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我大明未來可期

朱棣現在毫無疑問,肯定是要像皇室宗人府,申請海外封國的。

冊封文書批准下來,他就可以開始組建內廷了。

流程不重要,關鍵的是人才。

誰都清楚,一個國家沒有人才支撐,是很難長久的,尤其是在倭國那樣遠離大明的地方,懂漢文漢語的都沒幾個,更別提招收本地土著了。

所以朱棣只能在京師這邊,開始大量的招聘人才,只等打下倭國,就迅速的搭建自己的草臺班子,穩定局面。

李景隆就是他早就相中的人才。

雖然在後世有草包的嫌疑,但毫無疑問,就文武水平而言,放眼整個大明綜合水準下,李景隆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人才。

最關鍵的是,他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在通商貿易這塊,還有着豐富的經驗。

這樣的人才,哪怕是現在的大明,還真就沒幾個。

朱棣對於這些非常清楚,加上本身的關係,肯定要先下手爲強。

很顯然,聽到表叔如此說,李景隆也沒什麼好猶豫的,直言道:“表叔此去建國,能夠看重侄兒,是侄兒的榮幸,必然不會辜負表叔的期望。”

聽到李景隆這麼爽快的答應,便是心中本來就有把握,朱棣還是非常的高興,端起茶杯說道:“你我自小一同長大,雖爲表侄,實則親如兄弟手足。”

“這一去倭國,怕是輾轉十數年,方有再回大明之日,如此長的時間,有勞景隆了。”

朱棣有些感動的說道。

招募人才一同去倭國,其實是很難的,稍微有點名氣,或者在大明生活得不錯的,基本上都會拒絕。

倭國那等地方,在大明人心中,就是一塊蠻夷之地,不懂禮義廉恥,去了大概率有辱斯文。

在招募人才這一塊,還是非常的艱難的。

李景隆作爲曹國公,皇親國戚,陛下之親外甥孫,在整個大明,基本上是橫行無阻。

除了少數那麼幾個,稍微需要忌憚一下,其餘人可以說都沒必要放在眼裡。

放棄富貴奢華的生活,跟他去那等蠻夷之地,這樣的行爲,是絕對的義字當頭。

這份情誼,讓朱棣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涌動。

李景隆微微思索一番,繼續道:“表叔,我那邊還有幾個要好的兄弟,我去遊說一番,都是能文能武的,或許還能爲表叔再招來幾個。”

聽到這話,朱棣越發感動了。

直接起身作揖道:“謝過景隆。”

“皇侄,咱就這麼個樣子,你可不能放着不管呢,不然我這從哪裡找人去,倭國那等地方,一羣蠻夷,總得是要發展的吧。”

“我這名聲,都被燕王那廝給整臭了,肯定就是他給我弄的,現在出去吆喝一嗓子,都沒人搭理。”

“這可太難受了,皇侄,你必須要幫一下三叔,三叔相信你,只要你給出點主意,肯定能把這事給解決的。”

坤寧宮內,朱棡喋喋不休的說道。

朱英坐在對面,頗有些感到無語,也不知哪個給晉王出的餿主意,讓他來纏着自己。

微微思索一番,朱英頓時就有了目標,秦王朱樉。

不得不說,這次和秦王朱樉見面後,朱英就發現這個昔日被美色所迷惑,有些頹廢憔悴的二叔,如同完全換了人。

朱英看人很準的,而且朱樉的氣質變化也很大。

能夠給晉王出這種主意的,大概也只有秦王朱樉了。

朱棡看着面前思索的大侄子,內心狂喜。

有戲。

看來二哥還真靠譜了許多,枉我還想自己找人,現在完全可以指望大侄子幫我搞定。

沒過多久,朱英開口說道:“我這裡倒也確實有個想法,或許能幫三叔招募些人才。”

朱棡眼睛一亮,連忙問道:“皇侄,是怎樣的想法。”

朱英微微一笑道:“海外藩國,人才招募會。”

其實這已經是朱英早有想好了的計劃,從安排藩王們去海外建國,朱英就已經開始在心中做打算了。

畢竟在朱英的心中,不管是對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甚至是燕王朱棣,都還是這在乎的。

或許跟燕王朱棣間有那麼一點小小的矛盾,在這事在朱英的心中,早就已經是過去式了,他怎麼可能特意針對朱棣呢,對吧,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藩王們去海外建國,朱英可不是爲了消除藩王們對中央朝廷的影響,而是爲了更好對漢文化的傳播,亦或者擴充大明疆域。

這點底氣,朱英還是有的。

這次的人才招募計劃,也是在朱英的準備之中,幫助藩王穩住藩國,發展經濟建設,甚至是軍隊的培養和支持,都是屬於朱英的扶持之中。

“人才招募,皇侄的意思是,朝廷來幫忙嗎?”朱棡有些疑惑的問道。

朱英點點頭,道:“沒錯,這次將會昭告全國,誠邀天下有識之士,一同跟衆位叔叔去海外發展,這天下,很多讀書人,都是想要一條出路的。”

“衆位叔叔去海外建國,對於許多讀書人來說,也算是第一批元老,追隨的人,當會不少。”

朱棡問道:“如此遙遠,一旦過去便是拖家帶口,有流放之嫌,我怕很多人,會對此心存顧忌。”

朱棡的話倒是沒錯,目前別的地方不說,至少在朝堂上的官員們看來,這跟着去海外藩國,與流放何異。

這一去,便就是一去不回,埋骨他鄉。

誰不想落葉歸根呢。

“放心吧。”朱英笑了笑。

“讀書人在這天下,還是很多的,而且並不是說沒有科舉入仕的,就一定差到哪裡去,朝堂上這麼多官員,又有幾人是真正科舉入仕的,這關鍵,還是要看個人。”

“或許科舉考不上,但在治理地方,教授學生,施以教化這塊,將會有不錯的能力。”

“對於三叔而言,拉人去藩國,那自然是多多益善,哪怕是羣酸儒,也是非常不錯的,當地的土著交換過後,也是非要有用的勞力,人口才是關鍵。”

聽着大侄子的分析,朱棡有些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真要說懂沒懂,終究還是一頭霧水。

文化入侵這樣的手段,對於熱愛打仗的朱棡來說,還是有些難以理解的,不過知道大侄子會幫自己拉人就行了。

“只是剛纔皇侄所說,好像是所有藩王,都能夠參與的嗎。”朱棡再次問道。

他想要的,就是在倭國,狠狠的壓制燕王朱棣一頭,現在大侄子這麼說,似乎並非他獨有。

朱英解釋道:“三叔的想法,侄兒還能不瞭解嗎,人才招募的事情,自然是所有叔叔都能參與的,畢竟是由朝廷牽頭舉辦,若是過分的話,會有失公允。”

“不過三叔無須擔憂,這次在海外建設藩國,我麾下羣英商會,將會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不僅僅是在錢財上,包括藩國建設,人才培養,更是包括軍備,甚至是在戰爭上,情報上,都會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聽到這話,朱棡頓時就開心了起來,甚至走過來拍了拍朱英的肩膀。

“三叔這後半輩子,就交給皇侄了。”

像是朱棡這種,最不喜歡的就是管理內務,聽到朱英在內政各方面都會有安排,他自然就放心了。

朱棡是吃到過甜頭的,在浙江沿海那邊平倭的時候,除了打仗,他什麼都不用管,所有的一切,羣英商會都會給他安排好。

甚至是各種宣傳,美食,情報,糧餉的準備。

可以說在浙江沿海的時候,很大程度除了軍隊外,全部都是羣英商會在弄。

也是朱棡生平第一次,在進入到某個縣城的時候,竟然受到了百姓的夾道歡迎。

那種感覺,倍兒爽。

朱英看到朱棡這邊,也算是比較高興。

對於倭國三藩,朱棣那邊肯定是不用多想了,很大程度上會對羣英商會進行排斥,估計要等到了倭國後,經歷那麼一段時間的悲慘日子,才能夠認清現實。

而朱棡這邊,便就是朱英遠程操控了。

跟自己打造沒有什麼區別。

在這其中,朱英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若是以大明的名義,則很多人可能陰奉陽違,甚至是各種背叛都有。

但若是以自己個人的名義,或者說羣英商會的名義,反而即便是幾年不管,在忠誠這塊都很難有什麼變化。

或許這就是大鍋飯和小碗菜的不同吧。

送走了朱棡後,朱英正準備批閱奏章,突然想起一事。

對旁邊的伺候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郭忠問道:“早朝的時候,我看到齊泰回來了,怎麼都這個點來,他還沒有來我這裡述職,你去看看,是什麼個情況。”

郭忠躬身道:“老奴遵令。”

齊泰在一個多月前,是被朱元璋調到朱英這裡,算是給朱英先行推薦的內廷班子。

朱英在見到齊泰後,就安排去了河南查看土地兼併的情況。

那裡的瘟疫導致饑荒,自然會出現地主兼併土地,對於事情的嚴重程度就讓齊泰以御史的身份去查探。

今日早朝的時候,齊泰就回來了。

到現在下了早朝,還沒見人,朱英就有些疑惑了,這纔派郭忠去了解。

朱英開始批閱奏章。

奏章,雖然是出自官員之手,在講述的時候,難免會有春秋筆法的存在,但至少對於大致的情況,也會有個瞭解。

目前朱英所批閱的,便就是山西和河南相關的奏章。

河南這邊的奏章,目前的情況還是有部分饑荒問題,這跟之前的瘟疫脫離不開,不過在奏章上,是看不到任何和土地兼併直接有關的事情。

留心的話,還是能從一些細微處發現的。

比如在某本奏章中,有位知縣簡單的說了兩句,當地某位大豪紳報備開設粥廠,救濟百姓。

看似有表功的意思,可深思細品下,不難猜測,這位豪紳怕是已經兼併了太多的土地,這是出來做一波善事,好在縣城裡多些名望,保全自身。

在大明這個年代,名望這東西看似虛無縹緲,卻是很多官員都忌憚的,名望大望族,很容易就可以通過舉孝廉的方式入仕,當地官員都要給三分顏面。

良久,郭忠回來了。

“回稟殿下,齊主事在下朝後,來坤寧宮的路上昏倒了,現在正在太醫院呢。”

聽到郭忠的話,朱英問道:“他昏倒了?太醫那邊怎麼說的。”

郭忠躬身回道:“殿下,太醫那邊給出的答覆是齊主事氣血不足,加上過度勞累這才導致的。”

朱英眉頭微皺。

所謂氣血不足,便就是貧血,好歹還是兵部主事,俸祿也不少,怎麼就營養不良了。

看到太孫殿下似乎有些疑惑,郭忠解釋道:“殿下,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皇宮裡是很常見的,很多大臣很早就趕來皇宮等待上朝,有時候遇到大事,朝會下得遲了,一些大臣可能就沒扛住。”

“在太醫院那邊,對於這樣的事情非常有經驗,無須多久,齊主事就能醒來。”

朱英聽着這話,頗有學無語了。

什麼叫非常有經驗,這說明太醫院面對這種情況,都已經是熟透了。

一個大臣昏倒後,幾乎都可以成爲流程來安排了。

朱英入宮的時間,整體來說不算長,對於這樣的事情,倒還是第一次瞭解。

當大明的官,當真是太慘了。

被老爺子壓榨不說,俸祿少,還能多幹事,稍有不甚,家裡就吃席。

平日裡上朝,幾乎都是餓着肚子來的。

朱英還是很清楚,長期不吃早餐,危害還是挺大的,尤其是京官中的老臣不在少數。

現在很多京官,都是各種病症,調養身體的可能性也不大。

有時候一點小病,就把人給帶走了。

心中思索一番後,朱英對郭忠吩咐道:“傳本宮令旨,把端門大殿清理出來,左右擺上長桌。”

“傳令光祿司,往後明日,當在大臣來早期前,於端門大殿左右放置足夠多的早點,以便各官員食用。”

“箇中的花費支出,算在內帑。”

洪武年間的朝堂京官,其實大部分還是屬於好官的,算得上真正的爲民辦事。

能夠站在這大明京師的朝堂上,本身的學問,肯定是過硬的,每一個對於大明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財富。

端門是過了外五龍橋後,在奉天門的前面。

在這裡安排上一個早點自助,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最主要的是能夠方面上朝的官員。

俗話說得好,皇帝還不差餓兵呢,這都做到京官了,俸祿不能加,稍微加點福利還是問題不大。

老爺子那邊,經常也有賜膳,不過都是在早朝結束後,大臣們都餓得兩眼發昏了。

吃飽了肚子,朝會上也更加起勁不是。

齊泰那邊,朱英還是傳令過去,讓其醒來後先回去休息,土地兼併的事情,也不是說一兩天就能解決的。

現在批閱完奏章後,朱英便開始在白紙上,準備關於人才招募的計劃了。

這一塊整個大明沒人有經驗,第一場也只能是朱英自己操刀上陣。

次日清晨。

齊泰從被褥中醒來,天還未亮,便就急急忙忙的起牀。

昨天睡得還可以,加上太醫院那邊根據太孫殿下的令旨,安排了一些補品,今天的齊泰精神了許多。

肚子裡的咕咕聲沒有在乎,這早就已經是習慣了。

洗漱一番後,便就急忙向皇宮趕去。

齊泰家裡沒什麼錢財,所以就住得遠些。

出門已經很是熱鬧,很是商販,尤其是菜販已經跳着扁擔去搶攤位了。

過了外城,內城這裡就安靜了許多。

陸續有轎子經過,都是上朝的官員。

齊泰的轎子在進入內城沒多久,就停了下來。

這邊還有很多轎子,都是官員的,到了這裡,就只能是步行了。

一路上齊泰跟熟悉的官員打着招呼,大家一起趕路。

承天門前,多數官員停下來,整理一番衣裳,然後跨越大門繼續向前。

“咦,這端門怎得如此喧鬧。”

剛過承天門,就聽到一陣喧鬧聲,似乎還有嚎啕的哭泣聲,齊泰不由有些疑惑。

同行的官員道:“上前看看去,某不是哪位不幸出了事吧。”

齊泰點點頭,在上朝的這個時間偶爾出現那麼一兩個猝死的官員,倒也不算是什麼稀奇事。

只是隨着距離的接近,突然一股誘人的香味傳了過來,讓早就飢腸轆轆的衆多官員,下意識的吞嚥口水。

相互對視一眼,顧不得想太多,後續的官員紛紛朝着前面加快腳步過去。

來到端門前,只見在端門大殿中,左右兩邊擠滿了官員,中間還擺滿了長凳,長桌,許多官員竟是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吃起早點。

後面的官員一下子就疑惑了,什麼情況這是。

馬上就有宦官過來解釋:“衆位大人,這是太孫殿下的令旨,太孫殿下憐惜諸位大人身體狀況,特意在端門安排早膳,供各位大人享用。”

“諸位還請快些入內吧,若是享用得太久,耽誤了早朝終究是不好的。”

聽到這話,所有的官員心裡頭,只感覺一股暖流穿過,眼眶都有些溼潤了,一些年邁的大臣,更是跪地大呼:“我大明,未來可期,未來可期啊!”

第646章:在歐洲的東方貴族第170章:對高麗往後的安排第766章 輕鬆擊潰第735章 在倭國的漢人遠征軍後代第494章:大明的快速發展第337章:京師拆遷,百年大計(求月票)第三十一章:日月同輝第507章:開始擺爛的朱元璋第617章:公主殿下不見了第333章:血染京師第651章:對沐家的處置第834章 連錦衣衛都敢殺第755章 火車頭問世第296章 :找死可就別怪我了第九十六章:見面(求訂閱求月票)第788章 大明第一守將.第157章:藍玉回京(新年快樂,求月票。)第704章:洪武三十二年第十三章:北鎮撫司小旗官第425章:給咱大孫一個驚喜第261章:藍玉惹事第十二章:霸氣朱元璋第四十二章:謀取安南第115章:這聲爺爺,咱盼了十年(求訂閱求月票)第529章:朱元璋的告誡第305章 :文人的嘴,騙人的鬼第705章:瘋狂的懸賞第二十三章:朱元璋的智慧第542章:給帖木兒加點火第591章:圍剿安南,強勢的大明水師第343章:陸家的態度(求保底月票)第468章:被不斷轉手的刺殺第三十三章:朱高熾的小心思第304章 :來自於文人的反擊第四十二章:謀取安南第343章:陸家的態度(求保底月票)第369章:來自文人的反抗第545章:朱元璋垂簾聽政第294章 :冊封前夜,太孫妃人選(求月票求第五十三章:敢爲東家效死第十一章:轟動京師第708章:被學霸統治的恐怖,國之棟樑第213章:恐怖的鼠疫第606章:大明擴軍,備戰天下第193章:五萬有點少,不如先上二十萬第581章:安南反了!第829章 瓜分天竺第222章:想和朱允炆交朋友第796章 讓全世界都學漢語第五十九章:絕對是親大侄子第550章:大明人才的匱乏第694章:愛會轉移第333章:血染京師第705章:瘋狂的懸賞第七十九章:好個孝順的老四第455章:西南邊境的爭奪第551章:大明商人在海外的地位第443章:朱元璋的選擇第466章:煥然一新的京師第127章:不跟大孫走的都下去吧第764章 全面戰爭的來臨第192章:安南借兵?要多少給多少第128章:秦王投誠第308章 :大明改革初始第579章:開始割韭菜的朱英第501章:明遼東長城第414章:大明九劍第616章:吳哥王朝第118章:這特麼什麼玩意第511章:朱元璋寶刀未老第433章:朱元璋的擔憂第520章:想提前退休的朱元璋第223章:好傢伙,算我沒看錯你第206章:憑本事借的錢爲什麼要還第527章:推行第182章:大明第一所軍事化學堂第361章:一切爲了家族第801章 掀翻世界信仰的桌子第596章:天涯海角,萬里追兇!第570章:老朱的長遠佈局第503章:草原中的天才第158章:藍玉闖錦衣衛衙門(新年快樂)第111章:奉天承運皇帝第十章:姚廣孝的安排第466章:煥然一新的京師第226章:朱英發難第350章:安南初始第243章:朱英的先見第四章:眼力第六章:身世之謎第758章 大明的未來第464章: 爲難的狄玉森第305章 :文人的嘴,騙人的鬼第421章:海上貿易的眺望第八十六章:成家立業第232章:大哥不好,小姨被人劫走了!第454章:大明官員的幸福日子第558章:意料不到的幕後主謀第八十七章:那塊布條第760章 撥款二十億寶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