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

面對張希孟的這番設想,李善長竟有些錯愕。誰都知道,張希孟的核心主張就是均田,而且還是徹徹底底的平均,不帶任何雜質的。

打擊世家,打擊豪強,推翻理學,倡導興學……這一切都指向了兩個字:公平!

一個有如此主張的人,驟然提到發展工商業,着實讓老李跟不上,他不會是說笑話吧?

難道又要給自己挖坑?

是嫌棄戶部不夠過癮,要把自己也拉進去?

李善長鬍思亂想,心緒不寧,他只能屏息凝神,認真道:“張相,在嶺南推行均田,難道不好嗎?”

張希孟無奈笑道:“倒不是不行,只是那麼好的一塊地方,僅僅是均田,就給糟蹋了。”

“怎麼說?”李善長不解道。

“李兄請想,嶺南地廣人稀,且路途遙遠。如果僅僅是均田,每年能提供多少糧食?這些糧食在路上又會消耗多少?我們要在嶺南派兵,維持官府運轉,處理種種政務……這都是花銷,說句不客氣的,如果僅僅是農業一項,我們在嶺南很可能是虧本的。”

李善長深深吸氣,做沉思狀,最後他也不得不點頭。

“張相看得明白,確實是如此。其實我們掌控嶺南,更多的是防備安南。否則的話,將嶺南拱手相讓,中原之地,就後患無窮了。”

身爲宰相,老李不敢說遠見卓識,基本的常識還是清楚的。

張希孟也嘆道:“李兄高見,其實說這麼多,也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上……我們講了這麼多,主公也有雄心成就大業。但是僅僅靠着均田,能維持多大的地盤?或者說靠着農業田賦這一項,能支撐咱們打下多大江山?”

李善長更加認真思索,張希孟這話有些深了,良久,他才道:“張相的意思,是說有些太過偏遠荒涼的地方,鳥不拉屎,沒有什麼產出,我們要了也沒用?”

張希孟含笑,大差不差,就是這個意思了。

歷代中原王朝的核心統治區,就那麼大,這裡面涉及了幾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首先就是要地形合適,便於耕種,而且要方便聯絡,能夠通暢下達命令,也要氣候適宜,水源充足……這一圈算下來,適合中原王朝立國的,就那麼大的地方,向北基本推到長城一線,向南,推到嶺南,想繼續擴大,就困難了。

其實有人也說過,諸如安南,占城……這些地方,不也適宜耕種,而且糧食產量還不錯嗎?

爲什麼就不能長時間統治呢?

原因就是距離核心區域太遙遠了,爲了維持秩序,需要派兵進駐,安排官吏,統治成本比起中原地區貴太多了。

而隨着文武官員,越發貪婪無能,文恬武嬉,將士失去戰鬥力,就更控制不住了,採取收縮戰略,也就理所當然了。

還有另外一些地方,距離倒是很近,無奈太過貧瘠,產出有限,你要是吞併了,等於救了他,信不信,他們會死吃你一口,成爲王朝的包袱……沒錯,說的就是高麗!

儘管他們已經那麼跪舔了,一心要當中原的好大兒,但也僅僅如此了。實在是沒辦法,地方太窮,吞併他們,能把戶部弄破產了。

所以說一個王朝,有多大疆土,是要看控制這些疆土的方法,經濟模式的選擇,還有國家財力……在這中間,找個平衡。

畢竟六百年前的人,沒必要爲了六百年後的孫子爽,就勒斷褲腰帶,去開疆拓土,苦心維持吧!

你也太爲難祖宗了。

龐大的疆土,並不好維持。

元朝版圖看起來那麼大,其實有很多統治真空,而且元朝在行省之外,也採取了分封制度。

比如陝甘地區,就有許多蒙古諸王,雲南也是歸屬把匝剌瓦爾密……元朝真正捏在手裡的面積,遠沒有那麼龐大。

另外衆所周知,帶英在變成日不過帝國之前,曾經是日不落帝國。維繫龐大帝國的,不只是蒸汽機的轟鳴,還跟帶英的統治手段有關係。

他們以精通攪屎著稱,可要想把屎攪得妙不可言,就需要深厚的功力。很湊巧,帶英就是個能夠俯下身,仔細研究殖民地文化背景,尋找攪屎之機的國家。谷伽

如果把帶英看成一個殖民帝國,下面一堆殖民地,那就把帶英看得太簡單了,要知道在帶英下面,還有許多殖民大管家呢!

比如三哥,就是那個貢獻最大,出力最多的。

帶英是靠着印度的財力,甚至是兵力,發動戰爭,敲開東方的門戶……

張希孟曾經和朱元璋暢想,要建立起超過元朝龐大疆土,唯有如此,纔對得起華夏第三次崛起……話是說出去了,可到了落實的時候,如果就靠着對外用兵,攻城略地,那麼對不起,就算拼了老命,該做不到還是做不到。

如果沒有體系的創新,上限就是漢唐明初,不會有任何意外。

“李兄,依我之見,其實很多化外蠻夷之地,看似荒涼,其實也並非一無是處。既然當地有人還能維持統治,就代表是可以納入版圖的……問題是我們用什麼辦法,才能順利把這些地方控制住。如果還只是中原的這一套東西,肯定不行的。我希望朱英能在嶺南試驗,就是要找到一種新的模式。而有了嶺南經驗之後,我們在西域,在漠北,甚至更遠的地方,就可以尋找出合適的辦法,將當地順利納入版圖。總而言之,這是需要我們努力探索的地方。”

李善長皺着眉頭,困惑道:“張相,你這番道理,我是聽懂了。可我不明白,既然你是這麼想的,那爲什麼在上位治下,不能這麼幹?非要堅持均田,就不能順應下面的意思,尋找不同的辦法?”

“不能!”張希孟道:“中原之地,人就這麼多,地也這麼多……幾千年了,什麼能興國,什麼會亡國,寫得明明白白!不抑兼併就是死路一條。任何新的方式,都會帶來很可怕的影響,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天下大亂!其實我還是很贊同士大夫的智慧的,他們講究以本守家,以商致富,也就是說,耕田讀書是根本。我想的是,中原之地的均田模式是根本,是咱們的基本盤。”

“守住了這一套體系,就保證了國家的下限,不會太糟糕。在此之上,我們探索別的道路,每走成一條路,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至於失敗……也不會影響太大,還能很好收拾。李兄以爲如何?”

李善長久久無言,心潮澎湃。

張希孟勾勒的大局,着實讓人眼前一亮,他的做法堪稱謀國典範,心服口服。李善長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張相,你說在嶺南,要驗證新的方式,能不能跟我透露一二,伱打算怎麼辦?”

張希孟一笑,“這有什麼不能說的!還正要李兄幫忙。我是琢磨着,在嶺南可以多發展工商,有空閒的土地,也可以種植糧食之外東西,還有對外貿易……反正只要合適,沒什麼不能做的。”

李善長眼神閃爍,很快變成了圓形方孔狀……他已經聽懂了,張希孟這是打算在嶺南大發利市啊!

再想想,爲什麼要派朱英過去?

李善長似乎懂了……這事也就是朱英去辦,纔不會有誤會,才能夠放手施爲,換成其他人,全都做不到!

因爲這就是開天闢地的事情!

只有朱英這種,背後同時站着朱元璋,馬皇后,還有張希孟,有這三清天尊在,朱英才可以放心大膽折騰,少一位都不行!

而很大概率,嶺南之行,既能發財,又能博一個前程出來。

李善長突然心怦怦亂跳起來。

老李現在功成名就,世襲罔替的爵位,位列名義上的百官之首。他已經別無所求。

什麼青史留名,李善長不太在乎這些事情。

他比較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兒子,李善長很希望孩子能有點出息,過得好一些。他也清楚,如果兒子僅僅能靠着自己的餘蔭,當個國公,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至少出將入相就不用想了。

所以還要讓兒子有出息,至少能夠結識一羣朋友,未來可以互相幫襯,延續李家的輝煌……很湊巧,嶺南之行,就是名利雙收的好事情。

“張相……”李善長迫不及待道:“西平侯身爲上位養子,尚且能不避艱險,統兵前往嶺南,我也有意讓犬子過去,不知道張相意下如何?”

果然是聰明人,老李還真上道。

張希孟笑道:“李兄,還是讓咱侄子去考一下刑法特科吧?你說是不是?”

“是……是是是!”李善長眉開眼笑,一顆心放在了肚子裡,他笑呵呵拉着張希孟,壓低聲音道:“我知道度支局一直在查戶部,其實我這邊也在查,阮弘道那裡還不好說,他畢竟是渡江之前的舊臣,沒有把握,我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但是侍郎鄭士元卻向來大膽,風評也不是很好。”

李善長戛然而止,但已經不用浪費口水了。

交易達成,老李開始甩賣了。

張希孟笑呵呵回到了府邸,隨後就把郭英叫來,另外讓江楠也辛苦一下,去鄭士元的家中,看看這位戶部侍郎,到底貪了多少!

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四百二十章 百萬銀兩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八百八十五章 太子的困惑第六十七章 咱曾經來此要過飯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徵之國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四百二十六章 鐵礦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國家抵債第五十四章 殺出來的公道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三百四十一章 這是一個關於格局的故事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五百四十八章 轟轟烈烈的祭祀行動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三百二十二章 婚姻大事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華夏第四百四十四章 六位國公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三百五十八章 張夫子的戰場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義第七十章 好官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四百章 登基大典的嘉賓第二百八十五章 常遇春的戰後總結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四百二十二章 成功挑戰張相的弱點!第八十四章 四位元帥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四百一十三章 空印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五百零三章 鯉魚焙面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六百零四章 新舊交替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一百八十六章 張先生來了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開疆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黴的朱標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來的官制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八十八章 糧長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五百二十五章 張士誠,降了!第九章 論地主豪強的軟弱性第二百五十二章 聯手李善長第四十七章 恢復舊山河第二百九十六章 杭州不在談判之列第七百三十六章 皇家圖書館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四百五十章 聚餐慶生第八百三十五章 固始鵝肉第三百一十九章 權柄到手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八百三十八章 老人該退位了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