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五章 歲初

三尾鰣魚?

這是天子賜予朝廷三品以上大臣,纔有的節禮,爲什麼會突然賜給自己?

林淺淺笑着道:“相公,這鰣魚以後家裡怕是要經常吃到吧。二十斤番薯換三尾鰣魚,這還是划算的。”

“未必是皇后賜的。”

林延潮知事情不簡單,因爲皇后已是賞賜過林淺淺,事後不會多此一舉再賞賜一次,這其中或許有什麼蹊蹺。

林延潮與林淺淺一併到出門領取賞賜。

三尾鰣魚是用冰盛放着,除了上一次天子上門親賜,這是第二次賜予鰣魚。

這鰣魚不是說有多好吃,主要是天子恩賜,是一個面子。

當年李子華吹噓黃河鯉魚時,這味道也是鮮美,但卻是老百姓也可以獲得之食。鰣魚不同了,從南運到北來,貢天子御賜。

只是近來漕運發達了,也有民間從江南運到京師來賣,但論個頭味鮮,終不如這天子賜予的鰣魚。

林延潮笑着問:“敢問公公,此鰣魚是皇上欽賜的嗎?”

那來送鰣魚的中使笑着道:“林學士,都是宮裡來的,你說呢?”

見對方含糊其辭,林延潮心底有數,當下道:“公公說笑了,這麼說不是皇上欽賜的了。”

那中使臉色微變,然後笑着道:“林學士說什麼呢?還是領旨謝恩吧。”

“慢着!公公還請你說明白,這鰣魚到底何人所賜!”

林延潮一句話下,令四周如入冰窖,不見得如何疾言厲色,但自有一等令人不容拒絕的威嚴。

這中使本來要甩臉色,但見林延潮的氣勢,當下話到嘴邊又收了回去。他也經常替天子至各大臣府裡下賜節禮,見過不少大臣逢迎,但唯獨林延潮令他心底有些發虛。

難怪宮裡有人說此人他日又是一個張江陵。

中使正色低聲道:“是鄭妃娘娘賜的。”

林延潮終於知道此事的來龍去脈。

這鰣魚果真不是別人的賜的,而是鄭妃!

沒錯,鄭妃就是當今天子最喜歡的妃子。雖只是嬪妃,但在六宮裡吃穿用度不必皇后差不多。

“蒙鄭妃娘娘恩典,賜臣鰣魚,但臣無功不敢受祿,請公公送回去。”

林延潮正色道,不是天子親賜,而是皇帝的嬪妃,那麼退回去也是無妨。更關鍵你鄭妃有什麼名義,有什麼資格,賜鰣魚給自己,你再如何得寵,只是皇帝的嬪妃,如何可以不經過皇帝賜鰣魚給大臣。

這叫名不正言不順,如此傳出去,好似林延潮與鄭妃有所私交。

中使爲難道:“林學士,你這不是爲難咱家嗎?”

林延潮道:“鄭妃娘娘的恩情,臣十分感激,但臣不敢受此厚禮。”

中使急道:“林學士,你不要不知好歹,你獻上的番薯,鄭妃娘娘十分喜歡,故而賜你鰣魚如何了?你不要不知好歹,你要知道鄭妃娘娘是什麼人?”

林延潮恍然這就是,事情來龍去脈大概如此,鄭妃與皇后在後宮爭寵。鄭妃看見皇后得到自己獻上的番薯,故而也開口向天子討來。

鄭妃未見的多滿意這番薯,好似看起來是皇后有的我一樣要有的心思,向天子要來番薯。後來知道皇后賞賜了林淺淺,她也來賞賜一份,這樣傳出去就如同林延潮分別向皇后,鄭妃進獻了番薯一般,二人平起平坐。

但是鄭妃如何也沒料到,林延潮看破了她這一點小心思,拒絕不收。

這樣傳出去對鄭妃當然無礙,但卻是利用林延潮,在大臣中放風,也是一個試探,這事傳出去對林延潮的仕途極爲不利。

林延潮向皇后,鄭妃同時獻禮,這不是捧了鄭妃,而是打了皇后的臉面。

你一個嬪妃如何敢與皇后平起平坐?同時這不是結好自己的辦法,若是真喜歡吃這番薯,應該是透過皇帝賞賜自己,然後來人再順便說一聲鄭妃娘娘也喜歡,如此意思就達到了。

林延潮如此纔會領情。

儘管知道這個女子在後宮呼風喚雨,連皇帝也敬她愛她三分,但算計到自己。林延潮也不會給你這臉面。

你後宮女子爭寵,自己搞去就好了,扯上我幹什麼?

哼,這樣的事,鄭妃乾的不是第一次了。

明末三大案的妖書案,就是與這女人惹出來的事有關。

官員呂坤擔任山西按察使,在職期間,他採輯了歷史上賢婦烈女的事蹟,著成《閨範圖說》一書發行民間。後來這書給鄭妃看到了,想借此書來擡高自己的地位,於是命人增補了十二人,以東漢明德馬皇后開篇,鄭貴妃本人終篇,並親自加作了一篇序文,然後命自己兄長,國舅鄭國泰藉助呂坤的名頭髮行民間。

以至於不少人都以爲這書,是呂坤自己寫的。

後來有人就拿此書作文章,在京城裡寫了一封妖書,四處散發。裡面提到閨範圖說,說書裡首載漢明德馬皇后,而這馬皇后由貴人進皇后,呂坤寫這書的目的,是勸進鄭妃爲皇后的意思。

然後朝野民間一下子炸了,此事餘波不討論。

單說呂坤,他雖然上書自辯,說他根本沒有將馬皇后寫進書裡,懇請天子拿兩個版本的書一對照就明白。

但此事後來形成軒然大波,呂坤也難辭其咎,最後被人詬以‘結納宮闈’的罪名,令他不得不致仕辭官,政治前途盡毀。

這事說來和呂坤真心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一切都是鄭妃自己的手段,以及私心。然後呂坤就這麼被坑了。

所以林延潮收了這鰣魚,一個‘接納宮闈’的名聲就走不了。

就算將來林延潮要投靠鄭妃,也這不會明目張膽。當下林延潮堅決退了回去。

送禮的中使走後,林延潮深感宮闈之中,看似平靜,但下面卻是暗流涌動。

無論是恭妃,鄭妃,無論靠近哪一邊,都十分危險,一不小心就會捲進漩渦之中,無法脫身。

一旦涉及到這事,不說自己一個翰林學士,就算身爲內閣大學士也保不住自己。

林淺淺見林延潮如此,不由問:“相公不收就不收,爲何臉色如此凝重?”

林延潮撫着林淺淺笑着道:“無妨,就是一些事而已。雖然沒有鰣魚,但元輔那邊贈了我一尾,你拿酒糟和醋沾好了再吃。”

這年頭鰣魚這等之物,就猶如後世茅臺,一般不是自己吃,而是拿來送人。

這也是送人的不吃,吃的人不送。

林淺淺知林延潮惦記自己愛吃鰣魚,心底高興,嘴裡卻啐了一句:“以前又不是沒吃過。”

林延潮笑了笑,與林淺淺相視,臉上都是甜蜜。

當夜孫承宗,陳應龍,林歆他們一併赴宴,林延潮與學生同樂,十分高興。

卻說宮裡。

天子卻在喝着小碗的粥,粥是用銀廂甌兒盛着,而一名身懷六甲的宮妃,卻坐在一旁。

天子將粥放下,笑着道:“之前恭妃也給朕拿了一碗番薯粥來,但味道遠遠不如你的好。”

這女子自是鄭妃了。鄭妃笑着道:“好叫陛下知道,臣妾這粥裡放了砂糖、榛鬆、瓜仁,最後還有番薯伴着飯,味道纔是香了,這哪裡是那個老媽媽比得了。”

鄭妃時常在宮裡諷刺王恭妃爲老媽媽,意指的她老,就算在天子面前鄭妃也是如此說。

天子對此也沒有在意,而是說:“既然你喜歡,朕就讓閩地的官員年年進貢就是。”

鄭妃聽了想了想道:“陛下,還是算了,閩地距離京師太遠,爲了臣妾一人進貢,實是有勞民傷財之嫌,如此那些言官又要議論了。”

“朕乃九五至尊,行事哪裡還要顧及那些言官?再說皇后也是喜歡。”

鄭妃聞言笑着道:“臣妾知道陛下心疼臣妾,但是陛下你卻沒有理解林學士獻這番薯的用心。”

天子聽了不生氣反而笑道:“婦道人家,有什麼見識?再說祖宗規矩,後宮不可以干政,你不要在朕面前亂議論朕的大臣。”

但鄭妃卻不怕笑着道:“陛下不信,那臣妾偏要說,林學士獻這番薯,不是爲了討好巴結陛下和臣妾,而是想若這番薯種植在京畿,河北的地方,按照他的說法番薯真的有一年產二三十石之效,不是可以起備荒之用,如此朝廷也不用在京畿鼓勵百姓墾荒。以後每年江南送的四百萬石漕糧進京誤期,陛下也不用急着整宿整宿睡不着了。”

天子聞言點點頭道:“不錯,你說的與申先生一樣,但潘卿,海卿都說過了,番薯不能移植至北方,這一點林學士卻不清楚,所以還是可惜了。”

“臣妾只是心疼陛下爲國事操勞。”鄭妃眼眶有些紅。

天子點點頭道:“朕明白,番薯的事,朕會再問問林學士的意思,朕也想再嚐嚐你的番薯粥。”

鄭妃破涕爲笑道:“是,陛下,這蒸番薯也挺好吃,臣妾下次給陛下煮來。”

就在這時,之前去林延潮府上送鰣魚的中使回宮了,向天子,鄭妃稟告,林延潮拒絕收禮。

天子聞言拍腿笑着道:“怎麼樣,朕說了,林學士不會收的。你那點小心思,能瞞的過別的大臣,卻瞞不過他。”

鄭妃當下惱道:“好吧,臣妾再也不要看到這番薯了。朝廷上的那些大臣,讀書幾十年書,削尖了腦袋考功名,又當十幾年的官,是一個比一個精。”

天子聞言笑着道:“誒,愛妃不要生氣,朕知道你的苦衷。只是皇后待朕一向恭順,大臣們對她評價也是甚高,朕就算再寵你也不會立你爲後。”

見鄭妃有些難過,天子又道,“但是朕答允你,只要你爲朕誕下皇子,朕立即封你爲貴妃!”

鄭妃轉過身來問道:“陛下,此言當真?”

天子點點頭道:“君無戲言!”

“可是老媽媽她,不,恭妃她還不是貴妃呢,臣妾哪裡能在她之上。”鄭妃嘴上這麼說,卻滿臉喜色。

天子搖頭道:“她在朕心底,豈能與你相提並論。大臣那邊朕會想辦法,總之你安心就是。”

正月的日子就是如此波瀾不驚地過着。

幾日後,皇后又派人來賜林延潮節禮,林延潮心知必是自己拒絕鄭妃的事,已傳到了皇后的耳中。

皇后所賜之禮十分貴重,林延潮也沒有拒絕的理由,當下就是收下了。

不過經過皇后,鄭妃這一番明爭暗鬥,這番薯的名聲倒是令京城裡不少婦孺知曉。這連皇后與鄭妃都感興趣的番薯,到底是何物?

於是她們開始好奇。

元旦令節過後,就是元宵。

天子親政數年,爲了展示文治武功,這一年的元宵是格外熱鬧。

不說鋪陳了幾個大街的花燈展會,就是各個城門裡點起了巨大的鰲山燈,璀璨好似星河,這一夜京城裡的百姓都是出來看燈。

當年唐伯虎第一次來京趕考時,見此盛景寫了一首觀鰲山的詩。

禁衛森嚴夜寂寥。

燈山忽見翠召蕘。

六鰲並駕神仙府。

雙鵲連成帝子橋。

星振珠光鋪錦繡。

月分金影亂瓊瑤。

顧身已自登緱嶺。

何必秦姬奏洞簫。

當然言官們不免埋怨此舉太過勞民傷財,一番憂國憂民,但林延潮倒是還好,他與林淺淺久未看京裡的繁華,一併帶着小延潮出門看燈。

看着這大明如日中天的盛世氣象,不管是不是粉飾出來的,林延潮還是感到喜歡的。安居樂業,不僅是他之所望,也是每個百姓心底期望。

這是萬曆朝的盛世太平,即便是一個小民也是能滿足於現世安穩,這天林延潮與一家人遊了大半夜方纔回府。

但是沒有幾日,去年年末時河南滑縣人車宗孔、王安等,因爲缺糧,向有麥數萬斛的富商趙國英、張學書等借貸,遭到拒絕。

車宗孔等聚集饑民上千人起而奪麥,然後揭竿而起。官府前來鎮壓,饑民轉展於淇縣、汲縣一帶,與官兵發生激戰,聚衆數千,席捲河北。

消息傳來,這農民起義之事,令這京城上的盛世氣象生起了一絲陰霾。

這時候宮裡也傳來一件大事。

那就是鄭妃產下皇子,所以聞知此事,所有官員進宮向天子道賀。

林延潮自也在其中。

這一切也預示着萬曆十四年不會是一個平靜之年。

九百三十八章 打壩淤地第十九章 回家九百七十章 羊報一千三百七十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貢道一千九十二章 託付(第二更)八百二十五章 風雨欲來(二合一)九百零五章 連升三級六百一十章 拿人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八百九十章 投書八百六十七章 算計第三百七十七章 對答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師生第八十一章 公門之中好修行第兩百一十五章 誰是解元?(二更)九百四十一章 主持府試九百三十三章 是你要將臉湊上來的第兩百三十九章 席間運籌(二更)六百二十九章 拜師一千三百零四章 門生長第十七章 成爲弟子了(第一更)第兩百九十八章 考完一遊一千兩百二十章 事故八百一十五章 技術官員第兩百三十八章 大宴賓客(一更)一千兩百七十四章 張位第八一十八章 河工大計第五章 滾出大門去五百五十五章 臺階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大隱一千九十五章 林學南傳八百五十五章 串票第三百六十九章 請教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熊川談判第兩百九十八章 考完一遊一千二十二章 自己人六百六十四章 直起居七百五十九章 你們這是在逼朕(二合一)五百八十一章 論破第三百九十二章 如願以償第四百一十章 咱是筆桿子七百三十三章 保人第四百零五章 邀功來了第四十九章 神童六百四十五章 發來賀電六百八十六章 上座第七十九章 逐出書院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會試大熱九百八十六章 治水之功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從道不從君一千六十八章 拿人六百九十七章 再見胡提學(兩更合一更)第三百五十八章 名傳八方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禮部尚書八百五十三章 寒門弟子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人之美第三百九十八章 爲官之道四百六十四章 治幕九百六十三章 考語第一百一十九章 童生的好處九百九十六章 好處第四百零八章 求辦事一千七十二章 少宗伯七百四十二章 君臣第一百九十一章 誰指使的(一更)第四百四十一章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九百八十三章 託付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執意第兩百四十二章 推舉(一更)第五章 滾出大門去第兩百九十四章 南北卷第二十二章 大明律第四百零四章第三百五十五章 受得起一千零四章 還是要靠女人啊四百八十八章 真假五百六十一章 朵顏使節一千九十四章 新任尚書的手段(第二更)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第五十四章 我不是作弊一千兩百八十四章 高調的李三才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文武相輕八百二十二章 十段錦法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不朽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海運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潛邸講官第七十六章 撕破臉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貢道六百三十六章 呆貨一個第兩百章 定稿(一更)第兩百三十章 只是我不願意(第二更)七百四十三章 攔道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驛站第兩百一十章 考後不講卷(第一更)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第三百四十一章 三元及第匾一千兩百七十三章 緣由