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 瘋狂

樑興道:“楊泗孫以三百人正面主動出擊,擊敗敵軍五千騎,我們調兵最少以三百人爲單位,還怕他什麼?”&□wán□□ロ巴,⊥∧¤vp;

孫耀搖頭道:“楊把總那一仗打的確實漂亮,但我們不能這樣想……”

孫耀看到樑興眼一瞪,趕緊說道:“一則,楊把總指揮的好,二者,是隨軍有四門火炮,我們也沒有辦法保障每一次調兵都有炮組隨行……”

這倒確實是一個關鍵處,楊泗孫那一仗能打贏,關鍵確實還是有炮組隨行,四門火炮發揮的威力可真是非比等閒,要不然楊泗孫再厲害,恐怕那一仗也不好打!

現在四磅炮還是太少!

炮營指揮還是定的湯望宗,葡萄牙人若昂等軍官入了軍籍,成了湯望宗的副手和部下。

叫一羣白皮進入軍中,張瀚也是頗多無奈……固然是大明有吸引韃官的傳統,不會引起反感,比純粹的僱傭軍形式更能叫人接受,更關鍵的還是嚴重缺乏優秀的炮兵人才。

象清膛,搬運,點火,這些經過訓練的青年可以勝任,炮長和更高層級的指揮並不是認得字或懂算學就能掌握的,需得多年的實戰汲取經驗……張瀚的火炮越鑄越多,慢慢等識字學堂的青年出來,接受軍訓再挑出合格的加入炮兵,然後慢慢操練……這樣的辦法最好,但緩不濟急,最少在一兩年內,他需要這些外來的軍官幫手,最少,他們可以擔任教官,協助訓練新兵。

孫耀這時見王長福又要開口,他做了一個堅定的手式,示意對方等一等。

“所以軍司的結論就是,如果我們只要保持小範圍的商道繼續運作,那麼軍事上的行動需讓位政治和外交上的努力,儘量討好蒙古人,然後我們繼續擴大騎兵的規模,最終達成的目標是以騎兵制騎兵,以高機動對高機動,但這樣做的話就是在兩到三年內,我們在北方要損失大量的利益,一年損失最少數十萬,我想這也不是大家樂意所見……所以參謀司的建議就是參考歷來對北虜做戰的要決,一路修軍堡控制要隘,做爲補充,後勁,控制戰略要點,慢慢侵吞蠶食……我們的目標不是維持商道,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控制土默特與漠北諸部蒙古,使其真正的納入和裕升的體系之下!”

孫耀最後一口氣說完,語氣也是變得鏗鏘有力,這一番話,也是顯得格外有決心。

“好大的決心……”

儘管一直參與其中,孫敬亭此時還是被張瀚的決心意志所驚。

要知道就算是大明以一國之力,現在誰提出來徹底消化和控制北虜都會被當成瘋子!

正如孫耀剛剛所說,從秦漢至明,漢人除了少數時期有北伐深入草原之舉外,多半的時候都是在防禦,甚至在南北朝時期和宋時,漢人所建的王朝被北方的遊牧民族壓着打。

雙方的戰爭是不對等的,一邊是天生的騎兵,一邊想建立騎兵就得付出極大的代價。漢武時北伐草原,最終封狼居胥,代價就是舉國疲弊……大明成祖年間的情形也是一樣,五次北征勞兵傷財,國力實在撐不住,而五次征伐,所得實在也是有限,遊牧民族可以輕鬆的化整爲零,大軍一至便轉移躲避,而明軍補給困難,勢必不能在草原久留,況且以步兵爲主的軍隊深入大海一般浩瀚的草原,風險也是無限的大,國公丘福將兵十萬,結果輕敵冒進,在草原上被人包了餃子……成祖在時,明軍威風赫赫時都有這樣的事,到了英宗年間,京營兵就不是也先的對手,英宗指揮失措之前,成國公朱勇的幾萬精銳騎兵就被也先擊敗,雙方軍隊在前哨戰時相當,可見明軍的戰鬥力已經不及北虜。

到此時,東虜興起不說,北虜也就才消停沒幾天,明軍在長達二百年的時間裡一直是採取守勢,不要說把北虜真正消化掉,就算有人真的一路打到草原之上再站穩腳根,這已經是了不得的天大的成就了。

“前人不敢爲,不能爲的事,我們能做,並且能成功,這纔不枉人生一世。”張瀚沒有提高聲調,但語氣卻是十足的慷慨激昂,並且透露出十分的自信與雄強氣息。

到這時,衆人才赫然驚覺,一直跟隨的青年東主已經成長到了這般地步?

一言之下,就要吞併地域幾近萬里,部衆數十萬人的蒙古諸部?

這計劃聽着就是瘋狂,給人的感覺就是瘋了,但各人還在一本正經的討論着,而且所有人都感覺跟着張瀚,這種瘋狂的計劃能夠成功!

“現在還動不得林丹汗和插汗部那邊,我們暫時還要和他們友好,消化土默特到鄂爾多斯,然後是套部,止步於衛拉特蒙古,北上到漠北,與俄羅斯人接壤……”

林丹汗和插漢部,包括內喀爾喀和科爾沁諸部,張瀚都只是打算維持貿易,不打算產生過多的糾葛,數年之內,能完成北上的大戰略,侵吞掉北方蒙古諸部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再把戰火燃燒到東部的蒙古諸部,甚至提前和後金接壤,那時反而麻煩,甚至可能造成北上戰略的全盤失敗……

“軍令司當然服從大戰略。”孫敬亭道:“已經開始準備,在輜兵營和諸多舉措上往北上戰略傾斜。”

“參謀司也有了具體的計劃……”孫耀道:“大軍當然主要是從新平堡一帶出塞,也有一部份從張家口斜插西向,參謀司的計劃是以五里一墩,十里一軍臺,要緊地方築一堡的方式來建設堡寨……”

孫耀指着會議室正中的沙盤,點向張家口堡西側的一個點,說道:“這裡要建一個較大的軍堡,此處是原興和守禦千戶所,地勢要緊,我們要在這裡先期建一個堡,方廣三裡,不僅駐軍,還是商道東去的重要週轉站,然後是大青河,二龍河等河流,在易於渡河的險要隘口地方也要築堡,規模可以小一點,周長九百步左右的軍堡爲宜,再到集寧海子,要建一大堡,下水海子,建一小堡,大黑河畔,建一小堡,最終推到小黑河,大青山,舊豐州地,分別築堡。”

孫耀所指的地方,都是以青城,也就是歸化城和板升城這個西部蒙古的核心處爲目標,從西到東,一個個的軍堡建起來,只要建成,就形成了一根巨大的絞索,遲早把那些桀驁不馴的北虜全給如野狗一般的拴起來。

這個計劃當然很好,但李東學不免在臉上露出異色,軍政司執掌的不僅是軍政,還有工場生產,軍隊的輜兵營,軍政體系的後勤局都是軍政司的治下,整個這一攤子當然不可能是李東學一個人當家,應該是大宗旨由會議決定,平時的具體事務當然還是落在李東學一個人的頭上。

“東學你也不必齜牙咧嘴……”張瀚這時笑道:“知道你壓力大,你應該多挑一些副手來協助你,不必事事都抓在手中……”

李東學道:“屬下豈敢畏懼繁難困苦?只是想到這麼大的工程,光是軍堡就幾十個,以三裡周長的軍堡來算,前期最少要建二百個爐子燒製磚塊,要挖土成壕,燒製城磚要數十萬塊,然後再築堡,內裡的建築也要大量的磚塊和木料,所需要的工料就需要大量的人手,想想也實在有些畏懼害怕的感覺……”

軍堡就這麼多,加上密集的軍臺,火路墩,這樣的工程量已經大到叫人難以想象的地步了……也就是王朝新王,開國之君以絕對的權威加上百萬千萬的人力,可以做這樣的事。

李慎明道:“也不怪東學這麼畏難,這些軍堡要在方圓二千里的地方修築,這已經比在內地困難的多,塞外做這樣的事,要格外困難。我們大同的軍堡幾十,軍臺火路墩數百,但那是以百年之功慢慢修築出來的……”

大同鎮在立鎮之初,防備的是也先和瓦刺部蒙古,當時的邊防壓力很大,修築的軍臺城堡十分密集,也是九邊地區軍堡最多,修築最完善的軍鎮,不過大同雖然控扼千里,邊堡也是多修在山區邊境,可畢竟是以舉國之力,朝廷以當時還完好的開中法來支持財政,地方上提供人力物力,這纔在幾十裡內初具規模,後來又修修補補了幾十年,最終形成了眼前這樣的規模。

張瀚要以衛城守備兼兩衛指揮的身份,修築的卻是堪比大同防線的浩大工程,而且還是在北虜的腹心區域修築,這事要是真的成了,也真的夠格名垂千古了!

在場的人也有想到了的,眼神都是格外熱切。

錢財商道很重要,但人們也會追求名聲!手機用戶請訪問mpiaotian

...

第六百四十二章 玉成第五百零七章 行險第三百零七章 對峙第九百一十一章 發作第一百五十二章 盟好第二百二十二章 新商會第六百六十七章 刺頸第二百四十四章 口令第十八章 殺人第四百二十四章 後退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情報第五百六十八章 算帳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南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集寧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俱降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帝星第五百四十七章 爭吵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貨物第六百七十四 調走第六百零六章 文龍第五百五十二章 夜奔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黃龍第四百三十五章 狠手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利劍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對陣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軍令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對陣第三十七章 銀光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覆掌第八百二十九章 立九場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餘波第五百三十九章 狐疑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夜商第一千七百四十章 吃相第九百零八章 故舊第五百二十章 想法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寧錦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行動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薊北第九百零五章 狗鬥第四百八十七章 六字第三百九十七章 生機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梟雄第一千五百五十一 論帥第一千二百一十二 審問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歡笑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取火第二百章 各司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抽打第四十四章 取字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細雨第四百一十九章 初陽第九十一章 留客第一千五十七章 貨物第三百四十五章 丈人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糧價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炮團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河灘第三百三十五章 清流第一百九十章 回程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放棄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總督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艦第八百六十六章 東門第一百零一章 狹道相逢第二百三十七章 三部第三百二十一章 感激第九十章 出鐵水第一千六十八章 軍官第一百六十四章 先發第九百七十一章 眺望第六百五十三章 揭帖第六百一十五章 執念第一百五十八章 聚將第六百六十一章 槍術第一千九十四章 飢餓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墩堡第二百六十六 困境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南下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輜兵第九百四十二章 機會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請教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解衣第四百一十二 盟約第六百三十一章 衛城第三百五十章 刺殺第七百九十九章 閣中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 窺關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阻攔第八章 納妾第二百三十二章 戒備第一千七百六十章 破滅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完人第七百二十四章 內行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尊親 (今天更五章)第八百四十六章 追擊第八百八十章 文明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河邊上架了,發篇感言第六百九十三章 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