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

黃子澄返回住處,立刻找來了幾個同伴,互相商議了一番。

這幾個人聽說要請張相公過來,簡直是喜出望外,樂得合不攏嘴。

張相公是什麼身份?

且不說官場地位,光是在學界,那也是頂尖兒的存在,站在山巔之上,被尊爲當世聖賢,夫子在世。

甚至早早就有張氏之學的說法。

但話雖如此,在此之前,張氏之學還是有點空。比如張希孟對待歷史的劃分,主張均田,主張萬民一致,主張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些內容,雖然比程朱理學能更進一步,可以說言之有物,但總還是差點意思。

就好像孔孟之道一樣,孔夫子,孟夫子所講的東西,有着巨大的空白,這纔給了漢儒機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發展到了程朱理學這裡,幾乎把孔孟之道給架空了。

孔夫子孟夫子,就像是兩扇大門的門神,貼在外面。

等推開大門之後,裡面有什麼東西,就不是兩位夫子能管得了了。

張希孟也是如此,如果他只有那些主張,或許若干年後,就會被新的主張架空,或者乾脆將張相公也變成一個符號象徵,讓人們忘記張希孟的主張。

只不過事到如今,想這樣做,難度直接超級加倍。

張希孟在濟民學堂講學,除了闡發師道師德之外,他還重新講了算學,梳理了歷史學,講了歷代得失,山川地理。

張希孟這些年也算是走南闖北,從最南端的崖山,一直到北平,張希孟都走過。

他結合各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地理,又融合歷史掌故,講課引人入勝,天花亂墜,相當受歡迎。

而在這部分輕鬆的課程之外,要命的東西來了。

張希孟重新講了天文學,又講了物理學,化學。

隨後張希孟又針對一些社會現象,提出了統計學,主張用數字來描述國家和社會的狀況。

至此爲止,算學徹底成了張氏之學的根基,鑰匙……想要研究張氏之學,不學好算學,那是萬萬不行的。

而算學又是讓最多學生咬牙切齒的東西。

所以張希孟幾乎是學生們最喜歡,也最恐懼的老師了。

總而言之,張希孟用了大約四五個月的時間,重新梳理,構建新的學科,建立起相對完備的學科體系。

自此張氏之學的大廈已經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過去的張氏之學,都是講張希孟主張什麼,倡導什麼……而從現在開始,張氏之學,有了一個與孔孟之道,程朱理學截然不同的能力。那就是預測!

沒錯,張氏之學是能預測未來的。

當然這個預測不是靠着易經六十四卦,玄而又玄的求神問卜。

靠的是紮紮實實的算學基礎。

比如張希孟在濟民學堂期間,就和其他的師生一起,成功預測了一次月食。

除此之外,張氏之學還能針對政策進行評估預測……比如各地有多少百姓,又有多少田地,人均土地多少,人均口糧多少,老百姓能承受多高的稅賦,又有多少消費能力……這些只要用心,大致都能算出來。

有這些數字打基礎,只要不是太糊塗的人,都能知道,哪些事做不得!

比如不顧老百姓承載能力的橫徵暴斂,比如大興土木,廣徵民夫。

按照過去的儒家主張,該怎麼處置這類事情?

勸阻皇帝,愛惜百姓,行仁政,用王道,不要橫徵暴斂,實在不行,就放出大招,說是老天降下異象,天狗食日,地龍翻身……似乎也就僅此而已了。

但是到了張希孟這裡,只要學好了算學,就可以拿出紮紮實實的數據,將後果講述明白。

到了這一步,還是一意孤行,不願意改變……那就是鼓勵官吏們主動破壞。

沒錯,張希孟構建的門下省,構建的官僚體系,就是這時候發生作用的。

雖然很多官吏一肚子心眼,精於算計,推諉扯皮,敷衍搪塞,什麼亂七八糟的手段都有,很讓人咬牙切齒。

但是他們還有一個經常被人忽略的作用,就是針對一些荒唐的亂命,他們可以通過自己嫺熟的機巧,華麗的辭藻,還有無敵的推諉搪塞的能力,給阻擋回去。

至少他們不會讓事情變得不可收拾。

這就是張希孟對大明未來的勾畫,只不過他僅僅是在江西一地講學,距離推廣全國,還有很大的距離,而且等着這些人才長大,成爲大明的棟樑,真正掌握權力,還需要太長的時間。

只能說張希孟播下了一粒種子,至多是種了一片田,距離豐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張相,接下來您是準備回京,還是去其他各處,繼續講學,弘揚教化?”劉三吾好奇道。

張希孟一笑,“我還沒有完全想好,陛下那邊,估計看我這麼瀟灑自在,多半是要眼氣的,我猜他要讓我回京。眼下鄭遇春也過來了,清理地方的三姑六婆,移風易俗,這事情他能幹得很不錯,也不需要我多說什麼。”

稍微盤算一下,張希孟發現,他還真沒有什麼要做的了。

“還是那句話吧,用心教導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劉三吾連忙答應,“我都記下了。”

張希孟授課之後,返回了住處,這座不大的房舍,已經空了,就在兩天前,張庶寧和姥爺姥姥悄然離開,去新的學堂了。

沒有了兒子圍繞身邊,張希孟還有些空落落的。

所以他請了一個人過來,就是夏老爹!

他從應天回來……沒想到走了這一趟,竟然冒出這麼多事情,夏老爹除了五味雜陳,還是五味雜陳。

“張相公,知鳳那孩子確實聰敏,不同尋常,她能成爲張相弟子,是我家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我,我無以爲報,只能拜謝張相公!”

說話間夏老爹就要跪下,張希孟連忙伸手,拉住了他,“用不着,你既然是老兵,就該知道,用不着跟我多禮。而且我說句實話,久後我的名聲,還要靠着知鳳傳揚,她是個絕佳的苗子,我非常喜歡。”

夏老爹微微一怔,他並不能理解張希孟看重夏知鳳什麼,但是他很相信張相公的人品,心中也就不疑別的。

“張相公,這一次想要定計娶鳳丫頭的,是按察副使唐敖的侄子,我是萬萬沒有料到,那個老虔婆子,竟然膽大包天到了那個地步,要是我在家裡,也不會答應的。”

張希孟含笑,“說起來這事還跟我有關係,他們想要通過知鳳巴結我這個師父。其實是他們想多了。現在已經查明,唐敖貪贓鉅萬,他們家人,也靠着唐敖的勢力,巧取豪奪,收受賄賂,替人平事。唐敖已經押解進京,不出意外,就要剝皮楦草。至於其他的唐家人,也會發配戍邊。你不用擔心了。”

聽到張希孟的保證,夏老爹大喜,連忙躬身施禮,再三拜謝。

張希孟笑道:“放心吧,從今往後,都不用擔心,我會安排妥當的。不讓知鳳受委屈。像她這樣的天縱之才,應該專心研究,爲大明做貢獻纔是!”

被張相如此誇讚,夏老爹簡直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只剩下咧嘴大笑,不知不覺,連酒都多喝了好幾杯,喜不自勝。夏老爹沒有直接回家,而是跑去妻子墳前,又是哭,又是笑,和她念叨着,多謝你,給我生一個天縱奇才的女兒,有這個寶貝女兒,此生無憾!

張希孟將手邊的事情安排差不多了,這一天,從京裡來了一道旨意。

他本以爲是老朱讓他回京,可展開一看,張希孟卻驚呆了。

老朱居然是以商議的口吻,詢問他是否願意前往北平講學……隨後黃子澄領銜的書信就送了過來。

上面黃子澄言辭懇切,燕山之地,自五代割捨,數百年間,胡風侵染,教化頹然……如今天幸迴歸華夏,納入大明版圖。

數年之間,全力興學,上下一心,不敢旦夕鬆懈。

經過數年之功,北平周圍,有蒙學五百所,府州縣學,六十八所。

在校學生,超過兩萬五千人。

學生幸賴天助,燕王慷慨,興建北平大學堂。

學生等人,空有學堂,卻無能教化之人。仰望張公,盼望張相蒞臨講學,如久旱禾苗望甘霖。

還望張相公體察學生熱切之心,不辭辛勞,撥冗前來,教化一方,功德無量!

黃子澄寫完之後,後面有着厚厚的一摞簽名,誠意滿滿,不需多說。

張希孟略微沉吟,真是沒有想到,這個黃子澄挺能整活兒,這纔去了幾個月,就把學堂弄起來了。

還真是不簡單!

難道他把壞事的本事,用在辦事上面,效率居然這麼高?

就在張希孟感慨之際,突然又有人前來。

“張相,燕王送來了禮物。”

張希孟愣了一下,朱棣?

他爹已經降旨了,黃子澄也寫了聯名書信,他擔心我不去?這小子還能弄出什麼花樣?

張希孟出來之後,就發現李景隆快步跑過來。

“張相公,我奉了燕王之命,前來進獻禮物給張相過目!”

張希孟笑道:“李景隆,伱是知道的,我向來不收禮物。”

李景隆信心滿滿,“張相,這份禮物,您一定會收下的。”

“是嗎?”張希孟笑道:“那就瞧瞧吧!”

李景隆一招手,有人託着一個個精緻的托盤,到了張希孟面前,展開紅綢子,裡面竟然是一塊金燦燦的黃金!足有一本書那麼大!

張希孟頓首皺眉頭,“李景隆,現在朱棣送禮,都這麼直接,一點不遮掩嗎?”

李景隆嘿嘿一笑,“張相公,您請上眼。”他走到了第一個托盤前面,稍微展開,這下子張希孟纔看清楚,原來這是個金盒。

“張相,我和燕王商議過了,他聽說張相公在濟民學堂,重講算學,又新開物理,化學,統計等等課程……燕王知道這些學科至關重要,也是北平大學堂的主要課程。因此他就做了十幾個金盒,希望承裝着張相的教材,送回北平,作爲大學堂的鎮校之寶!”

張希孟怔了怔,隨即失聲笑道:“什麼意思?你們好算計!這金盒不是給我的,還要讓我搭上幾本書?敢在我這裡佔便宜,他朱棣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啊!”

李景隆連忙笑道:“金盒不足貴,學問值千金。還請張相公成全北平學子,一片向學之心!”

這下子張希孟也無可奈何了,只能將自己的手稿講義,分門別類,放進金盒……李景隆可得到了寶貝,連忙封存起來,立刻運走。

“千萬別讓濟民學堂的人知道了!”李景隆得意洋洋,“張相在他們這講學,卻沒有留下手稿,讓我們北平大學堂捷足先登。到時候看看他們憑什麼跟我們爭天下第一!”

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希孟的大棋局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們對得起我爹嗎?第五十二章 我叫朱英第七百七十七章 貧家子的勝利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二百零六章 元末小溫侯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八百九十四章 各顯神通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三百一十四章 主公知道了?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三百四十五章 我大哥張希孟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五百二十四章 張士誠,決不投降!第四百八十章 張相立大功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一百九十一章 威力無窮的宣傳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六十六章 郭子興,你不要過來呀!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時雨張先生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二百七十六章 下克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劉基,你被捕了第五百六十八章 皇子戍邊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皇后的恩典第二十章 造反了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個公國第五百一十九章 對外新策略第六章 論守城第五百八十一章 朱標來了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三百零三章 即吳王位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六百三十四章 處死二侯第三百六十四章 出征白鹿洞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就是織毛衣的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輸了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五百二十一章 張相有後了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六十五章 屯田養兵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三百零七章 吃麪第七百章 有人私自稱帝了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一百六十三章 輕鬆出獄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六百零九章 你要保我不死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七十八章 羅貫中盜書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三百零五章 第三次興起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抗,不屈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三十二章 分田是個技術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