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新紀年

而徐光啓等三人的想法卻又有些不同,徐光啓最早接觸西學,對西方的知識體系和人文思想了解頗深,他深刻地認識到,真正會對大明,對華夏文化構成威脅的只能是西方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對儒家文化進行修改,使之適應這個新的世界,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孫承宗則是認識到了儒家的一些侷限性,特別是這兩年在南方和西方人打交道,體會更深,他覺得儒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而孫傳庭想的就很簡單,皇帝這些年所做的事,最後都證明是做得很正確的。現在的大明比之萬曆年間,可以說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不用說,以他這樣的年紀,能夠進入內閣,這可是天下難尋的恩典。這樣的皇帝,他當然是要奉爲明主,願意爲其爪牙的。

當然,三人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其實都知道,再如何聖明的人,也不可能保證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也不可能保證每一件事都能瞭解得清清楚楚,那已經不是人了,那是神。孔子生於幾千年前,對於有些事物的理解顯然是不可能全面超過今人的,再說皇帝又不是想將儒家連根拔起,那就沒有問題了。

朱由校既然已經佔了上風,自然也想把氣氛搞得活躍一些,於是說道:“說到這裡,朕倒是想起來一件事要與各位卿家商量,那就是修改曆法之事。現在曆法用起來有些不大方便,而且因爲國初學天文有歷禁,習歷者遣戍,造歷者處死,因而使得曆法不準,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監便預報錯誤,當年本由徐閣老主持修歷,後來不了了之。”

徐光啓道:“當日確實開始了修歷,但很多人認爲不應該引傳教士入內,所以最後就修不下去了。”

朱由校點點頭道:“而今修歷已經重新開始,依舊由徐閣老主持,除了傳教士,我朝亦將會有多名官員參與,研究院全部天文班學生和部分數學班學生也要參加。朕想到的是一個問題,甲子紀年方式太過麻煩,一般的百姓根本就不懂,所以想比擬西方,對了,朕問過徐閣老,按西方算法,現在算是西元一千六百二十四年,我們也可以搞一箇中元多少年呀。”

徐光啓道:“陛下,西元元年指的是天主教中聖子誕生那一年,那我們的中元元年應該如何指定呢?”

葉向高不高興地說道:“西元這種紀年方法,又如何比得上我們的方法來得好。何必要學蠻夷之法。”

朱由校搖頭道:“不然,西元這種紀年方法是要說明他們有聖人出,以聖人出生之年爲元年,西方有他們的聖人,我們東方的聖人可比他們出生得早。”

葉向高兩眼放光,激動地說道:“聰慧聖明無過於陛下,老臣心悅誠服!”

方從哲連忙道:“葉師只是因爲一時沒有明白陛下的意思,所以纔會有此表現,請陛下見諒。”

葉向高這才反應過來,自己前後反差太大,有失君子之風,心裡稍稍有些慚愧。但一想到孔子的出生竟然可以成爲紀年的標準,那心裡的火熱一時如何按捺得住。

他跪倒在地道:“陛下,老臣厚顏,請陛下當老臣前面講的話全是胡話。以至聖先師爲紀年之事,實乃我大明,乃至於華夏至大之事,也只有陛下如此天生聖明之人才能想得出來,臣冒犯陛下,請陛下責罰。”

朱由校連忙上前扶起他道:“葉師之心,朕如何不知。爲弘揚我華夏文化,葉師與朕其意相同。朕又如何忍心責罰於葉師呢?”

方從哲道:“陛下,葉師之言,雖然有可原諒之處,但其出言無禮,而且前後反覆,有失人臣體統,不責罰不以警戒後人,請陛下三思。”

方從哲之所以要皇帝處罰葉向高,只是不想此事留在以後再起波瀾,趁着現在皇帝得償所願,心裡高興,將此事在這裡就劃上一個句號,日後就不用再擔心。

朱由校也明白他的意思,沉吟半晌道:“既然如此,那就罰俸吧,三個月,如何?”

葉向高道:“老臣謝過陛下厚恩,臣以後一定小心謹慎,不敢再有負聖恩。”

朱由校點點頭道:“新的紀年之法,朕的想法便是以聖人出生之年爲中元元年,又稱公元元年,按此法,先生,今年應該是多少年?”

徐光啓回道:“以聖人出生之年爲公元元年,那今年就應該是公元二千一百七十六年,而按西元來算,今年應該是西元一千六百二十四年,我們比他們早了五百五十二年。”

葉向高臉上呈現出迷醉的表情:“聖人出生竟然比西人的所謂聖人早了那麼多,我中華文化果然是遠遠強於西方。”

朱由校道:“我中華文化長於修身,對自身品德的要求比較高。而西方文化則在應用方面強於我們,所以可以說是各有所長。朕的意思是將西方優於我們的方面也加入到中華文化之中,這樣我們就可以全面超越西方文化了。”

徐光啓不待葉向高兩人反對就開始讚美道:“我中華文化,兼容幷蓄,有容乃大,古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今有陛下引進西方機械製造,我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有望,臣謹爲陛下賀,爲大明賀。”

其他人也一起道:“臣謹爲陛下賀,爲大明賀。”

朱由校道:“所謂奇技淫巧之說,嚴重阻礙了我們對西方文化的引進,朕準備要反對,但需要各位卿家出主意才行。”

孫傳庭道:“奇技淫巧之說,最早見於《尚書》,本來是說紂王的。臣以爲若將之只指無用之玩樂之物,庶幾可以改變一下大家的看法。”

葉向高道:“無用玩樂之物如何界定?臣觀西方所制之自鳴鐘,精巧絕倫,走時精準。這樣確實可以稱之爲玩樂之物,但其實卻有大用。若要反對奇技淫巧之說,只有將之全部打倒才行。”

各種求,謝謝支持!歷史上葉向高其實是一個比較早就支持向西方學習的儒家大佬。歷史上就記載了他對西方望遠鏡的讚賞。明朝的知識分子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頑固不化,他們的很多想法觀點其實比起三百年後的思想解放運動都要激進一些。

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古成功在嘗試第一百九十一章 教育改革第三十七章總參謀部的熊先生第兩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動之漠南蒙古第七十七章遼東大敗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結局(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鍋端第二章 減租第兩百三十二章 太子上學(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一百九十章 拔苗助長的科學研究第二十一章 籌備報紙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龍的決定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與教育第九十一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五)第二十章 火車火車第兩百九十九 科舉與文化第三十三章 功罪一體第一百零八章 論孝第七十八章海軍都督第九十九章 遼東策略第六十七章南海有事第十九章 三觀不合(先更一千,下午三千)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會第一百八十章 查稅(六)第三章 大餅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講話第九十六章海灣之戰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後繼地貪污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極的擔憂第八十八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二)第四十四章 敗奢軍第三章 噦鸞宮失火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與教育第三百三十六章 自行修路的想法第一百九十九章 收復河套(四)第一百五十七章 蝦夷和苦夷第九十四章 老奴之死第七十九章濟州島第兩百零四章 收復河套(九)第八十四章 大戰之前第一百八十五章 議東林第六十六章 玻璃鏡子第十一章 火柴第一百九十三章 當官不如爲娼,爲娼不如從良第三百零二章 溫泉城第兩百五十六章 修鐵路的人有了第一百一十四章揚州地震第二十七章 講武堂第三百三十四章 奇葩家長第一百六十七章 鎮東和撫東第六十四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西苑遇刺第兩百三十六章 《忠貞大將軍》第一百四十章 在呂宋的新政體設想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安堡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查稅(四)第七十二章廉政公署第一擊第三百一十四章 拿下託木斯克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會第兩百零八章 收復河套(十三)第七章 農業合作社的資金來源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也不能凌駕法律之上第兩百三十九章 遠交第一百四十四章 呂宋的反華運動第二十五章 東江清兵第兩百四十四章 開始談判第一百一十七章初到東江第一百三十七章 朕要微服私訪第三百五十九章 再起戰端第一百零五章備戰第四十四章 敗奢軍第五十一章 專利第一案(一)第四十四章先下蓋州第一百一十六章 法律的作用第八十一章 盧象升第四十四章先下蓋州第四十九章 印刷機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五十五章 呂宋和蝦夷第一百七十章 《鐵路法》第二十章遼東第一大俠第一百九十二章 他們只是孩子呀第兩百五十二章 攻佔雅庫茨克第七十一章 安南(六)第一百一十一章 遊西苑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覺華島第三百一十七章 說服察哈爾第四十章 內閣的衝突第七十五章皇家大學城的雛形第三十三章 研究院的學生們(二)一百零二章養廉銀第十六章礦稅之議第二十九遷安鐵礦第二十三章遷安新村第四十二章劉興祚第一百三十四章 孔府低頭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覺華島第六十五章辦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