百一十八章 道士第一百零六章 回家第一千七十一章 切齒第六百三十六章 道士第七百四十章 教徒第七百一十八章 寧遠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洪軍第四百五十七章 集寧第一百三十七章 行行復行行第四百五十二章 吃夢第一千一十七章 毒酒第六百四十八章 暗巷第八百七十七章 斫頭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三百三十五章 清流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餘波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河邊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簽字第三百三十七章 解套第一千七十五章 問題第四百六十五章 破爛第一千四百章 天命第七百三十三章 派別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王師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幫手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 底氣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高舉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老狗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羣英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戰友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俘虜第一千九十章 窮追第一百八十章 仰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