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李景隆下西洋(五一快樂)

朱英倒是沒想到,老爺子會生出下西洋的想法。

說來也是,不管是老爺子還是朱棣,本質上都想加大自己在歷史上的影響,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奇怪。

以前老爺子忙於政事,忙於大明的繼承,自然不會是去想這些事情,現在算是清閒了許多,況且大明也是足夠強盛了,當然要好生的炫耀一番天朝上國的威嚴。

對於這樣的決定,朱英當然是舉雙手支持。

“既然大孫也覺得不錯,那就得好生的安排一番,關於這裡面的籌備,就由大孫來安排吧。”

朱元璋笑呵呵的說道。

現在朝廷上的政務已經開始變得輕鬆起來,但他總是想讓大孫多做點事情。

雖說大孫確實優秀,很多方面都管理得井井有條,暫且沒出過紕漏,可看着大孫每天都像是無所事事的模樣,朱元璋這心裡總感覺有些不踏實。

自己這麼多年,當個皇帝也算是兢兢業業,哪怕是當年老大朱標,那也是日理萬機,忙不完的政務。

結果到了大孫這裡,每天不是攜美遊玩,就是京師閒逛。

這歷史上的哪個明君,是這般生活的。

“好吧,既然爺爺開口了,那這事孫兒便就親自支持吧。”朱英有些無奈的回道。

他能察覺到老爺子的想法,但也無可奈何,只能是點頭應下。

“這次巡訪萬國,一定要拿出咱們大明最爲精銳的隊伍出來,咱知道大孫你肯定是想着弄點買賣啥的,但這些都是次要的。”

“首先是關於各國沿途的記載,不僅是地形堪輿,亦或是風土人情都要詳細的註明,這也是方便往後打交道。”

“關於下西洋的事情,先得是在邸報上刊登出來,讓這些國家心裡有個底,別到時候還以爲咱大明要去攻打他們,鬧了烏龍。”

說到這裡,朱元璋微微停頓了一下:“大孫你覺得這次下西洋的人選,怎麼來定。”

歷史上是鄭和下西洋。

現在鄭和自然是跟着燕王朱棣去了倭國,當然也就輪不到了。

朱英微微沉吟之後說道:“爺爺的意思是從勳貴裡選,還是從宗人府裡。”

下西洋的人選非常的重要,因爲從一定的程度上,這可是代表了大明的形象。

而這其中的身份,也是個關鍵。

朱英沒有提及宦官,因爲現在宮裡頭的宦官顯然是沒有人可以擔當這個重任的。

歷史上之所以是鄭和,是因爲鄭和雖是宦官,但因爲朱棣靖難的關係,跟着一起經歷過許多事情,不是簡單的宦官可以比擬。

宦官是鄭和的身份,實則更像是文官。

朱英說的勳貴,指的是皇親國戚這塊,也算是比較符合身份。

宗人府是指老爺子的兒子孫子們。

皇子皇孫的身份對巡訪萬國來說會比較方便溝通。

朱元璋沉思一會,問道:“大孫,你覺得曹國公如何。”

朱英一楞,沒想到老爺子是中意李景隆。

不過轉頭一想,李景隆確實是比較適合。

首先是在外在形象上,李景隆天生貴氣,舉止雍容,談吐之間盡顯禮儀風範。

這樣的人丟在後世,絕對是大明星級別,當真是老天爺賞飯吃。

況且不管是帶兵還是貿易這兩塊,李景隆也是比較有經驗。

若是去打仗,朱英就要考慮幾分了,不管是真假,李景隆戰神的名頭還是有些唬人,朱英也把握不準是紙上談兵,還是潛伏的細作。

下西洋不同,更多的是外交方面的關係,顏面這塊比較重要。

“曹國公確實不錯。”

思索一番後,朱英也覺得可以。

朱元璋笑道:“好,那就讓景隆這小子去吧,咱一直挺看好他的。”

對於李景隆這個外甥孫,朱元璋一直以來都很是喜歡,是以在思考大明下西洋人選的時候,就直接提出了李景隆。

......

“陛下讓我下西洋?”

李景隆聽到這個消息後,整個人都有點懵,原本他以爲自己不會再受到任何重用了。

沒想到今天突然來了這麼個反轉。

在此前,他知道自己似乎得罪了太孫,因爲跟燕王朱棣關係過於親近。

自從被召回京師之後,雖說是在五軍都督府任職,但手頭上已經沒有了實權。

軍隊制度進行改革之後,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幾乎被太孫架空。

大明軍事學院出來的學子們,在不斷的滲透到衛所之中,從京師開始不斷的向着全國蔓延,即便再是偏遠的地方,也沒能逃過。

且一開始,軍事學院的學子們就是兩條路,要麼是京師,要麼就是從偏僻地方開始。

轉眼間,大明軍事學院已經是成立了四年。

四年的時間裡,畢業的學長已經有一萬多人。

這一萬多人並不怎麼起眼,沒有什麼掌控了兵權,即便是最爲出色的那小撮,堪堪到千戶的級別,是一個指揮使都沒有。

但就是這樣,憑藉着大量中層軍官的誓死效忠,朱英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延伸。

在此前,五軍都督府是主管訓練和生產的。

可不要小看訓練這個名頭,士兵對於將軍的忠誠,往往就是體現在訓練這塊。

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大字不識的士兵自然就是聽從將軍的號令。

但是現在軍隊的訓練,於太孫殿下的令旨中,都要向大明軍事學院的新操練方式學習,哪怕是衛所的指揮使也沒有權力去進行干涉。

這就使得這些大明軍事學院畢業的學長們地位不高,但在每一個衛所裡都掌控到了實權,更是有大量的士兵向他們效忠。

大明軍事學院結業的光芒籠罩,普通的新兵聽到自己教官是從大明軍事學院結業,算太孫殿下門生,這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而在生產這塊,五軍都督府也逐漸消失掌控,自從軍政分離的政策開始執行後,軍戶和士兵的分割就非常的明顯。

往前是衛所裡指揮使總負責,現在生產這塊被慢慢抽離。

這樣下來五軍都督府的兩大權力就被轉移了,除開是統兵作戰之外,平日裡權力已經是不在手中。

像是李景隆這樣掛着曹國公名頭在五軍都督府任職的,手頭上都沒有什麼公務了。

看着整體沒事幹還能照樣領取俸祿,可他們哪裡是在乎這些俸祿。

就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手段,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李景隆得到消息後,思索一番,次日就請求面見太孫。

“臣李景隆,拜見太孫殿下。”

“免禮,賜座。”

“謝殿下。”

坤寧宮中,朱英瞧着李景隆舉止談吐的樣子,不僅是在有心中感嘆。

每次見到這李景隆,都完全跟歷史上的草包二字聯繫不上。

現在的審美可不是什麼娘炮審美,李景隆可是真正有武力在身的,身體不能用魁梧大漢形容,但也非常壯實。

小時候的李景隆,是如同朱棣差不多,正兒八經的在軍營里長大。

朱英覺得奇怪,身邊都是粗魯的漢子,包括是朱棣也是這般,爲何這李景隆偏偏是文采非凡,完全沒有軍營裡的**之氣。

或許有些人天生就這樣吧,難怪得朱元璋看重和喜歡。

“關於下西洋的事情,爺爺已經派人通知過你了吧,不知道你自己對於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本來你今日不過來我這裡,我也要跟你聊一聊,爺爺也說了,先是看看你自己的意思,畢竟這長途跋涉足有萬里之遙,一趟過去不知是多少年才能回來。”

“是未來數年的時間裡,都幾乎要生活在海上,如果你不想去的話沒關係,直接說就是了。”

朱英率先開口說道,這也是老爺子的意思。

如果李景隆對於此事比較抗拒,那就另外再看看人選。

這是老爺子念着外甥李文忠的舊情,不想讓外甥孫太辛勞。

“謝陛下,太孫看重,臣對於海上之事亦是極爲喜愛,昨日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便就已經過於激動,導致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熬到天亮便就迫不及待的拜見殿下,爲的便是這巡防萬國之事。”

“臣自小就喜歡遊覽各地,遍見風土人情,能有這個機會,當真是欣喜若狂。”

李景隆說的是真心話,他確實很喜歡到處蹦躂,或許這跟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別人覺得南征北戰的很累,可李景隆樂在其中。

當初朱棣要去倭國就藩,李景隆就想跟着一塊過去,是被朱元璋給拒絕了。

現在能夠尋訪萬國,那當然是求之不得。

尤其是最近,特別流行異域美女。

這當然是因爲朱英的關係。

一個娜妃,還有最近剛冊封的丹妃,導致在勳貴中影響很大。

審美這種事情,從來都是一樣的,而對於美女的概念,不管是什麼類型,都是相同級別。

異域美女更是讓人有一種獵奇的感覺。

在京師裡,現在異域美女的價格被擡得很高,許多勳貴納妾就是奔着異域風情去的。

聊起來的時候就會說道:這可是跟太孫殿下同樣。

當某個人影響力變得很大的時候,他的喜好就會變成很多人的喜好,這點跟後世明星的概念差不多。

比如是後世的明星帶貨,有些東西明明很普通,很一般,但明星說他喜歡,好用,就都覺得好用。

朱英現在這身份,影響力只能用無與倫比來形容,有涉及到太孫殿下私生活的一切,那就是整個京師最大的談資,更何況是冊封妃子。

原先的占城公主阿娜妮亞,還可以說是小國送來的,可這真臘公主蘇丹娜,稍微知曉一點消息的都清楚,那可是太孫殿下自己看中的。

更何況最近還帶着去了倭國。

李景隆的婚事當然是馬皇后一手安排的,是以一直沒有納妾,本身也才一兒一女,現在突然就是有了納妾的想法。

家裡的那位,倒也不是什麼母老虎,是李景隆本身不想納妾。

在李景隆的骨子裡,本身就是個文人,奉旨遨遊世界啊,這樣的好事怎麼可以拒絕。

“既然曹國公覺得不錯,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說起來,咱們老朱家的親戚這塊,也就只剩下曹國公這裡了。”

“爺爺在說下西洋的時候,曾經多次提到過此事,是以在下西洋宣揚我大明國威的事情上,第一個就是想到了表兄。”

朱英笑着說道,稱呼上也從曹國公轉換成了私下親戚的稱呼。

當年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因爲胡惟庸案的事情,見到大多開國功臣被殺,所以三番兩次的上奏勸諫,讓朱元璋非常生氣。

因此直接被下了詔獄,後來是馬皇后勸說,老朱家親戚幾十口,最後只剩下了外甥李文忠,這要是處死了,老朱家的親戚就全沒了。

李文忠的母親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

小時候朱佛女就經常是接濟孃家,對於朱元璋也非常之好,很是疼愛。

關鍵是朱佛女沒享到朱元璋的福氣,去世的那年紅巾軍才起義。

愛屋及烏之下,李景隆在宮裡是很吃得開的。

朱英本身不管是對朱棣還是李景隆並沒有什麼記恨,收歸五軍都督府的兵權,這是大勢所趨,沒有是針對李景隆的意思。

這是李景隆自己心裡對號入座了。

聽到表兄的稱呼,李景隆當即眼神顫動,知道這是太孫不再記自己過去之事。

但他也不敢託大,當即道:“臣一定不會辜負陛下和太孫的信任。”

朱英笑着說道:“這次下西洋,首先就是要到南洋去,允炆一直跟表兄極爲親近,這次表兄第一站便是占城,想來允炆是會非常高興的。”

“到時候我這挑選一些京師纔出的新奇玩意,表兄都給帶着過去,別說我這個當大兄的心裡沒他。”

“南洋那邊天氣炎熱,冬日如夏,等今年的正旦過完再行出發吧。”

“最近這段時間,表兄須得親自去水師那邊多走走熟悉。”

“若是暈船的話,可就要提前適應了。”

李景隆表示道:“多謝太孫殿下關心,臣自幼水性還算不錯,能適應海上生活。”

“太孫對允炆表弟的關心,臣一定帶到。”

拋開朱棣不說,其實李景隆跟朱允炆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

第244章:醒來的朱元璋第224章:羣英商會的特殊服務第597章:少女情懷總是詩都310章:罪在當代,功在千秋(求月票)第三十七章:對策第187章:朱英演武,被震撼到的老爺子第812章 見面就跑的李成桂第170章:對高麗往後的安排第300章 :勞改創收第555章:大明失蹤的水師將士第684章:售賣國土,欺天之罪第八十一章:大小琉球國第355章:朱元璋的殺心第703章:想出戰的徐輝祖第193章:五萬有點少,不如先上二十萬第772章 北伐第758章 大明的未來第134章:心悸的姚廣孝第236章:朱英的處理手段第718章:藍玉的報復,海島局勢第760章 撥款二十億寶鈔第791章 李景隆的消息.第110章:朱元璋遺詔第210章:海外分封的想法第291章 :大明四大商會(求訂閱求月票)第535章:對兵權的迷戀第469章:刺殺!!!第605章:成爲傀儡的安南王室第213章:恐怖的鼠疫第829章 瓜分天竺第404章:中都皇城第571章:朱英親臨草原第537章:咱這是老了嗎第四十二章:謀取安南第803章 遵太孫令旨蕩平暹羅第589章:攪動西域第517章:海貿第265章:日漸消瘦的朱允炆第674章:超越時代的火器第383章:目光西南第八十七章:那塊布條第二十一章:爺孫倆的第一次見面第777章 太孫逼我反?第436章:等待神風的倭國第四十七章:準備跑路的朱英第三十六章:回憶第728章 占城這麼多年花了這麼多錢第420章:軍事學院,開學典禮。第715章:占城版古惑仔第193章:五萬有點少,不如先上二十萬第581章:安南反了!第267章:看到希望的朱棣第760章 撥款二十億寶鈔第634章:黑暗的大明太孫第360章:莫要高看了天下文人第二章:姚廣孝狂喜第552章:大明的強盛第七章:孤獨的朱重八第813章 倭國進行的豪賭第509章:遠方的威脅第216章:給大孫上四萬鐵騎第756章 準備帶朱元璋坐火車第五十六章:朱英的底子第262章:朱英的仁心第698章:來自朱英的反擊第283章 :長孫殿下瘋了吧!(求月票)第529章:朱元璋的告誡第680章:大明全面改革之初第420章:軍事學院,開學典禮。第162章:呂氏的高明手段第104章:朱高熾的發現第361章:一切爲了家族第223章:好傢伙,算我沒看錯你第二章:姚廣孝狂喜第428章:朱元璋的改革第295章 :冊封大典,大明閱兵,爲大明賀!第642章:大明在中東的強勢第438章:鎮海衛的應對第820章 都想去東勝神州第440章:黑吃黑第719章 蒸汽機就這麼造出來了?第117章:爺孫倆第一次分歧第130章:陽謀第388章:先談招安第280章 :藍玉的優點第四十四章:父王不要慌第603章:朱高熾爲姐夫求官第一百章:加急送來(求訂閱求月票)第619章:擴大漢文化圈子第一步第307章:關門,放大孫(日萬初始,求月票,求訂閱)第255章:大孫,你準備好了嗎第七十二章:皇嫡長孫朱雄英第三十七章:對策第605章:成爲傀儡的安南王室第829章 瓜分天竺第720章 蒸汽鐵甲船,造,直接造!第429章:三分知縣第396章:我願大明如大漢,寧以強亡,不爲弱滅第722章 朱英的忽悠,朱元璋的溺愛第474章:工人公會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