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海王村裡

“楚公子你看,這滿大街現在跑的可都是四輪馬車了,”田爾耕挑起了馬車的簾子往外看着說。馬車相對本來算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在這個時候應該叫皇上的,但朱由校可是不同意,因爲那樣就失去了微服的樂趣,不在宮裡一切隨意,而且聽聽自己原來的姓氏,這讓他感覺到舒服許多。

朱由校也順着往外瞧,果然外面跑的都是四輪馬車,這東西從軍隊使用了戰車之後,北京皇商團們,首先看到了四輪馬車的好處,一個個都把二輪馬車換成了四輪,進而帶領着京城的換車風氣。

自己的馬車,前後左右都是侍衛的車輛,如此反倒不太扎眼了。對於安全問題朱由校可是沒有鬆懈,建奴細作無孔不入,還是小心點好。

四輪馬車應用到民間,也算是軍事技術軍用化的一種體現了。需求決定着一切科技,但軍事科技實在是太少了,如果用民用的需要來刺激軍事科技的發展,無疑是最好的路子。自己現在在軍事上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雖然精力放以了上面,但錢沒跟上,也就是軍費佔的比例不高。先軍政策自己肯定是不會搞的,在朱由校看來,那是本末倒置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做法,目前大明的老百姓脫貧混飽了肚子纔是最重要的事情,哪裡能搞什麼先軍。不過提高一下肯定是可以的。

“田兄,這是人們看到了四輪車的優勢所以才造的,這也就是市場需求。另外給你透漏一個消息,在明年,可能就會看到有大批的人在騎自行車,或者三輪車了。”朱由校信心滿滿的說,中國是個自行車大國,爲什麼自行車有市場?那是因爲它方便、實用。現在滿大街的人出行要麼靠步行,要麼是轎子,要麼只能是馬車、牛車了。甚至是騎馬、騎驢。但這些沒有辦法於自行車的優勢相比,因爲車子不需要養一個牲口專門的來拉車代步,要知道養一個牲口那可是要費不少的錢財和精力的,僅這一條,自行車和三輪車,就有着先天的優勢。而且與步行、轎子、地盤車相比起來要快得多、省力得多。所以這點朱由校很有信心。

“自行車?三輪車?那是什麼物件?”這話倒是把田爾耕說的糊塗,憑着他的見識。應該是無所不通無所不知的,怎麼這個字眼如此的陌生,難倒又是皇上的新發明嗎?

“一種能自己走的車,”

“木馬流牛?”

“不是,是人坐在上面用腳蹬,然後車子可以自己跑。現在由求極宮正在反覆的研製修改,一旦訂下來,就會建作坊大量的製造,到時候滿大街的人都會騎着它。”朱由校說着說着,突然想起了電影‘甜蜜蜜’,想想如果能帶着一個美女,那多舒服。

“楚公子說的。還真讓在下期待。”

“用不了多久,最起碼淨衣衛、順天府、六扇門的人都會先行配上的。”記得看的那樣‘敵後武工隊’之類的電影裡,老多的漢奸隊都是騎着自行車的,那才叫利器。朱由校想的很簡單,一是公務需要,二是可以帶動消費,近二億人口的大明,賣出去二百萬輛自行車或者三輪車。那就是一個大收入。商標朱由校都想好了就叫金獅,自己小時候就有一輛。不過到了最後,別的同學都有了賽車,動輒幾千上萬的,讓自己羨慕不已。那重量實在是太輕了,騎起來也舒服,但自己靠着父母那點撫卹金吃都靠着大院裡的鄰居。又怎麼敢有這種奢侈品的想法呢?想想爆炸把自己炸到了明朝,那幫叔叔大爺、嬸嬸阿姨們也不知道怎麼樣了。唉,想到了這裡,不由的又是神情一淡。

“如此那更讓人急着想、、、、、、”田爾耕本來聽的好好的。怎麼皇上這一下子又情緒化起來了,不由的也停下了問:“楚兄,怎麼了?”

“沒什麼,只是感懷一下而已。”朱由校總不能把自己來自未來的事給田爾耕說吧,就算是說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那也是自己最美的回憶,任何人也沒有分享的權利。

琉璃廠,琉璃廠西起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全長800米。遼金名爲海王村,元、明時這裡開設官窯燒製修建皇宮用的琉璃瓦件,故稱爲“琉璃廠”明初,明政府準備重修宮城,這就需要大量的琉璃瓦,官窯的規模也隨之擴大了,琉璃廠成爲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廠之一。琉璃廠當時全廠的面積頗爲寬廣,北至西河沿,南到前孫公園衚衕,東至延壽寺街,西至南、北柳巷。在琉璃廠內從北到南直達虎坊橋,有一條通渠流淌。渠的中部有一座小橋,橋之北就是琉璃窯了。

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琉璃廠所在的地方變爲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裡燒窯,而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清代,琉璃廠成爲京城著名的書肆明代修建外城以後,琉璃廠附近逐漸形成了街道。當時在琉璃廠東門附近就有了炭兒衚衕、安南營、臧家橋等街巷。琉璃廠西門附近形成了南、北柳巷、椿樹衚衕等。清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大批漢族官員多數都住在琉璃廠附近。他們的到來,爲琉璃廠帶來了文化氣息。再加上會試、鄉試科舉考試在貢院舉行,大批學子進京趕考。爲方便學子住宿而建的各地會館,大多選址建在離內城較近的琉璃廠附近。學子們趕考,自然是需要大量的‘參考書籍‘,還有‘文房四寶‘。康熙年間,窯廠監督汪文柏奏請朝廷,於琉璃窯前的空地建築房舍,招商承租。於是各地的書商紛紛在這裡設攤,出售大量藏書,經營筆墨紙硯。明朝時紅紅火火的燈市,在清初遷到了外城的琉璃廠,在廠門外設攤出售,逐漸形成小街市,書攤也夾雜其中。據《帝京歲時記勝》載:‘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籤,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因這裡的生意興旺,一些臨時性的書攤逐步發展爲書肆,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爲‘京都雅游之所‘,形成京城最大的書市,和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業等,也隨之發展起來。因這裡的生意興旺,一些臨時性的書攤逐步發展爲書肆,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爲‘京都雅游之所‘,形成京城最大的書市,和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業等,也隨之發展起來。

以往這時候還不是最熱鬧之時,都是到了元旦至十六日,才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籤,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但今年卻因爲有了好政策,百姓們手裡也剩下二錢了,所以這裡比以往熱鬧了許多。

到了玻璃廠,最熱鬧的地方當然得是海王村了,這裡纔是高檔貨的場所。一間間的商鋪分列兩旁,古色古香的小鎮裡,周圍到處是穿着各種古代衣衫的玩家,一間間店鋪分列街道兩旁,各種各樣的小吃吆喝聲混成一片,更顯得熱鬧非凡。小鎮的建築看來綜合了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建築特點,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大氣張揚,種種特點,不一而足,着實令人大開眼界。

正當朱田二人閒逛之餘,朱由校突然駐足,轉進了旁邊的一家商鋪。田爾耕一愣,明顯感覺到皇上是在躲閃着什麼,向前一瞧,看到了董其昌。

朱由校的確是在躲他,面對這個敢指着鼻子罵與民爭利的人,還是眼不見心不煩。在這裡遇到他也屬於正常,因爲海王村基本上董其昌是最專家的人物了。

連‘骨董’的定義人家都能解釋,還有什麼不能的呢?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說》中有:“雜古器物不類者爲類,名骨董。”又謂“‘骨’者,所存過去之精華,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曉也。‘骨董’之者,即明曉古人所遺之精華也。”骨董十三說》將古物定位爲今人與前賢交往、學習之媒介,尤其是鑑賞古代象徵禮、樂的銅器、玉器,更可以修養德行。聽聽,人家這境界,能讓多少收藏家都感到汗顏。

看到了他,朱由校當然躲着走,老頭一下子能把他給認出來,那今天的出遊還有什麼意思?不過這老傢伙身邊的那個美女可真漂亮,眼睛大大的流盼嫵媚,秀挺的瑤鼻,玉腮線條優美,嬌豔欲滴的櫻桃脣,潔白如雪的嬌靨晶瑩如玉,如玉脂般的雪肌膚色奇美,在董其昌面前乖巧的挽着老頭的胳膊,到副閉月羞花的容貌顯得楚楚動人。看那樣子還是一個雲英待嫁的模樣。倒是挺讓朱由校動心,好象一見鍾情一樣,躲在那商鋪旁邊偷窺。

第16章 造衛生紙第460章 臺吉很煩第141章 全部留下第458章 錦衣守關第140章 東林觀朝第81章 藥店火藥第501章 視察求極第684章 馬車軌道第235章 移動射擊第363章 圍追堵截第554章 夾牆之內第749章 不戰棄守第270章 李自成現第687章 萬事俱備第318章 寧遠矛盾第22章 驛站光報第635章 半渡而擊第117章 見袁崇煥第499章 廉政建設第650章 地雷之戰第271章 京城報捷第16章 造衛生紙第12章 準備造紙第370章 袁公到朝第536章 歌功頌德第78章 神弩降世第814章 明軍加速第397章 大同之防第244章 蒙古大盾第744章 地道戰再現第400章 賴皮打法第237章 重見張嫣第792章 慈善宣傳第729章 天子門生第9章 老魏歸心第177章 屠弩再改第778章 紅顏薄命第195章 錦衣驛站第106章 遠鏡比試第279章 陣地佈置第383章 林丹認輸第215章 河套投資第622章 天塌地陷第113章 御宴心態第724章 一場小火災第45章 揮刀問情第397章 大同之防第687章 萬事俱備第192章 宮刑淨身第709章 現場辦公第669章 恩養漢人第396章 再行練兵第681章 六朝古都第222章 大同血戰第448章 大同精忠隊第492章 和平飯店第202章 錦衣考覈第659章 大勝之後第742章 對大明精英抵賴第732章 官吏之別第612章 東江皮島第538章 京中暢遊第162章 宮廷政變7第810章 可憐的命中率第705章 斷手之策第831章 澳門水師第128章 三百神弩第474章 薊鎮練體第702章 行軍之慢第79章 火柴構想第73章 義賣現場2第239章 自如自首第827章 琉球久米第325章 向着港口第756章 鼠目寸光第276章 遼東事變第13章 滅口客氏1第91章 邯鄲攻略第77章 東林智囊第238章 留聲制謠第140章 東林觀朝第362章 艱難選擇第176章 京師抄家第814章 明軍加速第482章 水師親軍第712章 張嫣慰問第639章 肆意蹂躪第27章 同樂酒店第39章 御駕京城第483章 候家半朝第696章 風水輪流轉第507章 絲綢之路第724章 一場小火災第346章 冰河新城第53章 巾幗英雄第210章 銀行危機第42章 又見抄家第320章 凌丹憨現第493章 戰馬賭馬第228章 蒙古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