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

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

送走方孝孺,陳景恪和朱雄英返回皇宮。

一路上朱雄英很少說話,做出一副沉思的樣子。

回到住處,他才問道:“景恪,那個人權和剝削,到底有什麼深意啊?”

陳景恪並沒有直接給他答案,而是說道:

“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尋找。”

“多看,多想,總有一天你會找到答案的。”

朱雄英很不滿這個回答,但他也知道陳景恪既然這麼說了,是肯定不會再回答了。

只能轉而問起了另外一個問題:

“你之前說,因爲宋室闇弱,對外爭戰不利。”

“學者們爲了排解心中的憂憤,只能選擇麻痹自己,所以纔有了理學和心學。”

“爲何方纔又將宋朝的虛弱,歸結於儒家的怯懦呢?”

“打壓兵家,不是宋太宗定下的國策嗎?”

陳景恪沒想到他會問出這樣的問題,沉思片刻才說道:

“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宋儒和宋室算是互相成全了。”

“宋室闇弱,怕武將造反選擇打壓武將。”

“而儒家,作爲統治學派,選擇了與宋室苟合。”

朱雄英更是疑惑:“學派不就是應該爲帝王服務的嗎?他們這麼做有什麼錯?”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錯,大錯特錯。”

“學派的建立,不是爲了服務帝王,而是爲了解決社會矛盾,建立一套新的社會秩序。”

“服務帝王,只是順帶爲之罷了。”

朱雄英明顯很不認同,這個答案。

學成文武藝,售於帝王家。君主至高無上,怎麼到伱這裡就顯得這麼不重要了?

陳景恪重重嘆了口氣,說道:

“我知道你不喜歡聽這樣的話,但你必須要承認人力是有限的,世界上沒有全知全能之人。”

“君王就一定能認識到世界的問題在哪?他們的對世界的認知就一定是對的嗎?”

“他的想法,就真的適合當時的社會情況嗎?”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陳景恪繼續說道:“君主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

“明君是什麼樣子的?”

“能做到,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合適的人去做,就是明君。”

“漢高祖不用比韓信更懂用兵,他只要知道韓信會用兵就足夠了。”

“漢武帝也不需要懂打仗,他只需要知道衛青霍去病會打仗,就能扭轉漢匈局勢。”

“同樣的道理,君主不一定非要了解社會的矛盾在哪,也沒必要一定知道解決的辦法。”

“他只要能判斷出誰的分析是對的,誰的思想能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正如他和朱元璋。

很多矛盾朱元璋也沒有發現,是陳景恪幫他做分析,告訴他矛盾點在哪裡。

然後再告訴他,該如何解決。

朱元璋需要做的是,判斷陳景恪所說是真還是假。

“歷朝歷代的有爲之君,莫不是如此做的。”

“所以,真正的先賢不會苟從於君主。”

“真正優秀的學問,也不是爲了迎合帝王而創造的。”

“能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能富國強民,才能稱之爲優秀。”

“就以諸子百家爲例,沒有任何一家是爲了迎合帝王心思創建的。”

“所有學派,都是先賢觀察當時的社會情況,進行總結,最終得出的重建社會秩序的方法。”

“諸子百家的先賢,是拿着自己的學說,去遊說列國君主。”

“這個國君不願意相信我的學說,我就去找下一個遊說。”

“沒有任何一個國君願意採納,我就在民間傳播自己的學問。”

“沒有任何一位先賢,會爲了屈從國君而修改自己的思想。”

“包括漢儒,他們也是針對漢朝當時的情況,自我完善。”

“只是恰好他們的思想,符合漢武帝的需求。”

“所以才被選中,完成獨尊儒術的霸業。”

“在這一點上,宋儒可以說丟盡了先賢們的氣節。”

“他們不是從社會角度出發,提出能改變虛弱現狀的富國強民之策。”

“而是選擇屈從君王,爲了迎合君王需求而修改自家思想。”

“甚至爲了迎合君主,創造出了很多禍國殃民的思想。”

“倒也不是沒有真正的大儒,范仲淹和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們就發現,宋朝的問題是來自於制度上的,試圖改革。”

“然而最終還是被儒家自己人給打倒了。”

“之後的宋儒們,就再也不敢從制度上解決問題。”

“反而將問題歸結於人心壞了,開始搞內卷,試圖從人心上解決問題。”

“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制度的缺陷導致國家積貧積弱,民不聊生。”

“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又怎麼可能有那個心情,去搞什麼內心建設?”

“這不就是緣木求魚嗎。”

這話是有點大逆不道的。

如果是剛入宮那會兒,陳景恪是絕對不敢說的。

現在也不過是仗着有了點重要性,和朱元璋也比較熟悉了,纔敢說一下。

但也只敢淺淺的說一下。

老朱就算知道了,最多也就是不高興,不會拿他怎麼樣。

其實他更想說的是,這個世界缺了誰都照樣存在。

夏商周、秦漢隋唐……幾千年的歷史,數百位君主。

這些君主,曾經都認爲這個世界沒了他們不行。

可事實上呢?都化成一抷黃土了。

所以,真正優秀的學派不是爲了服務君主,而是爲了服務江山社稷,服務於華夏文明的。

但他很清楚,自己要是敢說這話,估計離暴斃也不遠了。

所以這番話只能爛在肚子裡。

朱雄英陷入沉思,良久才說道:“所以君主最重要的,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用人的能力。”

陳景恪點頭道:“對,事必親躬不一定就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人陷入更大的困頓。”

“還有句話叫‘君不與臣爭功’。”

“並不是所有人爲官,都是爲了榮華富貴。”

“有些仁人志士,是懷揣富國強民的夢想出仕的。”

“也有些人是想一展胸中抱負,實現人生價值。”

“所以君主就要給他們,施展才華的空間。”

“否則,仁人志士就會閉門不出,甚至轉投他人。”

“唐太宗用兵能力不可謂不強,可他登基後,除了晚年徵高句麗,就再也沒有帶過兵。”

“爲何?”

“因爲他手下有一羣能征善戰的大將,他要是還親自帶兵,就會搶走這些大將施展才華的空間。”

“那些大將嘴上不會說什麼,心裡定然會不舒服。”

“所以,他不再統兵作戰,甚至很少干涉前方大將的決定。”

“但這無損於唐太宗的英明,反而讓他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君主最大的權力,不是他比別人懂的多,而是他擁有決定權。” “他可以決定由誰掛帥出征,也可以決定誰來擔任哪個職務。”

“放之學術界也是一樣的,最終選擇用哪一家的思想,也全在於君主的選擇。”

“君主選擇誰,誰就能大放異彩。”

“但作爲優秀的君主,不會由着自己的性子來選。”

“而是選擇最適合當前國情,能讓國家變得更強的那一家。”

“宋室恰恰相反,他們沒有選擇最合適的,而是選擇了最符合自己心意的。” WWW ▲ttκΛ n ▲¢o

“結果就是,真正有本事的被打壓了,剩下的全都去學腐儒那一套了。”

“所以,宋儒和宋室算是相互成全了。”

這一番話,算是爲之前的那一番話找補了。

強調了君主選擇的重要性。

但也不能算全錯,也確實是宋室的選擇,導致了理學和心學的大興。

最終天下不是理學門徒,就是心學的門徒。

到了明朝照搬程朱理學,更是規定了科舉只能考程朱理學。

理學的地位更加穩固。

雖然中後期出了個王陽明,將心學的地位無限拔高。

但他的心學只過了五六十年,就被後人給弄的不堪入目了。

李贄這個心學大家,鬚髮都白了,還流連於秦樓楚館。

美其名曰,吾心即宇宙,我等心學門徒就要率性而爲。

呵,心學成了放縱自己的藉口。

國家出問題了,問他們怎麼辦。

人家直接來一句,人心壞了,做什麼都是徒勞的。

再問就是,世道亂不亂自有其規律,我們不應該干涉。

到了明朝末年,心學就已經臭大街了。

只能說,制度爛了,想靠扭轉人心來改變世道,純屬扯淡。

朱雄英微微點頭,道:“我明白了,治國真難啊。”

他畢竟年幼,再加上對陳景恪的信任,縱使覺得這番話有點違背常理,也還是選擇了相信。

陳景恪還是很欣慰的,言傳身教了這麼久,朱雄英的三觀比老朱正常多了。

朱元璋怎麼說呢……在很多時候,完全可以將朱重八和朱元璋,看做是兩個人。

原本他還有些擔心,這番話傳到朱元璋耳朵裡,會不會引起他的震怒。

結果風平浪靜,朱元璋什麼都沒說。

這讓他放下心來。

也大致摸清了朱元璋的底線。

皇權和宗室。

這兩點算是朱元璋的的逆鱗了。

在他活着的時候,是堅決不能碰的。

別的地方,都可以嘗試改一改。

包括學術思想方面。

這就讓陳景恪放心多了,以後可以稍稍放開一些手腳了。

至於皇權這個東西,他這輩子都不打算動手腳。

宗室制度,倒是可以等老朱走了之後,改上一改。

天下養朱的局面,是定然不能再出現了。

——

《華夏簡史》定稿,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消息。

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大家也都很好奇,這本書到底編成什麼樣子了。

其實一開始,朱元璋對《華夏簡史》並不是特別重視。

書編寫完成就可以,誰還敢反對大明是天下正統咋滴?

前幾天陳景恪提出的,聖賢廟計劃,讓他改變了對此書的看法。

必須要推廣,還要大力推廣。

所以,他當朝宣佈,此書刊印天下,所有讀書人都要學。

以後科舉殿試,有可能會從這本書裡選題。

如果他說在鄉試、會試增加相應的考題,肯定會有人反對。

但殿試本就是皇帝舉行的加試,只確定名次,不刷人。

出題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以羣臣倒也不好說什麼。

但殿試會考相關內容,就已經足以促使讀書人去學了。

當一本書成爲科舉必考科目的時候,它的推廣效率簡直超越了時代。

在極短的時間裡,這本書就傳遍了大明一十三省。

而且這本書還不只是在國內傳,大明的一衆藩屬國,以及內附的番蠻部落,也都在瘋傳。

藩屬國對華夏支脈的身份,自然是非常認同的。

這對他們來說,是個榮耀。

以後他們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華夏後裔自居。

誰要是再罵他們是蠻夷,他們就可以用這本書來反駁。

所以,這本書在各藩屬國流傳的也很快。

尤其是貴族羣體,幾乎做到了人手一本。

又因爲這本書的流傳,在藩屬國的權貴之間,開始流行模仿漢人的穿着,給自己取漢人姓名。

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內附的番蠻關注此書,則和切身利益相關。

很多部落都只是名義上內附了,實際上朝廷根本就沒把他們當人。

不給戶籍,不分土地,不允許進入城池……

可以說,限制是非常多的。

他們希望這本書出現之後,朝廷能重視這個問題。

最好能解決他們身份的問題。

不過眼下朝廷是沒空關心這個問題了,改革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實在無暇分心。

最有可能關心這個問題的陳景恪,也因爲不瞭解具體情況,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兒。

不過讀書人羣體,對於《華夏簡史》還是有一點牴觸的。

竟然將我們與番蠻相提並論,這是對我們的侮辱。

但這種牴觸情緒並不多,只有一點。

尤其是得知,科舉殿試要考相關內容,這一點牴觸情緒也很快就消失了。

對此陳景恪並不覺得意外。

節操這東西,對有些人來說很重要。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哪有眼前的利益重要。

眼見各項計劃進展都比較順利,他也終於決定,重建算學小圈子。

這一次他的藉口是研究形學(幾何)。

不過還沒等他行動,就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這天朱元璋找到他,說道:

“景恪,藍玉的兩個妾室被查出有喜了。”

陳景恪不禁咋舌:“兩個?永昌侯寶刀未老啊。”

朱元璋忍俊不禁,道:“藍玉送信到宮裡,說是請你去他府上,爲兩個妾室做檢查。”

(本章完)

第299章 繼續無題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第299章 繼續無題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231.第230章 無題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176.第175章 黃河決堤第75章 竹書紀年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162.第161章 咱當年也是個乞丐頭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辦事87.第87章 病之源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231.第230章 無題第297章 建文?嘉文?第83章 讓他當駙馬?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30章 預見能力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332章 因爲我們是兄弟啊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242章 新羅婢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48章 給老朱上課迫在眉睫177.第176章 異常第76章 因時而變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第13章 思烹狗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160.第159章 陳大師教我生兒子吧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71章 自古以來169.第168章 毛驤:好像哪裡不對第253章 帝國時代第286章 意外之喜第306章 師徒談心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143.第142章 新都暢想第1章 揭皇榜第313章 見聞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第83章 讓他當駙馬?231.第230章 無題第303章 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第297章 建文?嘉文?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第84章 徐達還朝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223.第222章 心懷鬼胎第40章 演戲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204.第203章 謀高麗第263章 無名宰相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春節快樂第329章 提防瓦剌113.第113章 這些可都是棋子168.第167章 吾死,汝等自爲之。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第260章 無題第50章 老朱臉上掛不住了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第250章 南洋攻略229.第228章 萬物之理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第249章 傳說中的大人物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226.第225章 我不養閒人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221.第220章 啥條件我們都答應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71章 自古以來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第84章 徐達還朝208.第207章 禪讓就是笑話第38章 聖人言第333章 沒有龍傲天第37章 需要拉攏的人才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